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创新治理模式的变法
宋神宗时期国家面临困境。国家财政收入跟不上支出,财政收入被冗兵、冗官占去,又被用来买所谓的和平。而且,土地兼并大量增加,权贵及豪强商人控制了重要的产业经济,贫富差距显著拉大,国内社会矛盾突出,一场变法迫在眉睫。王安石主动站出来,为了打破财政危机,为了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创造性地推出一些新举措,推出自己的王安石变法。很多做法不符合实际,不能很好地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执行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到后面挫伤经济发展。但这些创新的举措有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问题和财政困境 ,好的做法值得后世学习借鉴。同当时的大儒名士,文雅君子不同,王安石是仔细、深刻研究过经济问题的,观念前卫。他主动担任地方官,不辞辛劳,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着想,在地方官的岗位上积累丰富经验。他提出免役法,以货币化的方式让农民不耽误生产,让闲散人等多了一条出路,既让社会降低失业也提高行政效率。他实施市易法,主张以政府的力量来调控物价,制衡那些囤积居奇的商贩,让市场预期稳定下来。他推出青苗法,债务融资成为古代社会的一个金融建设的创举。王安石还推出常平法和广惠仓,在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的时候可以应急,救济广大民众。但是,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很好地收尾,他的改革举措都被司马光改回去了。他并不注重在政治上寻求支持或是保护,一意孤行地推行自己的变法。他太过于 “秉公执法”,只注重把业务做好,把事业做大做强。他生活中不修边幅,官场上不注重经营社会关系,甚至把曾经的朋友和恩人处理了,变成敌人,实在令人费解。这样做,就没有太多同僚支持他了。最后,连神宗都反感他了。王安石的经济改革举措很有创造性,但是忽略了社会网络的支持,做人过于顽固,不讲恩情和友情,品行有些问题。这是他失败的直接原因。王安石只知道任用听话的小人,在程度上严格执行王安石的指示精神,但是对于成效撒手不管,不注重安抚百姓,只知道讨好王安石。他的改革举措没有很好地落地,也遭到许多民众的反对。王安石好心办了坏事,一意孤行,在长时间民怨沸腾下不得不辞官。而且,这些变法举措落到宋朝的社会土壤中并没有生长得很好,反而发挥了负面作用。市易法本意是国有经营来平衡物价,实际上是与民争利,在利益驱使下政府官员也变成贩夫走卒,也变成恶龙。市易法告诉我们,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府职能不应该以占有太多社会资源为基础。而且杀富济贫,会降低经济活力,地主富农和中小企业破产,是反噬改革成果的。王安石太崇尚政府万能和国家主义,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它缺少现实条件的支撑,难以为继。青苗法也沦为地方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靠放高利贷压榨百姓。而且普通百姓突然得到一笔贷款,却并没有经营的意识,盈利的头脑,只能花,说明民众缺少理财的概念,这样的做法太超前了。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海晏河清,能托举王安石的变法举措呢?怎么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经营热情呢?从古代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陈旧的思想观念走到现在,我们牺牲了太多,走了太多弯路。我们要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些改革举措不能很好地展开,反而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这个失败的改革,启示当今我们怎么做才能完善制度安排,加强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让这些改革措施达到预想结果。为什么王安石找到的支持者大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而不是那些为民造福的贤者,这些改革举措为什么不被主流所接受呢?这背后有思想、文化的原因,主流的儒家思想没有对经济建设提出太多新举措,那些大儒名士在经济思想上比较落后、迂腐。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在经济建设上因循守旧,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不注重经济改革实效。原来,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好的政治、社会环境依托,以及大范围的思想解放,经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上层建筑,也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虽然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但是他对于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具有建设意义和进步意义的,社会进步需要很多这样的有识、有志之士。王安石探索的国有化经营的治理模式,以及其他经济改革举措,到底在什么土壤下才能生长?一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不懈地探索道路,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学不完的门道。既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又要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并非一件易事。虽然我反对他不合时宜的做法,毕竟伤及无辜,也不看好他的人品。但是,我敬佩王安石的勇气、意志力和眼界,以及敬业工作的精神,看到它在历史进程中的进步和建设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富国还是富民王安石变法其实首先名字就有问题,王安石只是个棋子,说到底是皇帝要变法,应该是神宗变法或者熙丰变法。王安石和司马光变法之争,说到底是王安石要富国,富国是要强兵,强兵才能收复西河之地和燕云十六州,但是他们都忘了杜甫的诗,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而司马光从砸缸开始就始终坚持,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乱翻,翻来翻去,🐟都泛烂了,所以说,无为而治,百姓富足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所以 government 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不扰民,民自安,自富。王安石富国,司马光富民,如果两者一致,那最好,可惜两者并不一致,王安石终究不理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 “乌台诗案” 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八卷。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变法到底应该留住什么古往今来之变法,无不以除旧立新为首旨,然留住什么却很少有人谈及。变法者急切破旧立新,故不虑留住什么;保守者急切保住根本,在变法后又急切恢复旧制,故不虑留住什么;研究变法者,多以成败得失为首要讨论话题。或讨论变法者、保守者、旁观者之道德品质,或讨论变法内容之可行与否、实施效果如何以及被阻挡因素等。总而论之,鲜有思虑所留着应为何物之问题,这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也再次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之箴言 “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做了注脚。在整个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无论是王安石、吕惠卿等变法派,还是司马光、太后势力等保守派,都从未认真想过(可能想都没想过)这个 “该留什么” 的问题。从头至尾,一直都是 “拆、建” 过程的循环。甚至就连本应做好 “平衡木” 角色的宋神宗本人,在变法过程中一心一意盯着自己的 “集权使命”,却忘了赵家天子能得以集权的原因,是与士大夫的共治。早就已经彻底断绝武夫政治祸根的宋朝皇帝又亲手再把帝国的合法性根基直接打断,虽说是为了集权。王安石最需要考虑的是变法过程中该留下旧制中的哪些合理成分,而不是在别人反对新法时觉得自己是为国为民而变法,阻挡我的一律剪除,甚至都动了最核心支持者皇帝的威严,无疑是自寻死路;司马光最需要考虑的是 “更化” 恢复旧制,除去新法的时候想想哪些新法是可以留下来的,而不是觉得自己是君子,自己反对变法,便不可与其同流合污,必须势不两立才行;宋神宗更加应该考虑的是平衡两派势力,做好利益调节和统筹协调,让新法和旧制能得以共存形成一个更好的变法结构,而不是觉得自己支持变法,就应该听从王安石,反对者一律踢出权力中心。王安石早已随其变法而成为了历史,而如今的研究者更不应重蹈覆辙,依旧只沉浸在分析所谓内容、失败原因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