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讲好书完结49/50

    谁能想到今天老师竟然没放一放书,大周一的就开始念叨书中的一内容了。一方面,足以见得老师对于本书的喜爱。另一方面,鞭策起连续几周阅读滞涨的我🤣于是乎,在白天既定带翠花去郊外溜达以及去完健身房后,我便快马加鞭、屁滚尿流地刚刚翻完了。全书每个部分都有在我看来无关痛痒的内容,像什么 “相公”、“抬头” 啥的考究,大致翻翻过去即可。但更多的是像对于时代的划分、中国何以为中国、所有权的对比等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合上书又有能回味的话题。甚至于,中法对于皇权专制的异同对比,作者都有涉及🤪一篇篇的小论文,挑着自己感兴趣的看看,不亏。另,看看接下来几天老师会不会重点聊这几方面的内容吧。我去继续翻《太白金星有点烦》那本书去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读跟自己兴趣有关的部分,体验还是不错的。作者的视觉很独特,提到的有些内容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觉来看待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增渊认为,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期中,基于 “任侠的习俗”,人结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集团,这样的人的结合的纽带,不仅支撑着民间集团,而且支撑着同时在官僚制中正在生成的君主与官员的关系,关联着统一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地方秩序的侧面,秦汉帝国成立以后,虽然表面上覆盖着郡县制式的官僚机构,但在其背面,从内部支撑、规定着地方秩序的,则是以土豪、豪族为中心的人的结合的自律性秩序形成功能,其中可以看到先秦以来的习俗的连续性。也就是说,他有着这样一种观点:无论是就历时还是共时而言,民间诸集团的秩序和统一帝国的秩序,都不是彼此断绝的,而是应该作为连续的、互相浸透的东西去捕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岸本美绪教授这本书颇见功力。辑录的十几篇论文,最精彩的就是剖析中国的 “风俗” 概念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史观取向,这也扣合了书名。中国人对 “风俗” 太过熟悉,以至于很难产生好奇。事实上,全球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都渐渐向中观偏移。结构功能主义等宏大理论过于概括和僵化,而微观的个例研究则往往仅能讲好一个故事,却很难与社会产生更宽泛的关联。许多理论家孜孜以求弭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埃利亚斯,岸本美绪教授也提到了。在书中,她抛出了 “风俗” 这个概念,令人信服地指出,这就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中间的东西,或至少是其一部分。至于历史观,则争论已久。在相同的经验事实面前,如何阐释历史?现代化是否有标准模式?在西方中心主义和亚洲主义之间,岸本美绪显然更偏亚洲主义,但在表明倾向的同时,她也始终不忘中立地比较,强调异,又不忽略同。
          总的来说,若是对明清历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知乎回答、短文 / 短视频等的读者,进入这本书绝对能有耳目一新之感,即使是在历史方面有一定积累的读者,读之也依然能大有启发。同时,或许是因为作者是女性的原因,行文有很强的对话感、沟通性,读来不觉温柔可爱,欢迎共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与 “时代划分论” 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 “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国家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