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农耕与游牧之争谁赢了…长城和丝绸之路才是最后的赢家

    巜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长城正好与年降雨量 400 毫米线重叠,大致也是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在没有长城之前,最北边是纯游牧,最南边是纯农耕,中间夹一块几百公里宽的半农半牧带,半农半牧对农耕社会的依附,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缓冲带。然而秦统一六国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秦大一统前,南方农耕诸国混战,但北方边境并无大碍。而秦大一统后不久,匈奴大帝国似乎是突然冒出的。气候变化与长城边境封锁禁运,原来散落在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大小部落为了生存被迫联合起来,这样一个强大的匈奴就随着秦的统一几乎是同时形成。围绕长城的攻防,原来几百公里宽的半农半牧缓冲带消失了,大汉与匈奴的对抗变得直接又剧烈。长城这个为了防御而建的旷世工程最终成了加剧对抗的催化剂…… 南北对抗是主线,东西交通只是南北对抗的一个副产品。沿着沙漠中的几个绿洲,大汉设立河西四郡,功能主要还是防御匈奴,并不是为了贸易。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跨国贸易网络,要到三国才开始,再兴于隋唐。而主要控制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并不是大汉或者大唐,而是"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的粟特人,半游牧半经商的粟特人,扮演着新的避震器的角色,当然粟特人也只是丝绸之路这一经久不衰缓冲地带的小片段…… 森安孝夫对丝绸之路的阐释是新奇独特的,又有据有理也有趣。如果只用一种方法论来解释历史,其它一律视为异类,这就如同在史学上也修了一座长城,黑白不两立,少了缓冲地带,冲突也会是直接又剧烈。农耕与游牧之争最终谁赢了呢?诸民族早已在冲突中融合,长城与丝绸之路早已成了中华文明的象征。如果说长城是农耕民族自找的怂恿者,那么丝绸之路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劝架者。从历史遗产看,长城与丝绸之路这一对怂恿与劝架者,的确成了无可争议的最后赢家……(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5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同极端的历史观点

