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好五好八好那些都没有用的

    我许多年前就看过了(英文版叫 Outlier)。我觉得作者的观点跟我一样,只不过他比较善良和政治正确,所以还没有把论点扎透。我就把论点扎透吧:物种进化,不看平均值,看的是异类。大自然不在乎平均,只需要有一两个 N 个标准差以外的异类就可以。也就是说,全世界 70 亿人口,按宏观进化角度来说,一个领域,一百万人里有一个天赋异禀的就足够。这些人就是大的异类:百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人在全世界有七千人。你不论做什么,你要是能挤进这前七千名,你才有希望为人类做点贡献。你做研究,在大领域内,必须做到全球前七千,才有点希望。你做企业,企业最起码到了全球七千名以内,你再想国际竞争力。我们从小度量儿童,都靠 “平均值”: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智力,平均理解能力,平均运动力。但其实,平均毫无意义。全方位过平均值的 “优秀儿童”,以后在社会竞争中,不如一个其他方面都低于平均,但是一个方面的能力能到百万分之一的异类娃。很多人,都在寻找孩子的平均值:要孩子三好五好八好,适应学校的度量标准。但是到了工作,发现其实收入,与排名呈指数递减关系。全世界领域第一,其他啥都不会,大公司可能花千万来请你。但是如果你全面发展,全面优秀,只是没有一个方面是异类,那你也就是个普通人生活。这就是 Gladwell 想说,不敢说的话哈哈哈哈哈就比如谷爱凌的成功,要我说,不是因为她可爱漂亮优秀,或者家境好,有个好妈妈(这些也非常好,但是不是关键因素),其实只是因为她在滑雪方面,是百万分之一的异类。

