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货店》读后

    今天想要介绍另外一部南方作家张忌的长篇小说《南货店》,我个人很喜欢,觉得应该推荐给你看看。不要看到书名和封面就拒绝,说什么 “噶土气,乡下人的事体,我不要看的呀” 之类的话。当真写得很好,尤其是前半卷,就是一卷徐徐展开的江南乡土风情画,让人爱不释手,把玩再三。小说最浅显的境界是娱乐,人们买来读故事打发时间。《南货店》在这一点上是没有问题的,主线是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文革后受到父亲牵连,去到乡下的一个供销社杂货店当店员的故事,看他的命运如何一点点改变,一路升迁,可以当做个私人奋斗史来看。技巧上又没有什么花哨,全然是老派的文字,也许过于老派了一点,今天基本上已经见不到这样的写法。所以,大概这一次没有人会向我抱怨说看不懂,记叙文你总是能看的吧?高一个层次是知识,或者说是信息量。那么《南货店》在这一点上是做得真不错,小店里的三个老师傅算是把杂货铺这点事情给弄透了。说句惭愧的话,这本书在一开始的部分,最吸引我的就是几个老师傅缺斤少两占便宜的手段,完全是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其次是各种当地美食的做法和吃法,写得是不厌其烦,我看得是津津有味。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把鼻子插进了浙江某地 70 年代的日常生活中去嗅,美食的气味,雨水的气味,灰尘的气味,旧时光的气味。再上一个层次是思想,这里的差异比较大。许多人说《南货店》的后半部分不大好,有点垮,或者说散掉了。我也觉得后半部分不大好,但是我的理由却不同。《南货店》围绕一家小杂货铺里的人物,描写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之间的人物命运变化和时代变迁。和东北崩溃现实主义一样,都是在写大时代对小人物命运的冲击。但是先前我说过,彼此的质感不同。东北崩溃现实主义是以工厂来组织生活,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工友同事。而《南货店》不同,那里是典型的乡土中国,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村落,彼此之间有土地的羁绊,有血缘的羁绊,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编织起绵密的关系网。所以,东北的工业社区在大时代冲击下一触即溃,但是江南的乡村和市镇却有更强的承受力,人情网络把人给承托住,使得他们的命运不会有太过剧烈的变化。就像是书中描写的那样,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凭票据购买和销售,但是几个老师傅还是能通过乡土关系,搞到票据之外的物资,而且也能顺利地交易。也正因为如此,张忌描写的那片小天地是自具圆满的存在,仿佛完全隔绝在世界之外,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存在一样。所有的人和事都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上演,绝不多写一笔。里面罕见什么人物去外地,就像是上海,人们一次次想要前往,但是从未抵达。全书大概只有两个人物离开,一个是跟随台州商人追寻宗教的妇人,一个是从工厂辞职前往南方做生意的外来户子弟,他们离开之后就彻底消失,就像是从这片土地上被彻底抹去。我觉得这种写法挺了不起的。人们一提到江南人,尤其是浙江人,就说他们心思活络,做事勤快,赚钱积极,满世界找生意做。张忌《南货店》里的描写才更接近于他们的精神实质,这里的人更加保守,社会更有粘度,更愿意守着本乡本土,这里从生到死已经有了自己要的一切,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需要诗和远方。他们会去冒险,只不过是因为天性如此,而不是迫不得已,或者要背弃家乡。在那样一个人情社会里,冒险而取得成就,赢得美好生活,受到他人敬仰,这种力量同样不是源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自身欲望的达成和乡人注视的目光。为什么我会说后半部分不好?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的偏见。对于 1990 年代这一部分,我个人对时代的感受是微醺,或者说是轻微的癫狂。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我在高中时会有同学在高考前突然消失,加入倒汽油倒橡胶倒香烟的大军,去江湖上找寻那些子虚乌有的指标和批条,准备狠狠捞上一笔。那时候一切皆有可能,诈骗和雄心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人人也觉得自己有那种逆转命运的可能。但是《南货店》里给我的是另外一种感觉,人们都太过冷静内敛,而且故事缺乏细节。如果说前半部分南货店里的工作生活写得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那么后半部分的故事则更像是道听途说,少了许多东西,就像是那几年作者已经离开不在本地,对人和事缺乏真实的体感。但整体上《南货店》还是值得三星半到四星之间的评分,全看你是个什么人。如果你对文学性的要求很高,那么分数会靠近三星半。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江南一直抱有好感,那么会接近乃至超过四星。而且,可能不时把前半部拿出来,反复把玩,觉得有一种别处文字里所不具备的人间趣味。

