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永远融入不了的痛
在《少数派的感受》一书中,美籍韩裔作家、诗人凯茜・帕克・洪深入剖析了种族刻板印象对个人自我认知的深刻影响。她笔下的人物在种族阴影中挣扎,对自己的长相、声音乃至所处的亚裔环境产生厌恶,自我形象逐渐扭曲为自我憎恶的镜像。正如她所描绘的:“你用白人看你的方式看自己,这样你就把你变成了自己最糟糕的敌人。” 这种自我否定和强迫性的严苛,成为了他们生存的一种 “安慰”。詹姆斯・鲍德温,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文学代言人和社会活动家,在《村子里的陌生人》中分享了自己作为黑人在西方世界的体验。面对西方文化的瑰宝,他感受到的是一种 “不是我创造的,不包含我的历史” 的疏离感。他被迫接受一个不包含自身历史的社会位置,这种被迫的接受使他既怕又恨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凯茜・帕克・洪在书中也表达了对少数族裔面临 “本体论问题” 的担忧。少数族裔在解释自己为何存在、为何痛苦以及自身现实与他者理解之间的差异时面临重重困难。这是因为 “全部的西方历史、政治、文学和大众文化都站在他们那边,这一切都证明你不存在”。她担忧地写道:“我们将消失在这个国家失忆的迷雾中”,仿佛被剥夺了所有社交线索,无法衡量自身行为。为了在不接纳自己的社会文化中存活,少数族裔必须抹去部分自我,这不是出于战斗,而是生存的必需。鲍德温在《千千万万的逝者》中指出,美国黑人要获得白人社会的接受,必须变得 “像我们一样”,即抹杀个性,扭曲和贬抑经验,屈从于将个人简化到无名状态的力量。因此,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出发,“少数派” 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感官经验、父辈和同群体的经验。他们失去了参照,只能在另一套现实逻辑中努力生存,尽管努力做到最好,却始终难以证明自身的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以自己韩裔美国人的成长经历,分享作为生活在柔和监狱里的感觉。亚洲人比黑人较为幸运,因为亚洲人会自己监视自己,遵守规矩。亚裔作为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延续于美苏争霸时期,用以牵制共产主义者和黑人的谎言:亚裔是 “好” 的,因为亚裔要求不多、非常勤奋,只要亚裔顺从听话、努力工作,就不会有歧视。前几代去美国的中国人,包括今天看到的被美国中年白人男友性虐待并杀死的女生,是不是会后悔去美国?幸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如此迅速,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少数派?但你的祖国极度强大,你就是多数派!再说成为外国人有啥好的,不是种族歧视,我可能是民族沙文主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