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7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摆脱焦虑,放松下来

    英国人做过一个 135 个国家上万人的调查,让大家评选心中最有助于休息的 10 大活动,结果很有趣:比如:最好的自我关怀是休息;和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连休息的前 10 名都没进去;排名 1-5 的休息放松,都是自己独处的活动;这个令人惊讶的排名是:10,正念 9,看电视 8,空想 7,洗澡 6,散步 5,什么都不干的发呆 4,听音乐 3,独处 2,走进自然 1,阅读。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怎样摆脱工作,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怎样深度休息,让大脑放松,身心愉悦,重新迸发活力,就是这本《深度休息》中讲的。每个人都身处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治愈自己,快速 refresh,是每个人善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想摆脱焦虑,放松下来,那这本《深度休息》,“The Art of Rest”,值得一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深度休息:放假了,为什么越休息越累?

      平日里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烦恼:“今天没有工作,所以我要充分的休息,彻底的放松一下!可是我满脑子都在想我要做些什么,才会让我的放假显得更有有意义?我这样休息是不是在浪费生命?这些想法导致我无法入睡,起床后又浑身乏力,我可太难了。” 这就是陷入了 “无效休息”。深度休息这本书提出 10 种策略,今天分享其中 2 种。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休息,你需要弄清楚哪些要素最有助于你获得平静感。我在这本书里讲述的休息活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要素,让我们获得不错的休息。远离他人既要让你的身体也要让你的大脑获得休息耗尽体力以让大脑获得休息分散注意力,不要一直想令人担忧的事情允许思想走神允许自己什么也不做当然,这些休息要素并不适合所有人,其中只有一些适合你。为了开出完美的休息处方,你得问问你自己,你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这些要素里,你想选多少就选多少。接下来,你要想一想,哪些活动组合能为你的个人休息处方提供成分。当然,有可能你所烹饪出的休息大餐并非休息调查中排名前十的任何一种,这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花时间思考一下,某项活动有利于或不利于你休息?当你精疲力竭之时,什么东西能最好地补充你的能量?同样,选择时机也很重要。不同的休息活动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工作和担忧让你的大脑不堪重负,到户外散散步会有利于改善你的情绪。1. 允许自己休息一旦你选好了理想的休息配方,并且腾出了时间来付诸实践,你还需要允许自己休息。当你疲倦的时候,你是否经常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而不允许休息呢?记住一点,早起床并不能在道德上占据高点。2. 开个 15 分钟的休息活动处方当时间有限的时候,有没有一项活动可以快速改善你的情绪?一项能让你立刻远离烦恼,头脑冷静的活动?它可能是正念,可能是音乐,也可能是阅读。过去,我常常感到内疚,因为在工作日的午餐后,在我本应该回到办公室工作的时间里,我却会花 15 分钟时间在花园里闲逛。我对花在公园或花园里的时间进行了重新认识,那是一种提高我的幸福感的活动。为了我的心理健康,现在正在给我自己开 15 分钟逛公园的处方,它的确能改善我的情绪。回到办公室后,我能够更专注地进行更高强度的工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像鸟儿飞往你的第二座山

