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7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存在主义人物八卦志

    如果对存在主义有点兴趣又毫无概念,看看这本书还不错,沿着存在主义的发展时间线,讲述了存在主义相关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者文笔不错,当成一本存在主义索引书、八卦史来看还是让人津津有味的。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搞清楚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这本书并没有一针见血:我得反复看笔记自己总结出几条,还得查阅其他资料看看我的理解对不对… 然而看书的同时我又马上对精神现象学有了些感性的认识… 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硬伤,写了几百页的存在主义史却没让人明白什么是存在主义,连入门书也是不够达标的吧。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存在就是虚无:人的存在是容器,容器是虚无,只有不断填入东西,人才获得了本质。虚无就是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关系:一是围绕海德格尔的人物关系,特别是他与雅斯贝尔斯最后的交往,不禁落泪;二是围绕萨特的人物关系,除了和波伏娃的约定,他与加缪、梅洛 - 庞蒂的友谊和决裂,也让人困惑和难过。难道身处高处的哲学家,脚下堆满的都是他们曾经的挚友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到“回到事情的本身”

      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存在主义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副存在主义的图景,用客观的描述克制了个人偏见,引读者自己去品味与反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实在看不下去

        存在主义,看不懂,总感觉把简单事情说复杂了。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论语里的观点已经说全了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的问题(《存在主义咖啡馆》读书笔记)

          “有人说,存在主义不太像哲学,倒是更像一种情绪。” 其实说实在的,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件事我也没有搞清楚。最开始接触哲学的时候,发现哲学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有一个解释,这种解释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中国经常被人们说没有哲学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伦理、注重社会、注重修养。实话说,在最初学习西方哲学的时候,会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感到赞叹,会觉得每个哲人的思考都有道理。但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科学成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主流形态的时候,就会发现之前的形而上学的探讨好像没有办法抵挡科学对这个世界的解释,而这些形而上学又好像对人应该如何应对现代文明帮助不大。直到存在主义。要是从发展脉络上来说,我实在说不太清楚。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小白选手来说,确实也有些难读。这本书不是那种对存在主义这一个思想流派的概念上的梳理,而是将存在主义的发展,用那些哲学家的生平和故事串了起来。但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总需要一些门槛,你得知道存在主义是什么,得知道存在主义之前的现象主义是什么,然后起码还得对这些哲学家们有些了解,对那个时代世界的变化有了解,可能会收获更多。只是,确实能力不够,所以可能对于这本书来说,能吸收的确实不多,只能聊聊自己的感想罢了。克尔凯郭尔说,我们现代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 “纵身一跃”。那这一跃到底是什么?从尼采说出那句 “上帝死了”,就已经把很多人已经相信的东西打的灰飞烟灭(虽然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说出来的并不重要),所以这一跃其实就是真真正正明白,这个世界,只有靠自己才能却承接。说实在的,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成为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的过程,也不过是一个将每个个人抛向这个残酷世界的过程。这个事情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在过去,每个人还不需要承担所有自己的选择,或者说,那个时候每个人并没有那么多选择。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选择或者是上帝和神给的,或者是家族和伦理给的,大多数时候我们要做什么都是被告诉的。而在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一件事,就是我们好像能够通过理性来摆弄这个世界,但是摆弄了以后仿佛又没有收到什么好结果,看看那两次给所有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再然后,就是我们要给自己的选择找到一种理由和接收结果的方式。从思想演化的进程过程来看,有些东西是知道了就再也退不回去了。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有些人是可以退回去的,毕竟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残酷了。但是对于整个人类世界的演化来说,就是需要一些聪明人来给我们一个说法。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对不起,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你要承担你选择的所有后果,这才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的样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是什么?我以为,这个轻是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并不像传统社会要求的那么沉重,现代的人做选择好像不再有那么多先天的约束,可以很轻易地就能作出每一个决定。但是问题就在于,正是因为可以轻易做出选择,所有后续的结果可能就非常的重,而且这种后果的重,则好像如此不能承受。这种轻重,就明明白白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这么残酷的世界面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存在主义就告诉我们,对不起,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就是存在,而意义则是你选择将什么东西放在你的身体里。“我既是那个自身的存在有待质疑的存在,又是那个多少已经知道答案的存在者。” 这是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而能活成什么样,就只能是你自己选的,而所有的意义,也都是你自己塑造出来的。说实话,我做不到萨特、加缪、波伏瓦能够做到那一切,那太重了。这些哲学家,是我们的榜样,至少让我们知道有些人还这样活过,至少让我们知道还有些人能够如此活成一个人。我做不到。我甚至有时候非常享受在别人那里只作为一个客体,因为这样真的会轻松一些。所有选择的意义,都需要自己来背负,这是如此的辛苦,只有尝试过的人才能明白。但是,存在主义也告诉我们,你选了,就承担,既然想轻松一点,就不要想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规训,按照规则活着,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之重。最后,还是用书里的话结束吧,“虽然存在主义者会走得太远,写得太多,修改得太少,提出不切实际的主张,或使自己丢脸,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他们一直都没有与生活的稠密失去联系,而且他们问出了那些重要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在这样一个凉爽的初夏,我重新推开门走进这家存在主义咖啡馆,上次是在一个冬天,那时我只是推门瞅了一眼便撤了,嗐。我进来找了个不显眼的角落,听莎拉・贝克韦尔娓娓道来曾出现在这咖啡馆的哲学家们以及发生在他们自己和相互之间的故事。都是些些可爱的人,他们的出现,让这家咖啡馆变得生气勃勃、叮叮当当、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他们在不同的时间走进来,阅读,写作,喝酒,恋爱与失恋,交朋友与绝交,谈论思想,生活,直至死亡。他们谈论哲学的意义。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意义是要去超越那些坚固和静止的东西,走向更广阔的大海中,那里的一切都在恒常运动着,哪儿都没有陆地。梅洛 - 庞蒂总结人生两重要问题(我们是谁?和我们该怎么做?)的关系说:“生活变为观念,观念回归生活。” 他们谈论自由 —— 从政治和私人生活角度。萨特说,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波伏娃说,人类的生活就是一出有关自由和偶然性的戏剧,无法言明、模棱两可。二人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嵌入自己的生活,言行一致,将自由进行到底。他们谈论存在,各持己见,有人呼唤真实性,强调做真实的自己。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然而加缪说存在即虚无。梅洛・庞蒂说,“意识是世界中的一处的折叠”。海德格尔说我既是那个自身的存在有待质疑的存在,又是那个多少已经知道答案的存在者,“我自身就将是途径”。“意识是林间空地”。书中言,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但生活必须正着被经历。所以就好好经历吧,偶尔停下来想一想就好了。在死亡来临,得到和享受每一件被自己抓着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息化时代,我们如何存在?

