- 给这本书评了3.040年前美国智库对日本的看法
40 年后在看此书,复盘日美竞争,对当下中美竞争有借鉴意义。作者算是美国东亚研究的顶级学者,40 年前的成名作,内容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写出日本人的优点,在当时的美国算是另辟蹊径的敲响警钟,也反映出美国的智库和各种社科研究所不是吃闲饭的,当时美国如日中天,第一次面对第二名的挑战,现在复盘再看,历史还是延既有的路线前进,日本的体量(人口和资源)都不足以对美国进行挑战,美国对日本的反击也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在强权下日本不得不退让和低头。日本的民族性格和美国人处于两极,书里有句判断很好,左右美国政治的基本原理是 “公平比赛”(美国强调竞争),而左右日本政治的基本原理是 “公平分配”,暗示日本人在强权下的妥协,日本的家族式企业,全民对教育的重视都是典型东亚传统。现在美国要面临体量相当的对手竞争了,美国的优势一直是对世界人才的吸纳,在灯塔的时候有这个雅量,可如果日子不好过了,种族主义自然会沉渣泛起。 我想中国应该是幸运的在政治上有前苏联,在经济上有日本和美国竞争的经验,对未来竞争参照和借鉴。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位美国人眼中日本日本作为一个二战的战败国,通过很短的时间就恢复了经济,并且一度跑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必然有很多经济和商业方面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日本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讲究的是自由,而日本讲的是集体主义,美国是股东利益第一,日本则注重雇员福利。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是非常高的,这可能和他们的终身雇佣制有关。晋升都是论资排辈的,只要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不出大错,到了年份自然会得到晋升的资格,这就让日本企业的员工有很高的敬业度。日本的犯罪率很低,跟日本人都习惯于在一个地方住很久有关,周围都是比较熟悉的人,大家都会很注重自己在周围的信誉。一本独特视角了解日本的书,对于想了解日本和日本文化的可以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日本第一》:傅高义的调查之书,四十年后的现实镜鉴在四月去日本出差前夕,我一口气读完了傅高义 1979 年的代表作《日本第一》。这不是一本空洞的学术分析,而是一位哈佛学者 “走进日本” 的实地调查成果。带着对傅高义一贯的敬意(此前已读《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的社会制度、组织文化、国民性,获得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核心感受三点如下: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傅高义是真正践行 “深入田野” 的社会学者。他为写这本书,远赴日本长期驻扎、学日语、与日本各界深度交流,才最终成书。这种对 “真实一手材料” 的极致追求,在今天依然罕见。这也是我特别推崇的一种写作方法:不是站在象牙塔里讲理论,而是走进一线,理解人民。2、四十年多年前的判断,今天依然有效本书写于日本腾飞的前夜 1979 年,但作者提出的分析,极具穿透力。无论是对日本组织文化中 “精密计划 + 团队合作” 的强调,还是对其社会治理中 “社区认同” 的深入观察,今天读来依然精准。这恰恰是一本真正 “站得住时间考验” 的书:不是因为它预测得准,而是因为它理解得深。3、日本不是榜样,而是镜子傅高义从来没有把日本包装成 “模板国家”,而是希望美国从日本汲取教训。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国。今天我们很多对日本的判断,停留在表象(比如少子化、消费降级),但如果认真读这本书,会发现日本成功的根本在于 “社会有强组织,国家有稳定认同,人民有长期主义”,这些才是我们该反思和借鉴的部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 对企业管理者:理解 “组织纪律 + 社区责任” 的深层文化逻辑; ・ 对政策研究者:观察中美日三国制度对比的长期演化; ・ 对普通读者:获得一个更真实而复杂的日本图景。总结一句话:四十多年前的《日本第一》,今天依然值得中国读者认真读完 —— 不是为了复制日本模式,而是为了看清自己还能如何走得更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些固有印象我有几点疑惑。第一,为什么现代日本的各方面对身边的人来讲是如此朦胧又差异的。第二,为什么接触到的人对日本的认识都是极其浅薄的,不同于不了解,而是偏见性的固定印象的浅薄。第三,日本的历史以及日本对于中国的理解究竟在日本文化中如何存在。书中分九个角度来列举和解析日本经济腾飞的变化和原因,读完解答我一些疑惑。在日剧中,电影中,动漫中表现的日本,看样子更像是三种地方,除了建筑。我尊重并向往互相为师的文化,这也让我明白我常问的问题的答案。列举关键词,首相遇刺,日本足球,成人产业,打扫卫生,参拜神社,历史教材,还有最值得一说的日本企业,日本马桶,每年的诺奖得主,优秀的作家艺术家。低出生率,老龄化,长寿国家,匠人精神,宅文化,二次元,高自杀率,高自尊,彬彬有礼,犯罪率低,社会固化,教育水平高。茶道,剑道,武士道总之,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中国即将、正在走向日本之前走过的路,我在很多方面同意这种看法。我甚至认为日本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到了东亚儒家文化的极限,甚至可能逼近了人类文明的极限。这多少有些悲观。我看三体总想,人类面对其他文明最有尊严或者平等的姿态是什么样子?我想就是坐而论道,煮茶慢聊的样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