      7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

      人间百态可以写尽,悼词却无法写尽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供销社往事,匮乏与丰饶

        已经很久不看小说了,《南货店》拿起就没再放下。一口气读完。
        看这书,想起吴君如演过的一部电影《金鸡》,人在大时代的起伏变化里沉浮,《阿甘正传》也是这个路子,只不过,那两部电影都太抓马了。
        秋林的人生是淡淡的,不是没有时代背景里的沉痛感,但他身上就有一股子绵绵的内力,把那些粗砺狰狞的东西都化掉。
        语言好,没有什么形容词,但特别精准,说到每一样东西,江南人物、吃食都如在眼前。作者并不刻意交待年代背景,但所有的变化也都用情节自然带出来了。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回望曾经物质匮乏的供销社时代,并不是一种矫情。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百味

          每个人的一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一段段故事汇聚成一条历史的大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朴实的文风,深邃的寓意

            卫国忙忙碌碌,只盼望看到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场面,但聚会过后又最难过,人去楼空,空空荡荡,独自冷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从一个小店铺,折射出中国某段时间的病态社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体味世事变迁与个人命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不是过去所发生的事,而是今天的人们对于过去的事的认知。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生动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回到过往的时空中,体会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能从中获益不少。这本书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在细节渲染上的逼真。其描写的南货店大约存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江苏一带,我是 00 后,河北人,又在广东生活多年,从年代到地域,书中的不少内容对我都是挺陌生的,也有一种迷之吸引力。倒不是为了详细了解些什么,而是能读出一种味道,一种与过往熟悉的生活不同的感觉,仿佛以一种上帝视角,看另一个时空中发生的事,看他们的喜悦、困顿与迷茫,并时不时将他们所经历的事代入到自己身上,叩问自己内心的答案。而我们也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同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一脉相承。书的一大特色还在于其使用了大量方言,我觉得这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李倩老师推荐此书是说过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她说 “人世宽阔,岁月劲疾”。读完此书,亦有同感。笔力所限,中个滋味不能尽数道出,总之,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究竟好在哪,有待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在阅读中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家家都有经难念,问题是,怎么念?

                读这本《南货店》,是因为高爽老师组织的 “长大读书会” 活动,也因为李倩老师的推荐。我自知是个不怎么读文学,特别是很少读小说的 “读者”,也许没有两位老师的推荐,我一辈子也不会想去读这么一部作品。但读过之后我感觉到,没读过,当真会是个损失。都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读这本书,也算是对这句话,有了个更深一点点的感触。同样是一本名为《人生》的书,有的人看起来读得津津有味,其实书中什么好玩的东西也没有;有的人表面看上去意气风发,谁曾想背地里到底嚼过了多少酸甜苦辣;有的尽管看上去平平淡淡,却也读过了一本精彩的故事,只是旁人不太在乎个中苦甜罢了…… 都说读小说,就是在体会一段不同的人生,读这本《南货店》,就等于阅览了好几家的人生经,多食了一点人间烟火。特别是小说的前两部里,带秋林入行的几位师傅的人生,各有苦乐,读完甚是令人感慨;尤其是齐师傅父子间的爱与错过,更是令人唏嘘。如此人生故事,恐怕现实中也难遇到吧。但凡小说,有精彩之处就可能有所不足。《南货店》值得商榷的地方,于我看来主要有两处:其一是对主角 “秋林” 的描绘过于单薄,小说里除了他谈恋爱那段以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地方,能引发一点情感的共鸣了 —— 当然,如果将秋林看成 “摄像头”,随着他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人,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令人有些不满的,是小说第三部分,故事叙述匆忙而平淡,相比前两部,阅读体验的落差太明显了,不免有流水账之感。如果这部分能像前两部一样,舒缓而细腻,想必会让全书的结构更为紧凑,阅读体验更为流畅、自然 —— 但也许这样的匆匆忙忙、平平凡凡,或许才是人生最大的真相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润的叙述