      5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长而精的时间成就「异类」

      成功并不仅仅只是依靠天赋和努力,以前我们以为,只要一个人十分努力,就能够弥补自己天赋不够,扭转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成功有时候需要运气的加持,是各方面其作用的结果。所以努力没有用吗?肯定不是,人必须要努力,但是更需要认识到付出努力不一定能够有收获。如果说成功,是成为最顶尖的人,成为 Top10,那么不是每个人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努力,可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意味着要成功一定要依靠努力,但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只不过,努力能够让一个人过上好生活,这是足够的。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说过「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 10000 小时的训练。」10000 小时意味着什么?如果每天练习 8 个小时,那么需要三年半的时间达到,如果每天练习 4 个小时,那么需要接近 7 年的时间,如果每天练习 2 个小时,那么需要接近 14 年的时间来完成。如果我现在每天学习编程和写作各两个小时,那么需要 14 年之后,才能够满足的这个要求。如果按照李笑来老师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那么完成这件事,就需要「两辈子」 的时间。当把时间线拉到如此之长的时候,就会对很多的事情感觉不是很有压力,就是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去靠近。让自己成长变得更快的方式,就是让时间拉长,让单位时间的质量变高。简单地讲,就是长时间认真做一件事,长而精。要懂得付出时间,同时要去把握那些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练习条件的机会。就好比同样是读大学,上双非和上 211,上 985,所得到的对一个人的锻炼是很不一样的。一定要努力进入一个自己能够去的最好的环境。最后的一个疑惑就是,这本书似乎前面的第一部分和后面的第二部分内容不是同一本书。前面是在说那些所谓的天才,是如何得到了偶然的机会,然后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好的机会,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一部分说的是那些「异类」是怎么成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人的。从各种条件去分析了,我觉得这一部分很符合书的题目。但是后面的故事,似乎感受不到有关「异类」的问题。例如花了很长的篇幅说了飞机失事的故事,但是这与异类又有什么关系呢?并不喜欢后面的部分,想要了解是什么原因成就一个「异类」,看第一部分就够了。这让我们记住,要在自己有优势的地方,付出更多的时间,给了一个时间长度的衡量,就是 10000 个小时。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一样的成功学著作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非常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特别擅长将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书写传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普罗大众发掘成功的奥秘,探索天才的本质,发现更为深刻实用的成功途径,为自己、为社会带来新的认识个指引。这是一本不一样的成功学著作。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那些成功的天才,在书中称之为 “异类(outliers)”,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顶尖的成就,不是因为先天的聪明才智,而是因为后天的 “优势积累”,与其说是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其取决于机遇。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带来的结果。这种优势既包括主观上的努力、付出、刻意练习等,又包括客观上的聪明才智、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成长平台,时代潮流、甚至是出生的月份。这些因素和机遇既和我们传统的认识相符合,比如说天道酬勤,又不断地颠覆一些我们既有的刻板认知,值得好好品味。格拉德威尔在全书一开篇就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为什么加拿大青年冰球运动员中,出生在 1-3 月份的队员占了总队员数的 40% 以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冰球队员的选拔时间是每年的 1 月 1 号,在此日期之后出生的孩子,就只能等明年才能再参加选拔,这就让他们比同队的人多了几个月的成长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多了一点点成熟的优势。而正是这一点点优势,在专业化的集中训练之下被不断积累放大,最终成为他们的致胜秘诀,让他们更有机会成为赛场上的明星,而不是观众席上的看客看看,仅仅是晚出生一两个月,比同队的人年龄大上几个月,就能决定你是成为领袖还是成为跟随者。3 出生的时间,竟然是除了热情、天赋、勤奋之外,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此外还有一个更贴切的例子。假定入学年龄按 9 月 1 日划分,那么同一个班级里 8 月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比 9 月出生的孩子整整小了一岁,可是他们却要一起上课。年龄大的孩子早早获得更多的自信,这种自信会一直持续到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高 10% 的可观测效应。而这种优势如果能继续保持,那么未来通过不断积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生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正如冰球队员的成长经历一样,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续许多年。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你想让孩子在体育或者学习方面占有一点点先发优势,控制孩子出生的月份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格拉德威尔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也是使得此书火爆畅销经久不衰的一个理论,就是著名的 “10000 小时定理”。心理学家 K. 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一项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 3 组。第 1 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 2 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 3 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研究发现,三个组的学生都在 5 岁左右开始接触并练习小提琴,但是到了 20 岁左右,最优秀的第 1 组成员平均练习超过了 10000 小时。作为对照,第 2 组学生到 20 岁时的练琴时间累计为 8000 小时,而 “未来的音乐教师们” 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 4000 小时多一点儿。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 “与生俱来的天才”—— 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 “劳苦命”——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位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地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 小时。但是要注意,这个 10000 小时是指有效练习的时间,而不是所有时间都算。练习,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做到最好,练习,是为了让你变得越来越好。天道酬勤,古人诚不欺我也。梅耶。马斯克在她的自传《人生由我》中写到:“表面上看,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我有很好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良好的教育,但是我用自己的收入继续接受教育,这也就是我能够成功地在三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我自己的事业的原因。从我的模特工作上来讲,我长得像我美丽的母亲,也从我英俊的父亲那里遗传了身高,因此我很幸运。模特事业给了我少量的额外收入,而且,在我七十一岁的当下,这份收入已经变得非常优渥。或许我可以把这一切称为幸运,但是你得知道,为了这项事业,我已经努力了五十年。直到现在,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我都仍然在努力地维持我的健康和身材。这不是幸运,一切都是努力的结果。如果你并非生而显贵,你需要找到你的天赋,并努力工作。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周围的每个人分享你的成果。我建议你忘记自己的出身。有句谚语说:“二十一岁意味着再世为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容易找到你。” 梅耶。马斯克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生活优渥的南非,还是在艰难苦困的加拿大时期,无论是在她 21 岁时,还是在她 71 岁时,她都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做喜欢的事,做正确的事。为此她整整奋斗、拼搏了五十年!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有人天天坚持。如果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当做一本鞭策人努力付出的鸡汤文看看就可以了。但是它并没有完结。勤奋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麻痹的词语,它将一切都归结于个人的努力,我命由我不由天,让人热血澎湃。可惜我们不是活在故事里,而是活在当下复杂的真实世界里。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异类的形成是一个优势积累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最顶级,往往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协同、起作用,有些因素你想到想不到。这种优势或者正面影响一点一滴的积累放大,最后量变产生了质变。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带来的结果。没有这些因素和机遇的帮助,哪怕你在冰球上、小提琴上真正的投入了一万小时有效练习时间,你也未必能够成为顶尖高手。勤奋和努力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要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天道酬勤,但是,不要迷信努力,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勤劳就可以实现梦想。冰球队员如果没有在专业的训练体系下训练,没有加入到最强的那一队,那么他未来的成就能达到多高就是个问题了。小提琴手没有在世界顶尖音乐学院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没有名师大家的专业指导,那么他还能成为顶级的小提琴家吗?格拉德威尔是不认同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就能成为一流高手这种事的,那是鸡汤,不是现实。在冰球队员那个例子中,出生月份这种难以想象的因素,竟然会影响冰球队员的成就,就连一万个小时天才定律也和其他很多外部条件相关。你不能太穷,你的家庭条件要能够供得起你去学习、练习,这样你不需要为谋生而浪费时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时间去谋生,那你就不可能达到一万个小时的训练标准。你还必须有机会进入一个专业的系统内,接受正规的、科学的、体系化的训练,而不是自己随心所欲的瞎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缺一不可。就像巴菲特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那条很长的坡道,才是影响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格拉德威尔总结说,成功者的优势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出生的日期,比如天赋,比如敏锐程度。有些是后天养成的,比如你很勤奋,很努力,通过刻苦训练可以去争取的,可是有些真的就只是运气。运气,真的很让人丧气。但这就是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你在乎或者不在乎,你满意或者不满意,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 “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享受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冰球队 9 岁至 10 岁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的成功就是 “优势积累” 的结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而成功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复杂事件,并不是一个由单因素决定的线性系统。所以,对于最出类拔萃的人而言,与其说成功取决于天赋,不如说成功取决于各种优势的积累,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缺一不可,这样的模式才有可能成就异类。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这样的事实确实非常打击人,但是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当我们深刻认识到除了自身努力外,可能更要重视外部环境和时机的因素,只有能够理解外部时机和环境对成功的重要影响,只有明白了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转机制以后,我们才能更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失败,更谦虚地看待自己的成就,更正确平和地过好这一生。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纵然是时势造英雄,站在风口上的人有机会飞得更高更远,但是机遇依旧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既要发现、趁着时代的趋势和潮流,更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实力,尽人事,听天命,不枉此生。与其浑浑噩噩,不如看清楚现实之后再做出选择。时刻对世界保持敬畏,时刻让自己保持谦逊,因为这个世界和你想象中的也许大不相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滚雪球似的积累优势-你也是天才

