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时间民主与行动哲学
作者阿诺德・本涅特(1867-1931)百年前英国专职作家,《老妇人的故事》(1908)被誉为其代表作,通过姐妹花的人生轨迹,揭示中产阶级生活的平庸本质,与高尔斯华绥、威尔斯齐名,除 30 余部小说外,创作 13 部剧本及系列生活哲学著作,本书也影响了丘吉尔、比尔・盖茨等各界精英,受左拉自然主义影响,本涅特擅长在琐碎日常中提炼诗意,主张 “作家应做生活记录者而非评论者”。其作品既呈现工业城镇的灰暗底色,又暗含对人性光辉的期待,这种矛盾性使其成为英国文学从维多利亚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本书很短(4.2W 字)内容现在看也很普通,但如果想到是 100 年前,那时英国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感叹中国进步快速的同时,也要有耐心,进步需要时间,衰退也有个过程。1825 年开始商业运行的火车,钟表开始走向社会,工业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劳动者按照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作者当年即提出 “时间绝对公平”,无论贫富,每人每日仅 24 小时,而人生的空虚感往往源于未被满足的求知欲。他犀利指出:现代人将 8 小时工作视为对生活的侵占,实则剩余 8 小时才是塑造人生的关键。这种对 “非工作时间” 的价值重估,与韩国作家所著《下班后开始新的一天》等作品异曲同工,但早于后者近一个世纪。这部百年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系统的时间管理策略,更在于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生活的诗意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每一刻的清醒选择。消解世俗成功焦虑,主张 “按意愿生活即为成功”。2025 年 #151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6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愿你去除班味,找到工作之外的8小时作家说:真正可悲的是上班混日子,下了班躺平的人。这本书就是为了这群人写的。作家为上班族量身打造时间管理法则,提供一种接近人性本质的治本的世界观:工作以外的 16 个小时,不是上班 8 小时的附庸;鼓励人们每周花费 7.5 小时充实生活,如寻找兴趣、锻炼身体,思维训练,阅读书籍,积累知识,拓展价值观,寻找生活的支点;用 “具体的当下” 去治愈焦虑、内耗、拧巴、拖延、空虚等工作后遗症,获得满足感和身心自由。愿你过得充实且满足,身体健康,元气满满,精神自由,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觉得自己班味儿太重?那这本就是你的轻松的24小时指南!觉得自己明天都在重复工作 -- 回家 -- 躺平 -- 睡觉这个过程,而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觉得自己厌倦了上班混日子,下了班躺平的生活?可以读读这本英国的经典之作《如何度过每天的 24 小时》,超好读,一点教条都没有,而是充满了英式的轻松表达,幽默思辨和深刻共情,更是令人醍醐灌顶的时间管理哲学:工作之外,“成为更好的自己 " 的渴望,与内心那个想躺平的自己的斗争,让自己受尽辛苦,那何不从小事做起,顺应自己的性情,允许一切发生,建立全新的班后秩序,来让自己恢复能量?这些都在这本《如何度过每天的 24 小时》中了,绝不是鸡汤,而是很好实操的手册(而且绝不强迫自己),更是有非常多的洞见,插画也充满英式的可爱趣味!很好读的一本小书,在英国极其风靡,对上班族来说,就是一个清新剂,洗去一天的疲惫,带来清爽。如果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高能量的人,那这本就是你的轻松的 24 小时指南!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开启新的24小时🍀这本书篇幅不多,第 1 部分有一定的参考性,对如何度过每天的 24 小时给出了建议。第 2 部分更多是讲成功学的鸡汤,有画蛇添足之嫌。相比之下,第 1 部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最后附录的总结,算是对第 1 部分的一个呼应。直接把第 2 部分删掉,可能这本书会更受欢迎。🍀第 1 部分的建议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想改变的人的行动上。所以,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把目标定得太高。哪怕收获微小,也要学会满足。允许意外的发生,同时顺应人的性情,尤其是你自己的性情。🍀书中的插图可圈可点,萌萌哒,配的文字也恰到好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要让誓言束缚了自己的多变一个人的精力不应该被日常工作耗尽。具体该怎么做呢?在时间的领域里,财富和知识都换不来特权。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翻开崭新的一页我宁愿收获渺小的成功,也不想要什么光荣的失败,因为一次渺小的成功之后,可能还会收获更大的成功从小事低调做起控制自己的思绪,是过上充实生活的首要条件幸福并非来自身心的享乐,而在于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为人处世合乎自己的原则为与原则不符的人生是愚蠢的人生;只有日复一日的反思、自省和坚定决心,才能做到行为与原则一致。一个人若是能够深刻认识到 “万事皆有因果” 这个伟大的真理,他的思想将更开明,心胸也会更宽广。不断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欣赏能力,能给人带来最为持久的满足感。只管埋头做事,不要过度张扬要避免开头不顺,尽量保持匀速前进人要是能完成乏味的工作,信心就会大大的增长一旦决心做某事,面对困难也能成一个人不能告诉另一个人该去哪里整个宇宙都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尽情审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养自己的书读完这本书,让我联想起身边一个人,他总是活在外部评价体系里,在异地工作,还总是被操控感强的妈妈指挥,在工作上也是间歇性疯狂地刷 kpi,然而回归个人生活似乎缺乏一条长期有增长的事件线。个人的成长似乎紧密地与工作挂钩,工作绩效好,人就开心,工作绩效没达标,亦或是没有升职,就丧了起来。反过来看,这本 “养自己” 指南就是引导我们反思自己,让我们告别过去,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开始做有积累的事情,一点点滋养自己,让那个独立的自我逐步成长起来与外力抗衡,就像雏鸟破壳一样,这个破的行为必须是由内而外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