        无论做什么事业一一无论多么热爱,时间久了,都会倦怠,边际效应递减一一都该有 "第二座山"。它们与第一座山完全无关,只是能让自己完全抽离,进入另一个无欲无求无条件的心流状态下的平行宇宙。仅此而已,但已足够。但如果一天到晚让干这些放松闲暇的事情呢,人也会厌倦,想去找乐子。所以,还是那句,不管做什么事业,你都有你的 "第二座山",有你的 "第三空间"。这本书更多的是一个参考,指出哪些事情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度的休息。我们可以参考实践一二,但更好的办法,还是在持续地实践和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进行观察和感知的过程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 "深度休息" 清单一一即找到哪些事情,能让自己获得深度的休息和深沉的内在宁静。我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找到了我的清单,包括但不完全如下,意识到需要充电的时候,我就随便选一个去做,具体选什么,看心情,不在清单之列,也说不定😄锻炼跳舞(尬舞)看小说实现我的一系列作品创作清单(我有一个书法作品创作清单、绘画清单、写作清单,没事的时候就去完成那些自己列出的想完成但没有去做的作品)汗蒸桑拿整理收纳物品和居住空间打扫卫生刷鞋看视频(广义的,访谈,纪录片,演唱会,电影,电视剧,都可以,不一定要看完,看到不想看了,觉得自己恢复好了回血了,不看了就行)亲近大自然穿得美美的在街上扭来扭去静静地听歌无所事事睡觉(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一样)离开自己的住所,去某个旅店小住一晚出走、旅行写字:小楷 / 毛笔 /,硬笔行楷,英文等。写字就是一种创作了。唱歌。甚至用专门的唱歌软件,还能把自己的歌声录下来。发呆给朋友写信分享近况和自己的思考。对象是这个思考和那个人有一点关系。写作品,送给朋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成年男女一秒舒适的10种姿势

          1、正念。即有意地、不加评判地专注于当下的觉察。专注于当下,不再胡思乱想。2、看电视。在辛勤劳作一天之后,电视能让我们短暂地逃离自我,但要适度。3、空想。让思绪飘飞一会儿。4、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洗热水澡有助于睡眠,最佳的洗澡时间,是在上床前的 1-2 个小时。5、舒心地出去走走。沿途的风景会不断吸引我们,让我们的大脑得到放松。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行走可以让我们留心脚下、身边的事物,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会跟着慢下来,不会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变得浮躁。6、什么也不做。7、听音乐。忙碌了一天,傍晚回家,播放一些你喜欢的音乐,可以帮你减轻压力,感到更放松。8、独处。跟自己待一会儿,听听内心的真实想法。9、走进大自然,收获宁静。10、阅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破万乱节,大家一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想

