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的人,适合百老汇的聚光灯,有的人,一盏青灯便足矣

    通常,在大家的感觉中,内向者跟领导力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通常的领导或 CEO,都是在台上做着激情的演讲,极具感染力的一帮人。作者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去当巴顿将军,或许所有的人都想去当梵高,那这个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世界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非常需要内向者,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万有引力的发现,以及哈利波特的面世。同时,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内向者,以及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个疯子。内向者具有的最大优势是耐心和洞察,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不一定是音量领导力的代表。我们不需要很大的音量,也可以具备相当的软实力,圣雄甘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不必强硬,亦无需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说话非常柔弱的人,决断力却非常的强,这也是一种领导力的体现。生活的秘诀就是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所以,无论你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做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和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而安静的你,拥有内向性格的独特竞争力

      生活的秘诀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作为内向者,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去做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要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意义,确保自己能够为其做出贡献。同时要尊重所爱之人的社交需求和自己独处的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发空余时间。身为生而安静的内向者,拥有的是思考、自省、审慎、探索、共情、良知等等一系列美好的特性,这些性格特征,就像是一座满园芬芳的私家花园的钥匙,接受它,携带它,无须改变,欣然向前,内向者一定会到达一个美好的世界。内向的人,请一定要相信:生而安静的你,拥有内向性格的独特竞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向,优秀得刚刚好

        “我们生活在一个我姑且称之为外向型的价值体系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健谈的。” 内向,总被当作外向的反面,被当作一种缺失,就好像是外向性格的 “残次品”。



        傲慢与偏见
        他人眼中的内向特质:害羞、木讷、敏感、纠结、孤僻、挑剔、高冷、沉闷、不友好、不确定、城府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和主流世界格格不入。
        内向的孩子,家长担心自闭、没朋友。内向的学生,老师总是略带遗憾地评价:“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内向。” 内向的恋人,“你在想什么”“你没话跟我说吗” ?内向的朋友,你有朋友吗?内向的员工,老板知道你的存在吗?即便是在刑事案件中,一个内向者犯罪,他常会被描述成 “孤僻的人”,就好像在暗示犯罪是性格导致的。但如果是一个外向性格的罪犯,邻居们却会说:“他很健谈,喜欢跟大家打成一片。简直不敢相信他是坏人!”

        内向或外向
        你是否总是喜欢独处?连朋友和家人都认为你太孤僻?你是否不爱参加群体活动?或者刚到不久就想脱身?你是否有电话恐惧症?即使是朋友、家人的问候也会让你不适?
        因为你害羞?不友好?挑剔?阴郁?还是因为你社交能力不健全? 都不是。你可能是一个内向性格者。

        听听大师怎么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用他一贯阴沉丧气的口吻,将内向定义为一种病态的神经症,认为它是力比多的转移,一种对真正的性满足的回避。换句话来说,他认为内向的人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他们不能面对现实。
        德裔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引入了 “社交性” 的概念。艾森克认为内向是一个与外向完全对立的概念,外向是开朗的,好交际的,热情的和冲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与这些特质相反的就是孤僻的,无精打采的和疏离的。
        如果说弗洛伊德给内向者赋予了一个不适应社会的老处女形象,那么艾森克也应该为世人对内向者不善交际、厌世的成见负部分责任。
        其他学者们逐渐发展出一套 “大五人格理论”,该理论总结了常伴随人们一生的五大性格特征:外倾性、开放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这五大特征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统一体,不管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号入座。在这套理论中,外向被分为六个层次:热心的、合群的、自信的、活跃的、追求刺激的和积极向上的。同样的,根据这几个特质推导出的外向的反面可不太讨喜:冷漠的、寡言的、顺从的、久坐的、无趣的和乖戾的。除了 “久坐的”,请拒绝接受其中任何一张标签。
        还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 将 “害羞” 当作内向的代名词。多年来研究者和大众都将 “内向” 和 “害羞” 两词混淆,尤其是在科研中,导致这趟浑水更加混浊不清。
        弗洛伊德的门徒荣格,首次提出 “心理能量” 这个概念。他认为,内向者的心理能量向内心聚集,而外向者的心理能量向外界释放。近年来,借助于不断更新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者们开始真正地了解内向者和外向者大脑的区别,人们也开始转而意识到内向或许不是一件糟糕的事,它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非常宝贵的特质。心理学者玛蒂・兰妮补充了一些内向的特质:思想深刻的、有创造力的、自省的、灵活的、有责任心的。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提出的概念 “高度敏感的人” 也是如此。高度敏感的人往往受不了过多的纷扰和麻烦,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入微,这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感知过程。