          1. 想起高中的一位同学 课余时间他的乒乓球打的特别好 可以同老师对练 各种操作炫酷十足 而我们大都是从农村来的 都不是他的对手 有一次我问他能否借用一下球拍 他说可以 用起来后 发现球拍弹性很足 接球 发球对面根本接不住 后面才知道 那个球拍要 1 千元 2005 年的 1 千元 是一般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而那个同学包里面还有几块不同的球拍   想必他一定是从小就练习 而且家庭富足 这种从小就积累的练习在小县城显得格外突出 而一般农村的小孩别说练习了 根本连球拍都不愿意买 2. 从小积累的优势 在和别人竞争时可以 以长取短 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短处竞争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长处 并发挥优势出来 在职业中也就成功了一半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造就了异类

            🌌异类们抓住了机遇,充分发挥特质,在人类历史的星河里熠熠生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异类不异

              除了个人要聪明以外,文化,家族,时代,科技,制度,地区,习惯,统统影响着个人的成功,否则你的聪明又派不上用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确实是异类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成功的书,分析了成功的背后那些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机遇,说明机遇在人的成功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机遇包括时代的、社会转型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第二部分讲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以及对人的影响。 在机遇的部分 书中重点强调以下四点:马太效应:一些原本微小的、偶然的、潜在的优势使他们获益,这种优势被人当作是他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更多地关照、机会、资源,使得优势不断加强。这种强者恒强的 “马太效应” 最终使那些具备微小优势和机遇的人,最终成长为非同凡响的人。10000 小时:专业技能需要 10000 小时的反复练习才能成为大师。特殊的环境和时机提供了他坚持 10000 小时的机遇,而这种特殊的环境最终造就了特殊的英雄。高智商 vs 实用智商:智商只要达到 120,再高也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因此,只要知道一个孩子足够聪明后,就无需知道他 IQ 的数值。起更大作用的是 “实用智商”(类似我们常说的情商),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团队合作,与权威人士沟通并说服他,利用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权益的能力。而实用智商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家庭环境。时代的机遇:你面临什么样的时代给予的机遇,取决于你生在什么时候。你是哪个时代的人,就应该把握那个时代的先机。最终,时代的机遇,智商 + 实用智商,成长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成功的要素。至于在文化传承的部分,书中则是指出两项重点:一是权力距离指数,也就是指在特定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比如韩国这个指数就高,美国就低。不同权力距离指数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二是稻田文化。中国人种稻子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其他民族的工作方式,因此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执着的特点,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特质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上面诸多因素的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绝不是一个人仅仅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完成的,绝不是 “个人行为”, 成功受到时运、机会、文化传承、家庭背影等多方面影响。认清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了解成功的本质,调整前进的方向,抓住眼前的机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异类”?

