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之中》:有世界,有中国

    全书以时间为纵轴,从尧舜时代到清末民初,选取十个关键历史片段,如陶寺天象、秦制起源、粟特商路等,并从每个片段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基本面之一或多个的探究当中,将中原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深度交流还原出来,串联起 “中国被世界塑造” 的核心主题。      《世界之中》其实是在消除 “中西对立” 的思维定式,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历史维度的合理性:中国无需在 “传统封闭” 与 “全盘西化” 之间挣扎,其文明本质是开放包容的;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秩序重构,因为其历史本身就是 “世界化” 的产物。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源于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与转化,中国历史上的 “中” 并非地理中心更非 “单独霸主”,而是海纳百川的气量,是对先进科技与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与之对应,越是要套上 “天生富贵”、“自带光环”、“普天之下唯吾独尊” 的大帽子,越是显得迂腐落后狂妄自大,也越是显得缺乏自信。      张笑宇通过大量历史研究指出,中国从未孤立于世界。他强调中国历史本质上是 "世界主义的历史",技术与文化始终通过陆海通道与外界交融,证明中国的发展逻辑天然包含开放基因。      张笑宇的终极启示在于:中国的发展必须嵌入全球体系。历史证明,当中国主动拥抱世界时(如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海上贸易),往往能引领文明高峰;而封闭自守则导致停滞。今天,作为全球制造业枢纽和能源进口大国或地区,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维护多边秩序。这种 "世界主义" 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基于历史规律与现实利益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实现文明的再次突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意思的观点

      这本《世界之中》聚焦十段湮没于正史缝隙的文明对话,从穿越河西走廊的粟特驼铃到泉州港林立的桅杆,将中国历史中非典型的全球化基因置于聚光灯下。这种将中国重新嵌入世界经纬的尝试,确实很有新意。书中对西域乐舞重塑盛唐音律、景教碑文背后丝路网络的考证,展现了微观史学的魅力。然而,当涉及朝贡体系与近代外交等宏大议题时,论证常止步于现象陈列,未能深入制度肌理。例如,作者用郑和船队印证中国的 “海洋基因”,却选择性忽视了海禁政策的制度性压抑,这种 “以今溯古” 的倒推,易使历史沦为观念的注脚。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故事的终章都执着地将焦点转回 “开放” 这一主轴,作者张笑宇的研究方法更是一场思维革命。这种像站在远处看地球的视角,跳出对自身固有的羁绊,纯以技术变量破解文明密码:弩机普及使战争平民化,促成大一统;人工合成氮肥将全球人口从 10 亿推向 80 亿,却也制造了 “化肥人质” 危机。这种跨界思维,让本书很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得到认识了 “张笑宇” 老师,这是位超会讲故事的 “学霸型” 历史研究者。在新书上架中发现了这本新作,通过十个历史切片重构中国文明史,专门破解 “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 的谜题!核心论点为:‌中国文明的形塑始终依赖世界多元力量的共同作用‌,即 “没有世界就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这本书讲什么?‌‌1. 有颠覆认知的‌:5000 年前的 “陶寺文明”(比夏朝还早!)靠天文技术称霸,却被北方 “石峁部落” 用更牛的军事科技推翻;唐朝长安满街老外(粟特商人、阿拉伯土豪),连道教都可能混了 “西方神秘力量”,简直古代版 “国际大都市”......2. 有超实用的:明朝缺钱,居然靠南美洲挖矿的白银救命(全球化)、郑成功他爸是海盗兼跨国 CEO、瑞士为啥中立…… 书里还有 “道教救世主可能抄了西方作业”“宋朝差点玩出资本主义” 这种脑洞,保准让你边看边喊 “原来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省流:作者说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庸产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重构了中华文明的坐标