                  故事以陆秋林的小半生为线,串连起他从南货店做学徒开始,遭遇各色人等的斑斓命运。柜台账面上的门道,也是待人接物的门道,随着不同的人物在南货店里进进出出,故事逐渐从聚焦店里的 “四条人”,辗转增加为十数人,而这些彼此相熟的男女老少,又交织出无数新仇旧怨,爱憎别离。南货店刚开场时,各位师傅们都各有各的 “传奇”。所谓传奇,就是比凡俗人多争取过一点从苦难里脱身的法子。南货店里,不管是痴迷一口老酒,还是几块饼干,不管是爱上了守寡的人,还是瞧上了瘸腿的汉…… 无论清明,还是痴迷,剧中的每个人最终都有自己的运数。套用主角知秋说的一句话:『人嘛,就是活那么一点痴迷,否则还有什么劲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了 13 小时 47 分钟两天内一气合成,喜欢这书对南国小城这段历史的记述,感觉真实亲切值得回味,很久没有这么读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初期的众生相

                      一个淡如水的故事,以上世纪 80 年代当红的经济主体 —— 供销社为背景,细说那个时期两代小人物的无奈、迷茫与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方言,特别亲切。

                        一天内一口气读完,因为夹杂些方言叙述的关系,脑海里画面感特别强,语言文化和场景人物契合度很高。喜欢开篇那种不紧不慢的叙述节拍,再加上三个老师傅为填补一卷布的缺口各显神通,一下子扣住了我的兴趣。主人公那种质朴简单、谨小慎微甚至有点傻气和窝囊的性格,与当时社会节奏和风气感觉也很契合。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变革,故事节奏越来越快,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却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与他境遇提升相比显得有点不切实际和单薄,这是我的第一感觉。但是细细品后忽然觉得,这样弱化主角,又像是作者故意而为之,把他设定成一架 VR 眼镜,通过他的境遇来鲜活呈现各式小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境遇,以及背后漩涡般飞速转动扭曲的时代背景,这些可能才是作品真正的主角。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货店》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秋林以及他身边人的一段漫长而又跌宕的人生,读来荡气回肠。小说开始的场景是乡下一个偏远的南货店,让我恍惚进入了沈从文描写的湘西,淳厚的民风,诗意的生活。随着秋林的成长,又让我想到了《沧浪之水》中的池大卫,一步步往上爬,在个人信念与官场规则之间挣扎,最后取得微妙的心安。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池大卫是生活的深度参与者,而秋林更像是生活的旁边者,在 20 年的时间跨度里,他旁观了周遭一切的变故,自己则是水到渠成、或者干脆是随波逐流地也顺道跟着时光一同走过来。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作者的出发点总是一个人,而不是为了一个故事去写一个小说,他会花很多时间去想这个人是怎么回事。作者笔下的人物正中绝大数中国人活着的底色,不那么野心勃勃,也不那么善良,有自己的小机灵,活着活着,弱弱地就把一辈子度过去了,但本质上,却是可观的生命力。二是作者对于善恶、生死、欲望的态度,很少有泾渭分明的褒扬与鞭挞,而是尽可能还原世界的本相,有兰陵笑笑生的风格。三是作品透露的价值观,作者认为,人的一生就是齿轮跟齿轮的一种磨合的状态,你也说不清楚是你带动了别的齿轮,还是被别的齿轮带动。起初,棱角分明,转起来还有点劲,磨到最后,棱角慢慢没了,开始打滑了,人这一生也就结束了。现在的我不是很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可能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我觉得人可以找到并绽放自己的优势,热腾腾地去的生活,棱角可以不被磨平,而是变化出更合适的形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用不同的方式去用心经营和绽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货店这本书读起来很像在一条不太平坦的村道上走路,村道两侧是涓涓河流、连绵稻田、四散民居。我读这本书,好像是沉迷看路边风景,所以深一脚浅一脚,经常不经意间被震动、掉落浅坑。也像是隔了一层雾,书里高兴、伤心的情绪都加了一层磨砂玻璃,看不真切,体会的不鲜明,仿佛都带着灰的、悲伤的底色。结局的时间节点设置的真妙,秋林还没当成大官儿,南货店的老师傅们就已经逐个逐个快走了,未来好像还是看不清方向,可这就是我身边人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能是我对过去的事情不了解,前半部分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各有各的个性,处处可见生活里各式各样的荒唐和不如意。后半段的人物反而单薄了很多,我只看到了一些职场利益交换,以及婚内出轨… 像是在看《家庭》杂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货店》读后