                  格拉德威尔的这本《异类》是我在得到看过的书里,学过的课程中被提及最多的著作,比如书中的 10000 小时定律,加拿大冰球运动员出生日期规律等例子,总是被反复引用。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说到底,所谓 “异类” 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如果非要说有,那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对于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说,生于 1 月就是他们进入全明星队的机遇;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旅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获得电脑终端;对于弗洛姆和沃切尔・利普顿・罗森・卡茨律师行的创始人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他们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帮助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已在这个领域实践了 20 年;而大韩航空,直到公司帮助飞行员突破原有文化禁锢,他们才最终扭转局势。格拉德威尔很多看问题的方式让我想到了贾雷德・戴蒙德,他的 “稻田文明” 影响论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思路颇有相似之处。不过格拉德威尔虽然言之凿凿,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需要保留意见。比如在一个复杂系统中,相关性和因果性决不能画上等于号,书中得出一些结论的方法似乎还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另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到底是区别不太大,还是可以跨越 5-6 个数量级?这个问题仍值得商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类只是各种机缘的巧合

                    一次改变,一回好运气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加改变就成了蜕变,改变加运气就成为裂变,而运气加运气只能是运气。抓住我们可以把控的东西,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物,做一回历史潮流的主人,最后不枉此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好看了,读起来如水银泻地。

                      第一次看格拉德威尔的书籍,以前只看过专栏解读,真是相见恨晚,让我有种 “格拉德威尔” 版的万维钢的味道,真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

                        ​ 这本书读起来很得劲儿,挺有种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感觉。书名叫《异类》,开篇就解释了异类的定义即 1. 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2. 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统计观察值。结尾给出结论即所谓 “异类” 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他们(指书中定义的异类,按我的理解就是超出一般人的超级成功人士或者就是指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 —— 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约两年前,看过本书的解读版,当时主要被书中 “10000 小时法则” 吸引,其他的内容没太留意,主要也是解读版主要集中评析这 “10000 小时法则”。现在读完了原著,才知道这 “10000 小时法则” 只是作者本书观点的一个论据而已,像这样的论据还有不少如出生年代、出生日期、家庭环境、文化传统等等。如果不读原著可能会误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让内容特别有可读性。作者是一个非常会通过讲故事说观点的人。如比尔盖茨的故事、大韩航空公司空难的故事、水稻与数学的故事、东欧犹太人创业的故事、美国律师事务所的故事等等。所以读起来才会有引人入胜的感觉。相较于他的《引爆点》这本书的 “趣味性” 更浓,然而它却是一本宣讲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事例被引用最多的非虚构类书

                          异类 2008 就出版了,重读了一遍后发觉近十年来各公号说的那些事例理论多出于此书,如 “一万小时理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生于 1955 年 “,” 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 “……Gladwell 的书结论往往简单直接,异类主要讲了成功的人首先智商是比较高的(一般高于 120),除此以外,他们的时代时机,文化环境,努力刻苦,家庭教育都相关。不过读 Gladwell 书的乐趣在于他能将一个个事件娓娓道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纽约犹太人社区的发展历程;社会学家对 12 个家庭进行跟踪观察发现,教育方式只分为两种:富有家庭的 “协同培养” 教育方式和贫寒家庭的 “自然放养” 模式教育方式、以及中国南方农民的勤劳程度,几乎每年需工作 300 多天,每天十个小时。基因和环境,两者互不可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止一万小时定律

                            《异类》这本书典型就像圣经,每个人都听过,但真没几个人看过。今天趁假期看完了异类,感觉这本书比想象中牛多了。它所提出的洞见非常震撼。第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在观察各行各业的牛人后,格拉德威尔提出专注训练一万个小时,就是成为牛人的基准线。你必须要有那么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地进行练习训练配合刻意练习的原则。因为只有训练到一万小时,大脑的某种神经元和连接才会产生。第二个,智商 120 就行,高了不明显。如果智商没到 120,那么理解会很吃力,如果超过 120 很多,其实作用也不大。因为人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智商。第三个,成功取决于机遇。比如出生的时间和地域。第四个,成功也也取决于努力,遇到问题努力克服努力前进的人,终究也会成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能简单归因,每个人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我家里有这本纸质书,我今天才第一次看完,当时是听了罗胖的推荐买的,好像是 2016 年的时候,买了好几本格拉德威尔的书,但都没有看完。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阅读很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了方便看他的其他的书,我又建立了一个清单。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很严谨,书读完了。准备在得到搜索一下不同的老师对这本书的解读,我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类是上天的拣选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天才不乏其人。这些人因为文化、环境、机遇和自身积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一小部分人如有神助,总是踏在正确的道路上,而大多数仿似上天的弃婴泯灭于众人。“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无论多么有才华,多么勤奋努力,命运才是那个掌控者。对于芸芸众生,勤奋努力依然非常重要,这不在于为了成为异类,而只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私以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甚至大过了基因因素。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你所处的时代和地区,你身边与你密切往来的亲友,你所接触的圈子,甚至是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你。简而言之,你是你所经历的一切的聚合体。你的成功或落寞,暗藏在你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里,而我们总管它叫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异类的秘密

