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史为镜,一套审视日本和中国关系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

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中国亡国观”的雏形——走上侵华之路
  • 一、世界文明中心观的转移与甲午战争的发动
  • 二、日本对华观的全民性逆转
  • 三、“东洋盟主观”的形成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 第二章“中国亡国观”的形成——“入欧侵亚”
  • 一、“三国干涉”与“东洋盟主”意识的受挫
  • 二、列强对中国经济权益的竞争与“中国亡国观”
  • 三、对列强瓜分中国的认识与福建省的“不割让”
  • 四、“入欧侵亚”路线的统一
  • 第三章“中国亡国观”的巩固——与列强“共舞”
  • 一、日本政府的义和团观与出兵决策
  • 二、民间的初期认识及其煽战舆论
  • 三、战争过程中的中国观察
  •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中国亡国观”内涵的拓展
  • 第四章“中国亡国观”的升级——“大陆政策”的强化
  • 一、日俄战后民众的自我观与对华观
  • 二、“中国客体观”与“大陆政策”的强化
  • 第五章“中国亡国观”的“应验”——分裂“满蒙”
  • 一、日本政界的辛亥革命观及对策
  • 二、大陆浪人的辛亥革命观
  • 三、知识分子的辛亥革命观
  • 第六章“中国亡国观”的变动——走向十五年战争
  • 一、币原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 二、田中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 三、“满蒙领有论”与皇姑屯事件
  • 第七章“中国亡国观”的实践——灭亡中国的梦魇
  • 一、对华认识与“九•一八”事变
  • 1、军界对华认识与“九•一八”事变
  • 2、日本中国通的“满洲观”及其影响
  • 二、对华认识与东亚“门罗主义”
  • 1、阻挠破坏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 2、“天羽声明”与东亚门罗主义
  • 3、破坏中国的币制改革
  • 三、走向侵略战争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 1、对国民党政权的认识与分离华北
  • 2、中国统一与日本“对华认识再认识”
  • 四、蔑视中国与“七七事变”
  • 1、对华认识与“扩大派”、“不扩大派”
  • 2、“七七事变”与日本的外交对应
  • 五、《支那抗战力调查报告》的中国认识及其影响
  • 1、“支那抗战力调查”及其报告书
  • 2、对中国抗日能力的具体分析
  • 3、调查报告的影响
  • 六、“大东亚新秩序”的梦魇与中国
  • 1、“东亚新秩序”的出笼
  • 2、汪精卫的出逃与汪伪政权的建立
  • 3、虚幻的“大东亚共荣圈”
  • 4、宣战、“求和”、战败投降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