            作者从十个最受欢迎的休息项目,重新解读休息的作用和意义,让我们懂得用科学的休息来为身体充电,恢复活力,保持健康的身体。正念:排在第十位。作为当今最受推崇的休息方式,正念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排名并不靠前。这一方面说明真正用正念的人并不多,而且根据反馈,除了专业的正念训练以外,其效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当然,作为一种健康的休息方式,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尝试,即使效果有限,也是自我关怀的良好表现。看电视:排在第九位。在当今社会,看电视似乎是一种非常被动且懒惰的表现,而且久坐还造成身体的不适,长期看电视还会影响情绪,被视为健康的敌人。但作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适当的看电视有利于放松身心,调节情绪。至于对身体的影响,则不是电视造成的,很可能是情绪不佳的人在看电视,而非看电视造成情绪不佳,至于对身体的影响,则不是看电视的问题,久坐是关键。避免久坐和有节制的看电视,可以为健康加分。空想:排在第八位。空想是发呆的表现,当人处于白日梦状态时,就会经常出现空想的情况。在当今忙碌的时代,空想是非常难得的休息,可以让头脑放飞自我,感受天马行空的感觉。洗个舒服的热水澡:排位第七位。虽然洗澡是当代人每天都在进行的事情,但它的确是一种有限放松自我的方式。想要达到放松的效果,需要调节好水温,而且需要在睡前一两个小时进行。在洗澡时,让自己充分感受温水与肌肤的亲密接触,感受水的流动,可以充分发挥洗澡的功效,达到休息与放松的目的。舒心的出去走走:排在第六位。作者认为散步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在散步时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亲密的接触,是一个很好的休息方式。我自己也是在最近才体会到散步的好处,晚饭后在自己小区散上几圈,感受小区的人间烟火气息,在漫步行走之中,身体会自然放松,情绪也会更平和。什么也不做:排在第五位。在繁忙的城市中,什么也不做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使自己一个人,也想拿起手机来浏览各种信息。我们的头脑始终处于高度运转之中,难得停歇。找一个空闲的时间,放下所有的烦恼和想法,尝试着呆坐在一个角落而不做事,是一件很奢侈和难得的经历。听音乐:排位第四位。听音乐是人们都能够想到的休息方式,也是在当今电子时代,能够最方便大家操作的休息形式。不过,用听音乐来休息需要注意音乐的选择,需要寻找自己有感觉却适合放松的音乐。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因人而异的操作。我想要独处:排在第三位。独处也是一件看似容易,其实非常艰难的事情。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群而存在。不过,适当的独处对人却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可以清理我们的思路,更可以换来片刻的宁静。良好的独处应该是主动和自愿,避免被动和强迫。走进大自然:排在第二位。根据科学的研究表明,不管是真实的大自然,还是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大自然景观,否可以让人身心得到放松。不过,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发挥功效,也许并非其优美的环境,更可能是我们主观的感受。我们身处都市环境,渴望绿色和树木的环绕,渴望新鲜的空气,这些主观的感受让大自然成为我们得到深度休息的润滑剂。因此,抽空去城市的花园和郊区的农村行走是一个很好的休息方式。阅读:排在第一位。作为读书人,我很欣慰的得知,阅读竟然排在深度休息的首位!这让我们更有动力去阅读各种书籍,去感受书籍所带来的深度体验!书籍不仅是促进我们学习的工具,更是让我们得到深度休息的利器。当自己身心疲惫之时,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沉浸在他人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头脑飞到九霄云外,而身心却逐渐恢复平静和安宁。也许,书籍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珍惜和感恩的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深度休息》并不能帮助你好好休息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休息方式,但往往休息后仍然觉得不够,甚至有时候感觉休息后更累了。对此《深度休息》介绍了 10 种休息方式,这些方式结合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等科学依据,同时也来源于 “休息测试” 中票选出的最安心休息方式。 但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方式更适合内向型人格的人,对于外向型人格并不适合。而且介绍方式偏向于科普描述,文中列出了一些实验案例和研究结果,但具体怎么用,运用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并没有针对性解答。因此,这本书适合略读,简单看一下有哪些休息方式,觉得喜欢哪种再去看其他的书籍介绍。  这里,我把书中精要部分摘选出来,加上个人理解,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想要好好休息,先纠正错误认知 1、误区一:休息不能产生价值,因此休息很浪费时间纠正认知:休息不直接产生价值,但会产生增益效果,恢复精力水平,进而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休息和工作搭配进行,工作不累而且效率更高,所以休息和工作同等重要。 2、误区二:要休息更好,就需要更多时间休息纠正认知:休息存在一个最佳区间,不是越多越好的 3、误区三:认可 “休息的重要性”,但把它当成快效药,想着用最短时间恢复精力,去做更多事情纠正认知:慢下来的 “休息”,才能真正让身体缓过来,休息不是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去休息,这只会让自己变得麻木 4、误区四:先完成工作再休息纠正认知:你不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接纳这个事实是好好休息的第一步。休息穿插在工作间歇,这样的节奏能让自己轻松工作。  