                                    1、马太效应,成功是一次次领先积累的 2、一万小时定理,时间积累是成功很重要的要素 3、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我们需要懂得扬长避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类”的成功

                                      在我所买的得到系老师的课程中,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被引用的次数绝对排进前五。作者通过列举罗塞托人的群体健康、体育明星的生日与选拔日期的关联、10000 小时法则、顶尖富豪集中产生的时代背景、特曼人的研究、兰根的遗憾、弗洛姆的启示、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不同农作物的耕种方式等大量案例,分析了导致个人成功的因素除了众所周知的个体智商以外还有许多自身无法掌控的因素。结合之前读过的《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对一个人的成功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类” 是怎么炼成的

                                        “异类” 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 —— 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对于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说,生于 1 月就是他们进入全明星队的机遇;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旅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获得电脑终端;对于弗洛姆和沃切尔・利普顿・罗森・卡茨律师行的创始人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他们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帮助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已在这个领域实践了 20 年;最后是大韩航空,直到公司帮助飞行员突破原有文化禁锢,他们才最终扭转局势。上面这段话几乎概述全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列举了多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来阐述异类是如何产生的,这里的异类通俗来说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成功人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成功这件事本身。书中案例大多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人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成功,Sun 公司创始人安迪等等;也涉及多个有趣的真实事件的研究,比如说大韩航空经过多次飞行事故,如何扭转局势摇身一变成最安全的航空;为何亚洲人数学普遍比欧美人好,这可以从亚洲的水稻文化来论证,也可以从亚洲语言数字表现力更好来证明 … 我们常说非凡的结论需要有非凡的案例来证明。反过来也一样,这本书不仅有精彩的案例,同时给出来关于异类形成的方法论也同样精彩。首先,在作者看来,一个成功的人,个人能力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机遇。一个人出生在正确的年代,身处呼啸的风口,遇到能帮助自己的贵人都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心态大可放松心态,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不必要过于苛责自己,机遇与贵人,可遇而不可求。其次,是在个人身上,所有成功的人几乎都付出了巨大的时间与努力。书中提出了 「一万小时定律」相信很多人没看过这本书,但是都听过这个道理。同时,成功之人大多有惊人的耐心,面对逆境有可怕的隐忍能力,当机遇到来之时就当仁不让地把握机遇。目前,我们身边很多人在感叹大环境不好,这些人在抱怨大环境时应该自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一万小时的付出。在我看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做好当下,学习提升,在机遇的到来当人不让握住。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很多教育的问题,再次论证了家长的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同样高智商的天才,却可能有迥然不同的命运,这便是家庭对一个人性格、认知的塑造;同样地,穷人家庭的孩子很多学习成绩比较差,并不是他们在学校中学得不好,而是长时间的寒暑假,在家里受到父母教育的差异 …… 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如何教育让孩子可能成为 “异类”,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

                                          读这本书缘起于吴军博士在他那本《见识》中多次引用,书推荐书,我想应该是值得一读。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1963 年 9 月 3 日 -),出生于英国,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他的名字可能没听过,但他的书名可能听过。《引爆点》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 (2000);《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08)。。。(对于得到同学可能大部分听过,认知比较高,我继续学习追赶)异类,名词 1. 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2. 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统计观察值。本书格拉德威尔分享了成为 “异类” 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我们经常听到的 10000 小时定律,以及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智商,文化,种族等等。分享一个对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即关于稻田与数学的解读。格拉德威尔分析种稻农民的劳动在投入与产出之间有明确关联。他们在地里干活越卖力,收获也越大;其次,他们的工作由一系列复杂工序组成。更为重要的是稻米经济的自主性。而水稻这种种植方式就不适用于欧洲的农奴制。传统中国对佃农只收取固定利率的地租,生产活动则是由农民自主决定。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在亚洲人身上就体现明显。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同时还体现在谚语上:“如果上帝不打算给予,大地将不会给予”(If God does not bring it, the earth will not give it)是典型的俄国谚语;中国的谚语就是 “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还挺适合过年时候立 flag。同时还有一些问卷的例子,表达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 30 秒钟就放弃的事你却花 22 分钟去思考的坚定信念。本书就是例子有点多,应接不暇。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