                                书源自和菜头,有一天翻公众号,看见了这本书的推荐,随手加到了书架里。其实之前一直不懂什么是南货店,光看书名,也没懂是个什么意思,直到拿着书读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南货店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杂货铺,只不过在南方,称为南货店。整本书写的很细节,很有立体感,仿佛那间小小的南货店就在我眼前。最喜欢看的是刚开始秋林跟着师傅们学手艺的那段,怎么打酒、怎么扫货柜、怎么叠糖包。可能是很小的时候在外婆家有些许的回忆,总觉得那些个画面很真实,每个人忙忙碌碌的感觉,让人很踏实。秋林跟着师傅看杀猪的场面,一刀刀、一步步,仿佛能闻到现场的血腥味儿。想起了《人世间》老屋里的搪瓷杯、大水缸,孩子们过年穿的手工大棉衣;也想起了《三体》里的叶哲泰被批斗的场景。好的创作者,会将笔下的人物、场景写活,让你感到就像是你参与过的一样。这本书适合在有阳光的躺椅上阅读,慢慢读,仔细体会那些日月的过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的身体挂在衣服堆里,风一吹,微微摇晃

                                  断断续续每天看一点,花了近十天拢共 7 小时才把书看完了。《南货店》是一部当代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男主人公陆秋林以及他身边人一段漫长跌宕而又寂寥的人生。以往我是不太爱看这样题材的小说的,但想着自己的阅读面不能太过狭窄,看到推荐也便耐下性子读了起来。起初读得并不顺畅,一天也就看个十来二十分钟,看着看着,倒也渐入佳境,阅读速度快上了不少。- 书的前半段,讲的是秋林在乡下一个偏远的南货店当售货员。这部分写得特别好,完全就是一幅江南乡土风情画。书里对 80 年代的一些描述,虽然当时我还很小,但记忆中仍有零星画面。这可能是因为当年和父亲要好的一个叔叔,他们一家就是住在供销社分发的宿舍里,而父亲又时常带我们去供销社门面的缘故,阿姨给往来的顾客称白糖,就扎过细细长长的三角包。而象牙小称、紫檀算盘我更是熟悉,因为我家就有。父亲是个医师,家里开了间诊所,一面墙的大药柜上嵌着一个个小抽屉,有象牙小称别在黑色小抽屉的铜把上,有时候在 “当归” 那,有时候在 “冬虫” 那,有时候也在 “茯苓” 那。看秋林在南货店跟师傅学艺那段时间所描写的物什,总会让我恍惚的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想起他们在诊所给人看病抓药的情景。-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齐师傅和他儿子齐海生的爱恨纠葛。看的时候总是奇怪齐海生对齐师傅的恨。后来我想,他可能只是找不到在这个世界的认同感,所以一直想齐师傅能开诚布公的承认他的身份,结果到最后也没成功,他还是那个父母不明、被齐家捡回来的弃孩,所以他选择以那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书中还着重写了秋林和他父亲、马师傅和他的私生子之间的父子情,我想这几段父子情,或多或少都掺杂着作者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影射吧。- 如果说小说的前半部值 4 星半的话,那后半段我可能只会给 3 星。后半秋林一路跌跌撞撞升官发财,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作者用了大量笔墨不厌其烦的去描写 “男人有钱有权后,就想搞女人”。里面的每一个男人,不管已婚还是未婚,不是在搞女人的路上就是在想搞女人的路上。充分诠释了什么叫 “暖饱思淫欲”。这让我看得非常得不爽,小说里的女性角色,通通脸谱化沦为工具人,可悲可叹!最后支撑我赶紧把书看完的动力竟然来自于 “男主秋林最后会不会忍不住也背着他老婆跟他的初恋滚床单”?或许是我格局不够大?作者诣在表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大环境裹挟着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那样的生活,而秋林难得的还保持着本真,执拗地不肯同流合污,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对不起,作为女性读者看完后有被不爽到。- 小说里有两个女性角色很是令人唏嘘不已。一个是小说前面出现的 “许敏”,温柔善良,有学识有教养,相亲相爱的丈夫去世后被丈夫大哥为保住家中产业设计嫁给丈夫重病的弟弟,夫弟病死后,饱受精神摧残的她跟一个传教士走了。另一个是命运多舛的 “杜梅”,农村传统持家过日子的女人,从小苦练一手制衣好手艺,却屡遇渣男,自己引以为傲的手艺也在经济大浪潮的工厂成衣冲击下变得一文不值,最后吊死在自己没日没夜做的那一屋子衣服堆里,用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这一生。