      每日一书:《丝绸之路与唐帝国》。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正在于通过重点考察曾活跃于中央欧亚大陆并沟通东西方的突厥、回鹘与粟特人的历史,借此挑战西欧中心主义以及华夏中心主义这两个位于不同极端的历史观点。从中央欧亚大陆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看来,安史之乱可以被视为征服王朝的先驱而具有积极意义,亦即中央欧亚大陆骑马民族通过结合游牧社会军事力与丝路贸易经济力,试图将南方的中原纳入势力范围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自奈良时代以来,佛教逐渐成为日本人最亲近的宗教。伴随着明治时代以来学术的普及和发展,今天只要提到 “正仓院御物”,无论是谁都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丝绸之路以及犍陀罗。一般容易把盛唐看作唐帝国的顶峰时期,而实际上,以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为代表的律令体制,其发展和完成是在初唐时期,这些体制自进入玄宗时代就已经开始瓦解,安史之乱只不过是给其致命一击而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国际性和开放性的王朝,而且中国文化自身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最高峰,创造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7、8 世纪的唐朝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帝国。若从学术角度来看,其实只有元朝,即蒙古帝国时代才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帝国,而且从佛教文化方面来说,实际上日本从元朝也得到了很大的恩惠,绝不少于来自唐朝的影响。只是由于 “蒙古袭来”,即元军入侵日本这种负面的形象过于强烈,所以一般的日本人并不太喜欢元朝。除此之外,汉代以及三国魏晋时代太远,宋明时代又太保守,中华色彩过强。清朝虽然是一个大国,但由于日本在 “日清战争” 中取得胜利,所以作为憧憬的对象来说,清朝也被排除了出去。希腊人、罗马人与日耳曼人融合,其后又与阿瓦尔人、保加尔人、可萨人、斯拉夫人、马扎尔人等混血而产生了新的西方人。同样,汉族与五胡(3—5 世纪活跃于华北地区的匈奴、鲜卑、氐、羌、羯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总称)融合的基础上,又陆续与突厥、铁勒、吐谷浑、沙陀、党项、奚、契丹、鞑靼、女真、蒙古、满洲等混血的结果,才产生了新的中国人。西方人有很多种类,中国人也有很多种类。学习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下述这一点,即无论人种、民族,还是语言、思想等,均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这些都是长期混合形成的历史性产物,因此没有任何优劣差别之分。佛教的基础教义中有 “诸行无常” 之说,所谓无常也就是 “所有的东西都发生变化”。真正的佛教徒知道,任何人种及民族都是无常的,因而绝不会陷入人种歧视与民族主义的泥潭之中。在我看来,坦率地记述诸如日韩合并、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从军慰安妇等 20 世纪前半叶日本帝国主义的黑暗面,绝不能称为 “自虐史观”。真正的 “自虐史观” 是一方面无视自身的根基 —— 伟大的亚洲文明,另一方面却盲目地追从西欧中心史观,认为只有欧洲发展起来的近代西欧文明才是人类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摩尼教,乃是在公元 3 世纪前半期,在堪称 “宗教大熔炉” 的西亚,由出生并成长于巴比伦的伊朗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摩尼教的核心是希腊化时代的一种混融宗教 “诺斯替派”(灵知派),带有独特的二元论色彩,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犹太 —— 基督教等宗教的各种思想而创立的一种二元论(光明与黑暗、精神与物质、善与恶)的折中主义宗教。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从一个自己筹措调配军事力量的武力国家,转变成了一个用金钱来购买和平的财政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换言之,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变成了另外一个国家。821—822 年,唐朝与吐蕃会盟缔结和约之事,通过保存在拉萨的《唐蕃会盟碑》等汉籍史料而为大家熟知。同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匈牙利学者塞尔布(J. Szerb)和日本学者山口瑞凤根据敦煌出土的藏文文书以及后世的藏文史料,还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推论,他们认为当时不仅在唐朝和吐蕃之间,而且在回鹘与吐蕃之间也缔结了和约。更由于唐朝与回鹘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已经结成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如果上述情况属实,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唐、吐蕃、回鹘之间形成了三国会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日本学者讲唐朝非汉人王朝

        日本的讲谈社系列不错的学术水平,文笔细致周祥,但说话还是绕弯子。唐朝的强胜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日本学者在本书用各种考古和学术研究,要说明:唐朝时期唐,吐蕃,回鹘组成了影响世界文明的 “中央欧亚地区” 亚洲文明。试图讲 “唐文化” 和 “汉文化” 分开。探索 “中央欧亚地区” 文明,这样反驳四大文明顺序起源论,借批驳西欧中心与华夏中心史观,抬高中亚游牧民族文明。重新认识唐(粟特,回鹘),蒙元(归于游牧商业文明)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从当时粟特文献,引申其为满蒙文字源头。日本学界一直有声音,将亚洲以独立语言区别民族,当年的满蒙独立和中国七块论都是类似杂音。越研究越可证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和融合能力,西方以语言定义民族的概念,在中华文明面前无法自圆其说,民族国家几千来分分合合,多少民族和国家都泯灭于红尘,只有文明一直延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一直在传续,可现在面临世俗和宗教的矛盾,不了解中国的,讲儒家思想文化称为 “儒教”,基辛格就提醒汉族不是个民族而是一直以一种文明的形态传续,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完成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大融合,未来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实现。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另眼看世界

          欧亚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作者以更高的视角来解析历史。作者是日本人,引用的专著多为日本人,实证史料则是多为中国的。希望中国的历史学者能够著书贡献。世界民族始终在分化、融合、迭代,也许世界观更符合当下。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站在欧亚大陆的中央,从游牧民族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古代中国