        内在的火焰
        内向不是社交无能,也不等同于自闭和害羞。相比于外向者靠外界刺激来运转大脑,内向者的大脑靠的是内在能量,太多的外界刺激会熔断其保险丝。内向可能意味着深度思考,创造力,孕育艺术的土壤,或者是另一种不同的领导力。
        低调、内敛、安静,喜欢独处,不煲电话粥,不爱参加群体活动,但跟亲友能亲密无间,掏心挖肺。
        不发声,不代表没想法,会使用所有通信手段表达观念。
        不是不善言辞,只是笃信废话是噪声源和事端源,谈及工作、专业领域时完全可以滔滔不绝,HOLD 住全场。
        不是社交能力不健全,只是不愿意打扰他人,也不喜欢被他人打扰;懂得人与人之间的舒适感、安全感来源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颠覆外向优越论,数一数认为自己内向的名人们
        演艺界代表:
        奥黛丽・赫本
        马龙・白兰度
        艾尔顿・约翰
        朱莉娅・罗伯茨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约翰尼・德普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Lady Gaga
        运动员代表:
        迈克尔・乔丹
        大卫・杜瓦尔
        科学界代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托马斯・爱迪生
        商界代表:
        比尔・盖茨
        政界代表:
        亚伯拉罕・林肯
        甘地
        最迷人的代表:
        威廉王子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内向的种种优势就否认和无视它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在 x 情境下的自我,在 y 情境下的自我,以及在 z 情境下的自我。” 性格可以调整,情商可以提高,羞怯可以战胜,口才可以磨炼…… 尽管这是一个被外向性格者 “统治” 的世界,但我们内向性格者依然拥有优势和潜能,依然能收获爱、幸福和成功。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其实内外向不重要,但如你对此有“看法”仍可参考本书!

          这本书曾经给我带来过一些力量,好像那会还是罗胖的罗辑思维节目推荐我才知道的?有点不记得了,上个月重新读了一遍,如今我 “变得” 更外向了,就像书里很多人的转变挺类似的,不过我仍然是一个通过独处来汲取心理能量的人。就像书里说的,内向性格在亚洲国家(比如中国),反而可能会很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因而并不会显得很特别,也更容易获得自我的接纳。现在的我并不会特别看重内外向之分,因为我发现这其实有点像伪命题,更多的是受外在环境影响而产生 “内向不好” 的困扰,反而更加重了 “我是内向的” 心理暗示。不过本书仍然值得对内外向有 “看法” 的内向或外向的人读一读,或许能得到你要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社会讲求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需要大量的沟通交流来维持,因此,外向性格的人天然的更受欢迎,在这样一种情景下,内向者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但是,本书从一个文化的视角,重新对内向者进行了解读,从而让我们从新认识了关于性格的真正内涵。性格本身并不带有原罪的特性,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大自然选择留下来的产物,因此都有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内向性格中的一些特质被隐藏了,从而显得不那么重要。读完本书,很欣赏作者的观点,认为不管那种性格都可以顺其自然,既可以坚持原则,也可以带上面具,不要背上什么道德负担,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就不牵涉道德,做最好的自己,也要做最轻松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适合对自己内向性格有困扰的人读,但是对于已经接纳自己内向沉默的性格,但正在寻求发挥长处和发挥力量的沉默者来说,仍然需要另外探索其他的途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向性格的人,需要这样找到自己的长板

                在如今,我们对性格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划分。我们被告知,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就是要快乐、就是要善于交际。