- 当 “全书完” 三个字出现在眼前时,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的怅然。书中所有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极为平淡的走完了一生。或许人生就是这样,自以为曲折多难的日子,其实也不过一幅平凡的众生相。最后有个疑问:秋林最好的朋友卫国同志,为啥戏份没得无声无息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观众生千姿百态,平淡淡你方唱罢我登场

                                    故事背景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的江南县城,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改革开放大潮拥着人潮前进。文起乡下的南货店小生秋林入职不久丢匹布,随后描写县供销社系统的人情世故,改革开放时代的下海潮,大肚便便的富一代们,挤不上船而被时代抛下的人们,以及省里部级离休干部的陨落...... 结束至一篇南货店齐师傅的悼文。张忌笔触下的人物鲜活,描写的语言简洁清爽,纵使通篇 34 万余字,读起来丝毫不觉得累。就我而言,读书时比较容易分心,不过仍旧可以分两次读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作为一名同时代的观察者,没有名姓,在 80 年代略显泛黄的滤镜下悄无声息,看着这些有名有姓的众生。而这些众生,仿佛就是降临世间吃苦一番,与整个时代周旋,你不必去指导、不必憎恨、不必惋惜,看就成。秋林从南货店学徒开始,得贵人相助步步高升,至县供销社土特产公司经理,“义” 放心头,时刻怀揣感恩之情,这份儿义也让他成了官场的圆滑油腻之人。豆腐老倌心地善良,叫秋林每日夜里拿搪瓷杯来喝豆浆,两人柴火下夜谈,成了忘年之交。除了结识的秋林外,老头孤苦伶仃,想不到后来竟然寻了大明的老婆米粒,三人共处和谐,可最后因为一根油条逼死了年轻的大明。龚知秋救了于楚珺,得其许诺,非他不嫁,当了真。事后,于楚珺讲好的闲话反悔,却嫁了他人。十几年后,龚知秋平步青云,于楚珺老公早已锒铛入狱。两人重修旧好,于楚珺说,对不起,知秋,我当年应该把身子给你的。现在败了才给你。许主任识才爱才,一路提携秋林,却也叫妻子往废纸箱上掺水以盼回收时卖贵一点。鲍主任喝酒上头贴大字报攻击县革委书记,关押期间四人帮倒台,因祸得福,官运亨通,成了供销社主任。在任财色通吃,最后临升副县长时却因坚守正义,说真话引起政治事故,写了硕大的辞职报告,明晃晃地张贴在当年贴大字报的橱窗上。吴师傅深谙经营小妙招,协助马师傅、齐师傅将南货铺搞得风生水起,但是运道尴尬,碰到妖怪,因无意看到儿媳妇裸体,被要挟一匹布作为封口费,无奈偷布。后来老倌走后,结了孤零零的米粒,儿子儿媳不愿,欲举报吴师傅品行不端,被迫辞了职、丢了房,了结此事儿。马师傅待秋林最好,传道受业,光荣退休,最后因为失而复得的儿子章耘耕跳井自杀,乱梦一场。齐师傅文革期间被批斗,乐观硬抗了下来,将死之时盼平反,得秋林许诺后咽了最后一口气。秋林为齐师傅写了悼词,越看越怪异,似乎不像写给齐师傅,而是某个张师傅李师傅王师傅赵师傅。这天下的人活得各不相同,写在悼词上又有什么区别?索性撕下来揪成一团,随手扔进了垃圾桶里。观察着这些个众生,数十年光景藏进书中,有一种 “平淡淡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感觉,改革开放推着很多人往前进,海面上有人乘风破浪,也有人随自己亮闪闪的冲浪板被拍回沙滩,还有一些下潜海洋悠悠过着小日子。人物善恶没有泾渭分明,如同生死一样,似乎不值得被格外区别,不必大肆渲染,它们作用在人的灵魂中,此消彼长,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表达。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或善良,或正直,或盲目,或钟情,这些也决定他们在人世间受苦时,无论百般变化,命运齿轮的半径总是不变。作为观察者,看这众生百态,难免比照自身。与南货店众人一样,我们都处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一个是迈大步子前进的改革开放,一个是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第二个百年。在时代风尚的变迁中,两个时代的众生也难免感到困惑,警惕自己的变化,不想被裹挟进时代浊流之中。秋林的结局书中未有提及,但是无论大潮流向如何,他的底线是始终破不了的,这也是无差别的世相中芸芸众生的生存之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江南烟火气,品众生百态