            在顾衡好书榜中老师回答了怎么选书和读书,记住了老师所讲的怎么选历史书:"中国历史看日本人写的东西;欧洲历史看英国人写的东西。" 本书刷新了对丝绸之路及安史之乱的认知:1、丝绸之路并不是连接东西的线,而是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扩张而形成的一张巨大的网络。2、丝绸之路贸易的本质是奢侈品贸易。3、说起丝绸之路的商业主角,首当其冲的就是粟特人。粟特人最初只是作为商人进入中国以及中央欧亚东部的一些游牧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粟特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外交、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也有超出想像的重要地位。通过大量史实,作者推演出如下结论:粟特人不仅活跃于河西走廊到宁夏一带,而且还进入了从鄂尔多斯(黄河弯曲部分)到山西北部的农牧接壤地带,进而进入了天山地区到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带。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马匹,所以往往把马作为商品,从事着建立在马和骆驼的机动能力之上的东西方贸易;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变成了一个武装集团,自身兼有以骑兵为主的军事力量,并且这些武装集团不仅用于护卫他们自己组织的商队,同时也给他们看好的势力积极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事帮助,与图谋共同的发展。在顾衡老师对本书的解读中讲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价值,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视野,来回看整个中国历史。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文明的国家,农耕人群与游牧人群经历了无数次的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今天仍然在继续。而这个融合剂,就是我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文字和几千年活生生的历史记忆。森安孝夫的这本书,我并不完全同意,他在一些细节上的看法,也与国内主流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这个以粟特人为主角的全新视角带给我们对丝绸之路的全新启发,是我们要向他道一声感谢的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中原视角到中亚视角

              读《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一提到 “丝绸之路”,我们会想到茫茫的戈壁上缓慢爬坡的骆驼商队,驮着一代代东西贸易的丝绸、黄金、饰品、香料,穿梭在时间的通道里。1. 为何选读森安孝夫的这本书?讲丝绸之路的书很多,但这却是一本日本著名中亚史专家森安孝夫写的书。因为森安孝夫这本书,是从整个中央欧亚大陆这个视角来理解丝绸之路,他还有一些观点可能跟咱们固有的不一样,算是多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吧。我们经常会带着一种以中国为视角去看世界。甚至,我也会曾经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中国红,另一种叫其他颜色。乃至于有时候国家队穿别的颜色的衣服,都不太习惯。2. 丝绸之路一个事物的兴起必定有其缘由。比如近几年来的直播、短视频形式,其实就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看到在这种新形式传播媒介上发挥出来的裂变优势,所以它就随势而兴。那丝绸之路是怎么兴起的呢?书中提到的:源于南北对抗和东西之间人口和资源的流动。(简而言之:南北对抗、东西交通)从张骞出塞摸清楚了通往西域的南北两条线路,再到中原王朝开始琢磨出通控制河西四郡来作为防御游牧民族的核心战略。宋朝和明朝都是因为没能控制住河西四郡,也就是前面说的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导致西部边患不断,极大地削弱国力,最终弄得不可收拾。3. 唐王朝前面提到是张骞出塞大体摸清楚了通往西域的路线,那为什么本书的标题写着:丝绸之路与唐王朝,而不是汉王朝呢?丝绸之路这个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 1877 年率先提出的。在张骞的年代,西域只有很少量的短途贸易,根本没有一个长途贸易线路。汉朝的河西四郡,功能就是防御,对国内贸易都没啥作用。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张骞顶多算是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而丝绸之路重在商贸与资源的流通,那很明显西汉时期还达不到 “丝绸之路” 这个标准。而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 年)在西域设立的安西都护府(Anxi Protectorate),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 年)止,共存在约 170 年。当地人和游牧民族都非常喜欢的丝绸运到西边去当军费。所以,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跨国贸易网络,应该是兴于隋唐,特别是在唐朝的辽阔疆域内得到稳定的发展。4. 谁是丝绸之路的主导者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发现的大彩蛋,非常有启发。有别于我们以往的认识:丝绸之路大部分的线路都在中国境内,包括起点、或者说是来回的终点,主导者肯定是中国人啊。森安孝夫在这本《丝绸之路与唐帝国》里认为,主导的不是中国人,而是粟特人。为什么森安孝夫认为是粟特人主导着丝绸之路呢?一方面是粟特人特别会做生意,就好像西域的犹太人,在古文献记载中,东西走向的贸易案件中涉及的 50 个商人有八成以上是粟特人,33 宗交易中有 29 宗与粟特人有关。1907 年在敦煌发现了粟特人于西晋末年,具体说来就是公元 312-314 年间写的五封信,都是河西四郡、甚至更东边的粟特商人写给生意伙伴或者家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丝绸之路上,粟特语才是通用的语言,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在国际贸易上通用英语一样。还有一个更底层的根本原因:粟特与南北两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这就为他们插手各国外交事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汉末到唐末,如果我们把从西域到华北这一长条地带想象成一根排骨的话,长城就是那块肋骨,而粟特人就是这块肉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粟特人输送着财富、情报,还有关键时刻的武力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玄武门之变。在那次惊心动魄的政变中,粟特人安元寿虽然只给李世民提供了不到 2000 的人马,却足以把他送上皇帝的宝座,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回报。小时候,我一直会追着妈妈问: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妈妈会说:以前地图上疆域最大是苏联。后来是俄罗斯。我还不服气,就继续问:那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妈妈就会说:是咱们中国。我才会像是得到心满意足的答案。这本书中,作者森安孝夫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的视角。他是跳出了中原中心,从中亚这个更宏大的视野来看我们中国的历史。但这同样是我们中国人的荣光,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荣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格局,视角开阔,瑕不掩瑜