                与此相对的就是,内向,以及和内向相关的各种词汇,比方,敏感、严肃、腼腆、谨慎,在当今的社会都被看作是一种次等性格,被认为是一种介于失望和病态之间的状态。
                与内向相对的是外向,我们心中首选最外向的国家可能就是美国。美国人也是这么看待自己的,美国自认为是一个外向的国度。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人丢失了对自己的真实评价。
                据调查显示,有 1/3-1/2 的美国人具有内向的性格倾向,也就是说,在美国,每两三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鉴于美国被认为是最外向的国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一定高于美国,特别是亚洲地区。
                从小到大,作为人们眼中的内向的人,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还是孩子的时候,会听到父母会因为自己的羞涩而必须向他人道歉;即使我们成年了,也会因为晚上想读一本好书,而不是参加一个聚会感到内疚和痛苦;或者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吃饭而感到纠结。
                青春期是内向者一生中最黑暗、纠结的时光,内向者们往往深陷在自卑和社交困境之中难以自拔。
                此次推荐根据书籍内容划为以下三个部分:1. 内向者的挣扎;2. 内向者如何去爱?3. 内向者如何工作?
                1. 内向者的挣扎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象过一个没有内向者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内向的人,将会是怎样的?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内向的人,这个世界上将没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没有叶芝、没有肖邦、没有普鲁斯特、没有乔治・奥威尔、没有谷歌、没有哈利波特系列等等等等。
                可能你会说,我所说的内向和你认为的内向是不一样的。那么,先我们来界定一下内向的概念,荣格在 1921 年出版的重磅心理学著作《心理类型学》就将内向外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把外向者和内向者作为人类性格的中心建构,荣格认为:内向者就是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一个疯子。
                平时我们所说的内向的人,以及实验研究中所提及的内向者,指的是具有内向性格倾向的人。换言之,内向者是指相对于关注外部的生活活动,内向者更关注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描述是不是让你感觉特别像我们自己。
                这是内向者挣扎的原因。
                2. 内心者如何去爱?
                这一部分主要会讲内向者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进行有效地沟通。
                内向者属于高度应激群体,高度应激的意思是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在实验中体现为,小孩子对环境的变化极度敏感,稍有变化就会大哭大叫,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就是内向者。
                外向者更关注 “是什么”,一旦看到新事物就会开始判断,认定之后也就不再焦虑担心;而内向者关注的是 “将会怎么样”,意味着即使是没有新事物也会开始自己的衡量。
                这便是我们社交中 “酷” 这个概念的来源;你越是低度应激,就说明你的皮肤越厚,你就越酷。
                成长为内向者的孩子,会在长大后被普遍认为的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内向者可以在这些方面注意一下:
                首先,一定要重视沟通。
                还有,除了重视沟通学习一些沟通技巧之外,还需要内向者明白沟通双方或者多方要求的本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你所爱之人的社交需求和自己独处的需要。
                尊重对方的要求,尽可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
                内向者向前迈出一步,不是不再腼腆,不再害羞了,而是学会了自我调整。
                3. 内向者如何工作?
                一、自我调整第一步是使用自己的天赋,发现自己的优势。
                研究演示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进入沉浸状态,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更容易延迟满足。
                二、自我调整需要我们确定一个,个人核心项目,个人核心项目可是是一项事业,也可以是一段关系,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和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 “个人核心项目” 中超越自己的极限。
                寻找个人核心项目的时候,作者给了以下三点建议:
                回想一下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可能那时候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是那背后隐藏的的渴望是真实的。
                还有就是注意那些吸引的工作。
                你可能在做一份别人眼中理想的工作,但是你却忍不住去参与那些在吸引着你的工作,你的招聘软件上都是搜索类似工作的历史记录等等。
                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
                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情绪,却能够反映真实情况。这一点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效果最为明显。
                愿你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毕仙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內向者其實是更優秀的人

                    一直沒人告訴我,內向者其實更優秀,也一直以為我是少數當中不合群的人。直至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喜歡獨處不是病,也發現了我不是少數。問題是我們怎樣去看待自己,不被人的評價而影響。要把自己活得舒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向者的内心冲突化解

                      阅读这本书,尤其是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理论性研究更多)的实例部分,解开了我很多对于内向者面临的社交困境中的冲突的疑惑。特别是其中一对夫妻的例子,非常详细地剖析了两种性格的人面对一个社交情境的内心冲突和需求点,不偏不倚地分析寻求更好的沟通平衡方式。是我看过的非常详细对比清晰鲜明的剖析。而且给出了建议方法。作为一个内向者,一些例子中外向者对于一些情绪表达的理解令我非常吃惊,也让我思考过去的社交情境中由于不能互相理解产生的尴尬。这本书后半部分是站在一个教练员的角度帮助人们去思考,去复盘,去演练。很难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