              计算机不是一个好现象学家,它无法回到事物本身,它只是各种维度上数据的汇流。当我们渐渐把自己交出去,交给网络和算法,人类如何还能自由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特别流畅,了解型读物,激起对存在主义的兴趣,补充阅读书中提到的哲学家的著作,有几本小说可以看看,海德格尔的论述真有趣,把一些自己的怪癖还要用封闭性的语言描述,每次提到他我就想到一个老农说充满哲理的话,像极了悟空拜师在山里遇到的樵夫,这本书文笔真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自己一个人喝咖啡,跟你和大哲学家萨特或者梅洛 - 庞蒂,或者是德・波伏娃一起喝咖啡,你的感受就不一样。因为花神咖啡馆里面的特殊装修和它特有的人文情调,以及在这里坐的其他人,会改变整个花神咖啡馆的气场。这种气场会渗透到你,也就改变了你对自身存在状态的看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存在主义和现代人的生存意义

                      生存意义问题是一个人的终极问题,人也总会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在《自私的基因》一书里,道金斯认为生命只是基因的载体,其主要作用就是传递、复制基因。以蜜蜂、蚂蚁等群居昆虫为例,工蜂、工蚁并没有繁殖能力,却一生勤勤恳恳、死而后已,倒并不是他们读过儒家经典想要流芳百世,而是因为它们照顾的那些兄弟姐妹和它们自己基因的相似度达到 75%,它们的无私行为从基因的角度看则是自私的 —— 为了基因的更好复制和延续。到了人类社会,生育在大部分历史、大多数国家都是头等大事,比如在我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农业社会逐渐发展出宗族这个社会单元,“人丁兴旺” 是保障宗族利益、扩大宗族规模的根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能否说繁殖后代就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吗?显然不是。繁殖后代可以说是人类这个物种的根本意义之一(在《爱、死亡和机器人》S02E03 中,人类获得了永生的能力,但由于资源有限,生育于是被禁止),但不能说是某个人的根本意义 —— 否则老年人、L G B T、生理缺陷、丁克、独身的人岂不是丧失了根本意义?在古代,大部分人通过宗教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信仰遭遇到理性主义的挑战,仅仅靠 “神” 或者 “上帝”,并不能使现代人信服。尼采高喊的 “上帝死了” 并不是兴高采烈的宣言,而是沉痛的警告,因为对于当时的西方人,否定上帝就是否定信仰、否定生命的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尼采认为形而上学所谓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只是人们自作聪明的编造。《存在主义咖啡馆》里出现的第一个主角胡塞尔,就提出了现象学,只研究人们所能感知的世界,而不去研究所谓事物的本质。海德格尔和萨特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为基础,推导出人生的自由和意义。萨特认为,人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也没有什么确定的人生意义,人从一开始只是存在的,而这个存在是虚无的,本质和人生意义是有待形成的。但是,人和其他事物不同,人是主动的,是厌恶虚无的,所以人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一开始,人们通过其他事物来形成自己的本质,因为其他事物的本质总是固定的、直观的。所以有人喜欢大房子、有人喜欢赚钱存起来、有人喜欢名车名表,但是萨特认为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形成一个人的某种标签,因为有限的物质难以填满人无限的虚无,通过占有,人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然后,人们可能用各种标签来形成自己的本质,比如科学家、司机、父亲、马拉松跑者、摄影协会主席…… 然而,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马拉松运动员这个身份和标签只能代表一部分你的历史,不会是你的全部。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然而,萨特认为,我们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这件事并不是坏事,存在就是虚无恰恰是我们自由行动的基础,我们的行动不会被任何预定的本质所束缚,我们永远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所谓人生本质和终极意义并不存在,我们的人生意义是自己在行动中创造出来的。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哲学。萨特认为,人只有一种不自由,那就是人必然自由。我们自由选择某种行动,并为此承担无限责任,这就是自由的代价、自由的沉重负担。比如一个海外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回家乡找工作,理由是父母要求他必须回来。他的这个理由只是一个借口,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回家乡选择一份更合适的工作,但是他将满足父母的期许放在了其他条件之上。“因为领导让我这么做”,就是将领导的要求当做了标准,“因为怕老婆发火”,就是将老婆的满意当做了标准。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萨特从人的绝对自由推出了人对自己的绝对责任,这个观点还影响到了阿伦特,她的 “平庸之恶” 即是说一个人陷入了道德、规章、习俗等陈词滥调之中,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那么人对自己承担绝对责任又有什么问题?