                读完此书,过瘾之余,回看推荐序。写得真好,摘一段以概括:未来的历史学应该采取更为开放而包容的全球史视野。在这个思想脉络下,森安也反对将中国史视为汉族史的华夏中心主义。本书的主要目的,也正在于通过重点考察曾活跃于中央欧亚大陆并沟通东西方的突厥、回鹘与粟特人的历史,借此挑战西欧中心主义以及华夏中心主义这两个位于不同极端的历史观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四本

                  摘抄:①学习历史的终极意义在于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下述这一点,即无论人种、民族,还是语言、思想等,均没有所谓纯粹的东西,这些都是长期混合形成的历史性产物,因此没有任何优劣差别之分。②由于本来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是多元性的,所以对于今后的人类来说,无论是西方中心史观还是中华中心思想,这些无疑都是民族主义的,我们必须与包括日本 (可替换) 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偏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毅然诀别。感觉这本书也符合 “全球化的前世今生” 这一暗线,老狐狸好手段... 走廊地带的意义,可以扩展施展老师的课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衡05:另一个视角的历史

                    谁也不是世界中心彼得・弗兰科潘写的《丝绸之路》以西方为核心讲的西方历史,把中国写的只是过客,我想中国人写也是一样,比如丝绸之路是张骞发现的本书不是从中原为中心也不是从西方为中心,跳出欧洲和中国写欧亚大陆交界处。匈奴人也是自己人‌现在我们从书上看到匈奴、突厥这些词就会想到五胡乱华、蒙古入侵这类不好的形象,但是从汉朝甚至先秦(胡服骑射)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草原民族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我们也能推而广之,我们对待日美是不是也不用那么苛刻?丝绸之路是一个面‌东西从大兴安岭到里海,南北从西藏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西方向上还好至少还能是个旅游地方,比如河西四郡,南北方向上的西伯利亚听听就带来寒冷、就放等词汇。对于中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南北地理差异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光打架(幸亏没把海洋民族拉进来),东西方向上是绿洲和农耕的合作关系。所以引出来 “南北对抗,东西交通”。推荐大家对着遇到地名对着地图看看重新认识游牧民族‌历史都是能写字的民族书写的,不会写字就算参与了历史也留不下来,因为胜利者天生想把功劳都给自己,况且一场篮球比赛赢了谁会记得旁边拖地板的。
                    这本书算是给 “拖地板” 的民族正名了,历史从来不能被真正的认识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处是最具活力的地区。“长城地带” 从来都不是 “边境”,而是游牧民与农耕民交汇的 “接点”,是孕育创造力、迭代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唐朝就诞生在这个区域,它不是某个具体民族的政权,而是胡汉融合的历史成果。唐朝成为唐帝国的过程,从时间维度看,是北魏、北周、隋朝数百年积累的结果,从空间维度看是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虽然纷乱复杂,但在与南方农耕民族互动中,总体上呈现为从 “渗透王朝” 模式,向 “征服王朝” 模式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含义被不断重新定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火气很旺的一本书