            这本书颠覆传统史观的创新之作,我觉得跟剪商一样值得一读。从全球化的的视角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坐标系中重新解构,论述中国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 “中央之国”,而是始终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文明共同体。本书以 “连续 4 个 1% 的筛选” 理论,犀利批判传统史学的认知局限 —— 历史记载经层层筛选后,仅剩 “亿分之一的真相”,沦为刻板印象的堆砌。简单明了的告诉我们,多维视角读历史才是历史的正确读法。从陶寺遗址的资料证明 “中” 源于天文科技而非地理中心,到匈奴政治制度对中原体制的创造性转化;从粟特商团支撑唐朝军事命脉,到郑成功家族主导的东亚三角贸易网络 —— 这些被遮蔽的 “超级事实” 证明中华文明的基因早已融入了希腊神格、游牧制度、海洋贸易等全球元素。尤为精彩的是对宋明经济的全球性解读:宋代非农税收占比彰显财政国家雏形,明代白银危机实为全球化退潮的连锁反应。两朝精英 “既不知因何成功,更不知因何败落” 的盲视,恰是封闭视角的悲剧。这种分析超越王朝更迭的表象,直指文明存续的关键:开放性与适应性,也给个人带来重要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信再优秀的人,他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自己也可能只懂其中的十分之一。而对其余事物的理解,很可能是被某些并不优秀也不专业的人塑造的。这剩下的十分之九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记忆也许占到很大的比重,因为我们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成为历史学家,但多数人愿意从历史阅读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过,如果我们的历史记忆是被那些固步自封的想法筛选掉的,甚至这种筛选将我们定义得越来越窄小,那将对我们所有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因为世间最大的遗憾,并不是我们 “做不到”,而是我们 “本可以”。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组历史叙述 揭开历史维度 极好 极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民族自信不等于固步自封,考公还是创业?这还需要选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中的失去就是重整命运的机会,直面痛苦,是疗愈的起点。而真正走出阴影,在于心的重建。允许眼泪冲刷伤口,允许愤怒发出声音!允许自己在那个黑暗的洞窟里,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这不是沉溺,而是对真实感受的尊重。很多时候困住我的,并非失去这段关系本身,而是我亲手构筑的那道名为不甘与执念的心墙,将自己囚禁在回忆的牢笼里,世界依然广阔,阳光,微风,朋友的关切,新生的绿芽。万物都在无声的拥抱着我,向我展示着疗愈的力量。唯独我自己紧握着那把名为过去的锁,不肯松开手,不肯真正走出那扇门,只有放下对旧故事的纠缠,松开紧握的双手,才能让新的风灌进来,也让自己重新呼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之中,宅兹中国

                      “世界之中”,意思是中国不光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全世界的中国。最早 “中国” 一词的出处,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就是著名的 “宅兹中国”。域外的世界力量是怎么塑造中国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中国的。比如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展,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强烈地塑造了中国自己的历史路径。而从中国出发,前往拥抱和吸收世界的那些力量,最终也回馈于这片大地,把它变成了更好的一个中国。喜欢书中一句话:我们对历史有全新的理解,经常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新的史料,而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新的角度。2025.8.15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挂羊头卖狗肉

                        本来从开头以为真的要讲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世界如何影响中国,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结果后面不知所云,讲的乱七八糟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个故事吸引了我

                          其他的,大部分对我来说是 “冷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和历史是立体的,解读却往往是某个角度和切片。想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历史和现实,需要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典籍丰富,但解读角度却很单一。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历史的学者,于今为盛,张笑宇是其中一个。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推荐

                              这本书和张笑宇的前面几本书风格有些变化,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是喜欢之前几本书的风格,但整本书读完,看过这本书的后记后突然了解作者的想法,准备重读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经本可以继续向前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许是上了年纪了,精神状态没以前好了,心境不同了,很难有一本书能够提起我的兴趣,短时间读完的,这算一本,通常读完一本书可能要很久,甚至忘了,这本书有吸引我的新观点和不曾听闻知识点,足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肯

                                      所以一位对中国出版行业非常理解的编辑告诉我,你写历史题材,得抓住当代中国人的知识焦虑。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焦虑,就是关于身份认同的。翻译成白话就是中国人凭什么成了中国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我说这可是中国啊,真有那么多人关心身份政治吗?他说当然了,你想男人三大爱好,两性、足球、政治。两性不让谈,足球谈了就生气,那就只剩下政治了。现实政治红线太多,那最适合谈的当然就是身份政治。民族、国家、历史,都是身份政治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之中

                                        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换个视角看世界,偏学术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