                                      《南货店》围绕主人公陆秋林的日常生活展开,串联起了七八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书中朴素的南方方言勾勒出了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图景,隐隐约约的时代悲凉,生生死死的命运沉浮。时代激荡,旧时的痕迹被不断抹去,人们轻声慰藉。直到最后,很欣慰看到秋林虽柔弱却仍坚持着价值观的底线,坚持不可或缺的爱与尊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生活

                                        这个小说写的比纪录片还要平淡,没有太大跌宕起伏,一起剧情都是很自然,就像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身边事,很亲近,年龄大点的读起来像是重温一下年少的生活经历。另外,相对于现在的快节奏,那时候的人情世故显得那么的真诚和温馨,那时候的慢节奏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多的烟火气,少有戾气,特别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现实生活经历!读起来感觉很舒服,很像之前喝的一瓶老酒,喝的时候分不清楚新酒老酒,喝完之后,真的是老酒(相信喝过的都明白),过程舒适,结果舒适!提个大点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维持一段你好我好的关系!还是慢点好,自然长大的鸡炖着汤有鸡汤味,长快了鸡炖汤可以是任何味,就不是鸡汤味儿了!嘿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长辈们细碎、真实的生活故事

                                          作为一名 96 年山东生人,读此书最大收获在于填补了我们父辈年轻时(70-90 年代)的中国百姓市井生活记忆。此书的故事是在大事件(文革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小人物生活,一件件小事垒起了众生的一生:细碎而真实。尤其是三位南货店的老师傅给我印象最深,虽各有各的小算盘,但也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说不上善良,但也心存着善念,与几位老伙计细心经营着这家南货店。文章后三分之一的人物变化稍微仓促了些,但前半部分已经足够优秀,人物活灵活现,拿起书来不忍放手。最后,我对三位师傅不由地产生敬意。往后,我对老一辈讲的情义,讲的规矩,讲的道理,可能也会更有同理之心。懂得父辈,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来由,这便是我读后最大的收获。感谢作者。

                                            转发
                                            4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