                        比起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历史书,还是更喜欢本书这样观点鲜明(甚至是有点极端)的著作,能给人不一样的观念冲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定位世界历史的坐标

                          开拓眼界的历史专著,重新建立了关于历史的新时空坐标:新大陆发现前,欧亚大陆,尤其欧亚大陆中央东部,人、帝国、商贸、军事、宗教、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分合,丝绸之路的演化与作用,游牧、农耕、半耕半牧地带的历史大戏,启发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俯瞰欧亚大陆的 "世界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人的历史视角

                              第一次了解日本人视角下的历史。相对比较客观的看待历史,与国人的历史视角有很大区别。全书读下来对大唐有了新视角和新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于本来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是多元性的,所以对于今后的人类来说,无论是西方中心史观还是中华中心思想,这些无疑都是民族主义的,我们必须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偏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毅然诀别。‘’       当代人了解和学习历史应该具备这种大历史观,只有把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放在一个更大空间和时间纬度上,才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这是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顾衡老师推荐的书真是应该细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书名以及内容所显示力图在欧亚大陆的历史长河之中,给予堪称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王朝 —— 唐(唐王朝、唐帝国)以一个定位。企图从唐帝国与游牧国家(尤其是鲜卑、突厥、回鹘)的关系,以及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之中,来对这个帝国进行观察。也就是说,本书一方面尝试考察距今三千年到五千年左右的前近代欧亚大陆世界史的主角,游牧骑马民族之动向,并且努力探讨丝绸之路 —— 当时人物、事物、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之重要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跟顾恒老师读好书,这本是他推荐的。森安孝夫这本书的视角确实不错。这里我特别欣赏的是这种大格局的历史观,不是民族主义,不是某种文明中心史观。虽然是在说日本教育,其实中国很多人的历史观也相当狭隘。历史和文明都是多民族在各种环境下互相影响又互相塑造的。这本书里的主角是粟特人。丝绸之路并不是大唐有意塑造的,也不仅仅是一条路线。在连接东方和西方这片中亚地区,曾经活跃过各种文明,至今也依然如此。这本书很值得读读,书中之观点未必全对(我无法判断),但我最近很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相关书籍,换一个视角,跳出我原有的文化框架来看中国历史,是很有趣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顾师推荐的好书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华民族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搞清楚三个问题

                                        跟着顾衡讲好书课程读这本书,搞清楚了三个问题: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发现者吗?丝绸之路是一条路吗?谁是丝绸之路的主导者?前面两个很好接受,第三个与传统教育的中国隋唐认识有很大差异,得慢慢消化了。顾老师对作者证据的质疑逻辑值得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丝绸之路是一个面,非一个点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外部视角看中国历史。      有这样一个比方,中国人看本国人写的中国史,就像是我们待在房间里观察这栋房子,特点是能够把握住内部细节。而中国人看外国人研究的中国史,就像是从房间外面来观察这栋房子,特点是能够把握房子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这栋房子与其他房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是在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自己。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