二、休息的方式 1、阅读在快节奏的社会,阅读可以让人放松,不妨在假期里读一本书,让自己好好放松。不过对于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更换阅读内容,可以获得不一样体验,比如平时喜欢读商业书、工具书,尝试读小说、绘画、漫画等,时常会拓展视野,获得不一样体验。 如果不知道读什么书,不妨随便选你感兴趣的书,大声朗读一段。不要求自己理解内容,只需要朗读出来,如果能加入一点情感,效果会更好。 2、走进自然作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外出旅行”,去看看广袤无垠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广阔无边的大海,抑或是看看日出,登爬高山,野外露营。去到这些地方,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足够远,才能帮助我们放下日常烦恼,好好休息,然后再思考自己,回看现有的生活。3、独处这更适合内向型人格,独处时适合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让自己变得专注,就能恢复精力。对于外向型人格,适合聚会,约朋友一起活动,独处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 4、听音乐对于很多人都有听音乐的习惯,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音乐中放松,毕竟我们听音乐时,更多是把它当背景音,同时在做其他事情。如果你觉得听音乐可以放松,不妨升级音乐设备,如买好一点的降噪耳机,提高听音乐的体验,尝试让自己沉浸其中。 5、什么也不做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了,因为我们都习惯了 “忙碌”,即便不忙工作,也会找别的事情做,如刷微信微博,看抖音快手。现在我们可选的事情太多,什么都不做反而很难。 一开始就 “什么也不做”,大概率会被心绪烦乱而打断带来不好的体验。起初可以先从关注呼吸、静坐冥想开始,然后再进行 5-10min 什么都不做,等到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时间 6、外出走走这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定要设定目的地,就随处走走,跟陌生人擦肩而过,看看街边小店的吆喝,走累了看看天空,或是停下来找家感兴趣的小店吃点东西。一开始散步,心里会很乱,时常会冒出 “这是在浪费时间的想法”,想要早点回家,这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比如 10min,到点就回家。如果时间到了,你还想继续走走,那就做走走,要是心不在焉,想着回家,那么就回家。至少你散步了 10min,不习惯的事情,慢慢来嘛。 另外,推荐看一部漫画《散步去》,这不是教如何散步地,而是让你体验享受生活的漫画。 7、洗个舒服的热水澡 这里指的是 “泡澡”,作者是日本人,似乎日本人比较喜欢泡澡,对于有条件的伙伴可以试试哈。相对于泡澡,我更喜欢洗澡时哼唱小曲,这也是一种放松方式。 8、思想漫游这适合脑子十分活跃,有很多想法的情况。这时候不妨拿出一张白纸,描述一个场景,或是问自己一个问题,比如你希望未来 5 年后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想要买一套房子需要怎么做,然后围绕它把脑子里的想法写下来,不管对错,就是写。当然,为了避免 “想太多”,可以设定一个时间 15-30min,时间到了就停下来。至于那张纸,有必要的话就保留,不想留的话,就把它揉成团,像是丢掉烦恼一样,把它扔掉。 9、看电视作者认为看电视是一种放松休息的方式,不过现在 “电视” 的概念被弱化了,我们随时随地在手机能看视频,这其实跟看电视是一样的。但是我终究认为看视频,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放松方式,并不能作为休息的方式。 看视频,我们倾向于选择新奇有趣搞笑的内容,看起来这很轻松,但视频内容不断刺激我们大脑,让我们笑,让我们哭,本质上仍然得不到休息,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休息的方式。 10、正念这是相对高阶的休息方式,书中仅仅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讲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先从呼吸法开始,然后做静冥打坐。这里推荐看《冥想 5 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10 分钟冥想》。 总的来说,这本书只是介绍了 “深度休息” 的方法以及相关科学依据,至于怎么做到 “深度”,怎么在休息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效果,全书并未深入探讨。 而我认为,休息的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纠正休息的认知。我们之所以不能好好休息,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休息,觉得休息是浪费时间,所以即便有时间休息,我们的心很难安静下来,脑子里还想着工作,这就导致我们的休息效果很差。所以,想要好好休息,先从调整对认知的认知开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过作者的《错觉在或不在,时间都在:人对时间的感知如何形成》和《花钱的艺术》,爱上了作者轻松风趣的写作风格。本书虽然还没有被推荐过,抱着试试的想法阅读,又收获一些惊喜和启发:根据休息效果的实证研究,将一个个沉闷的主题(正念,看电视),写出了新意。 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 #Frank 积极心理学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适合我

                  本书的大量研究休息的方法真的很实用和适合我这种性格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一篇微信推文的信息量

                    BBC 的一个研究引申出来的一本书。框架不错,但讨论不深入,论证结构也时常跑偏。一个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认认真真用这个框架写一写,都会比作者写得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