如果一个人循规蹈矩,做对了当然是好的,做错了还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制度和规矩。但是一个人坚持独立判断和行动,做错了就是自己导致的,不能将责任推到规矩、推到 “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推到 “领导让我这样做的” 上,他需要为自己承担沉重的责任。存在主义和之前的哲学流派不同,主要探讨的不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人生意义问题,并大大推进了自由主义,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存在主义容易让人陷入自我中心、虚无、孤独、荒谬、享乐主义,这些问题需要后续的哲学家、思想家来解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的灵魂

                        对于存在主义小白而言,怀着八卦的心读了这本书,存在主义思潮的脉络总算清晰了许多。人与人的相遇也真是奇妙,几个人在动荡的环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令人大快朵颐,也不得不说,面对政治立场问题,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呢!我们走在大路上,勇敢地进入这个世界,存在着我的存在。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直接为我打开了存在主义之门,下一步就是,回到哲人们的原著中去…… 先 Mark 一下书单 —— 阿瑟・库斯勒:《正午的黑暗》阿道司・赫胥黎:《知觉之门》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阿尔贝・加缪:《局外人》《西西弗神话》《鼠疫》《正义者》《反抗者》莫里斯・梅洛 - 庞蒂:《知觉现象学》《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意义与无意义》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宾》《名士风流》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与虚无》《恶心》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路标》《林中路》《存在与时间》弗朗兹・法浓:《全世界受苦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存在主义哲学家地图册

                          这是一本路标清晰,解说有趣的存在主义地图册。哲学家们充满个人特质的经历以及他们彼此的关联,能够让你进入和沉浸在存在主义的世界,乐此不疲,并且深受启发(启发冒泡的位置和频率视乎个人情况而定哈)。我建议你们大可以抱着对存在主义的好奇和遭遇启发的期待踏上这趟阅读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实际篇幅只有 70% 左右~说真的,哲学书我看得并不太顺利,可能涉猎太少,也可能很少纠结某个想法,所以思考不深。对存在主义的兴趣主要源自萨特和波伏娃,他们都坚定地相信要珍惜此生,他们也坚定地践行着人生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自己选择的。存在主义是什么?直到最后我也依旧稀里糊涂,但似乎又理解了一些啥。还需要继续拓展阅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初了解存在主义是从欧文亚隆,后面看过第二性,但始终对存在主义没有系统的认知。但看完这本,我似乎依然没有,打算再翻翻尼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把存在主义哲学家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去讲述,企图理清个人、观念与时代的关系,但多数时候仍有隔靴搔痒之感。优点是让人有兴趣进一步探索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水平不够,读得太艰难了

                                  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波伏娃,加缪,梅洛庞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毕仙僧

                                    我来过这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根据我们的人类经验和历史,至少在我看来,我知道的是,一切至关重要和伟大的东西,都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有一个家,并且植根在一种传统中。” 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的哲学都与归家有关,而最重大的回家之旅就是死亡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了解存在主义的入门书籍,或者说是本完整的导读书也行,之前已经听过得到 APP 里刘玮的《存在主义 20 讲》这门课所以对本书里一部分内容还是有了一下了解,本书涉及的面和人物比较宽泛,20 讲的课程比较精致重点更突出。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对书里的一些注释特别详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燃起了我对存在主义到了兴趣

                                          文笔轻松,内容严谨,收获颇多。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