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电子书让我打开大部头

    说实话,就是我再怎么喜欢历史,如果不是电子书有朗诵功能,我就是敢翻开,也不会看完的。这么厚一套大部头,像我这种啃书慢的,要多少年才能啃掉部分?好在得到电子书有朗读功能,我选择喜欢的罗老师声音,就像真正的人坐我面前,把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说给我听。我想起罗辑思维视频版时期,开头那三个词,有种、有趣、有料。这本书正是。邀请你打开看看。

      2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为什么如此推崇大秦帝国的十大理由》

      理由一:视野之外,超出边界之外的境界,才是我此生奋不顾身要去追求的,这就是我如此喜爱《大秦帝国》的原因。以往的洋洋洒洒几千字只不过在自己已有的认知范围之内,在如此经天纬地、鸿篇巨著面前,那只不过沧海一粟,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而言。



        理由二: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他,云雾包围他,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普通人也许未必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我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日后,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就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每每读《大秦帝国》,就是感觉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更坚定,更通透,更智慧。

        理由三:作者孙皓晖耗时十六年,从 43 岁写到 59 岁,写下这浩如烟海的五百万字,书中包罗万象,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作者对秦的呈现是全景式的,对秦的态度是颂歌式的,对秦的理解是颠覆式的。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岂是一个佩服了得!如此大作,我读百遍、千遍又何妨!只恨没有早读,如今得偿所愿,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由四:《大秦帝国》一书中所展示的无处不在的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直至今日,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理由五:《大秦帝国》,它足够一流,足够卓越,足够有格局和气度。最重要的是,符合我的秉性和所要磨炼的心性和意志,单凭这点,就太对我胃口了,就值得我大力推荐!

        理由六:坦诚说,读完之后,我就真的很心虚、很敬畏,完全不能下笔,只恐不能尽其意,只觉得自我渺小,只觉得一切皆空,唯历史之河川流不息,这就是它无可匹敌的魅力所在。读《源泉》这种感觉,读木心系列这种感觉,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也是这种感觉…… 毕竟,好的作品,带给人的灵魂震撼绝非三言两语说清道明。
        理由七:单这句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就让人为之肃然起敬,忍不住一睹其风采气概,可谓是气势磅礴,很好地展现了凡有血性、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的背景。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坚持不懈,六百年厚积薄发,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国。

        理由八:读《明朝那些事儿》,只觉妙趣丛生、轻松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大秦帝国》呈现出的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未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大秦帝国》之后,更为欣赏这种大气辽阔。

        理由九: 《大秦帝国》之大,并不仅在其篇幅之巨,更在作者重建中华文明史的写作雄心。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 “原生文明” 以及秦文明对两千余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文中时时可见,皆为人不敢发之言。仅从这一点来说,《大秦帝国》确为一部有灵魂、有血性的杰作。
        理由十:如果此生一定要选择一本书不能错过,那便是《大秦帝国》且只能是《大秦帝国》。书中有思想之风华,书中有邦国之风云,书中有名将之风采,书中有士人之风流…… 从先秦到如今,我们的民族继承发扬了无数精神遗产,然不管我们的文明脚步有多么曲折,那家国一体、求变图存的情怀,那以天下为已任的胸襟,那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那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已经深深渗透在我们沸腾的热血之中,唯其如此,“我们可再生、我们可负重、我们可远行”。
       ~曦月简记

        7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有大秦,西方有罗马

        两个二十六七的小伙子,一起开创了整个帝制社会,毛爷爷都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在我心里,这是集大成者对开创者的最深层的理解。那么它到底是在什么条件下开始,如何发展,如何抵达巅峰,又如何迅速坠落悬崖,最后又谁继承发展了它,贯穿前后过程中那句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的内核精神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这部书都用史诗级的书写给了一种回答。很多人觉得它历史考证性差了一点,可是 17 册,对大众来说,能看下去且看完很爽,也不会偏离太多历史,不就行了吗。所以我第一个书评,一定要给这部书,毕竟我追了他 15 年,值得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让你认识不一样的历史让你认识不一样的秦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

            虽然字数多,但是我还是花了几天时间把它看完,里面的写的是挺好的。嗯,我也是比较爱好,还是比较喜欢历史的,历史就是有一点推到清淡,唐代,元代这些东西。我还是比较希望的,关于历史我有很多收获,希望你们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可以推荐 7~14 天的就可以看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五百万言,大半年时间,勾勒出我对中国先秦史的基本认知,奠定了我认识华夏文明版图的基础框架。    这条大河边繁衍的生民,代代不息;这方热土上走过的先贤,灿若星河;这座庙堂上孕育的文明,筚路蓝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大秦帝国》蕴含的思想力量、文化基因、精神动能,将长久的伴随我、指引我、启发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历史无疑是好的教科书。掩卷深思,历史能教给我什么?是奋发惕励的精神、阳谋政治的风骨、充满智慧的方略。更重要的,是撑破了我狭隘的格局,在政治空间和历史时间两个维度带给我极丰富的感性认识。    《实践论》指出:“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认识开始于经验 —— 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在空间上,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是楼阁,如果感性认识基础不牢,则理性认识就成了 “危楼”。因此,《实践论》强调:“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可见,充分地、全面地、真实地获取感性认识,是进一步得出正确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大秦帝国》以考究的文字将 “秦王扫六合” 这一历史稳妥的摆放进我的认知里,让我真的看了个究竟,也问了个究竟,一句话: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未来,想必经过不断的反刍、总结、提炼,将在这片感性认知上飞升起无数理性框架、理论方法。那时,我的天地似会变得更加广阔,生活似会变得更加通透。心向往之。    今天,读完《大秦帝国》,走过了千山万水,感慨,《大秦帝国》打开了我的视角、丰富了我的人生,毋庸赘言,这是我今年收到的一份大的礼物。    我执意要留下一点文字、一点感想。这样,姑且算是通过我的生命和视角诠释了它、展示了它,这样,我们互为 “礼物”。    谢谢《大秦帝国》陪伴我的 2021,咱们后会有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大秦帝国

                  18 年花费了半年通读了大秦帝国,意犹未尽,受益匪浅。21 年 3 月重读大秦帝国,对那百家争鸣,英雄辈出的年代心驰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商君,商君,商君!

                    “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每每念及此句,内心浪腾泉涌一发不可收拾。我在小学时就沉迷于《三国演义》,甚至当时还去看诸葛亮的传记,自那时起我就只对三国感兴趣,历史人物只对赵云上心。自以为对国史已无所求,慢慢的甚至对三国演义也兴趣渐无,对于其他时期历史更是了如皮毛,然则以为自己所了解的就是全部国史…… 我初高中 90 分的历史知识水平让我迷之自信,以至于多年后离开学校了也还停在那个水平…… 以至于我自诩是历史爱好者,一个历史和文学演绎都不去分辩清楚的人甚至已经在跨考历史硕士了…… 无知让人汗颜者,不过如我此者…… 不过,这一切无知堡垒都在今年夏天的惊雷中被击穿,被击溃,我的认知被卷入了那个大争之世…… 我对华夏文明真正开始了解和思考是在 2023 年夏,在考研备考中,百无聊赖间开始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如果不是太无聊了,我是不会看此类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因为我内心中对历史有自己的孤傲堡垒,自以为没人有资格改变自己的历史认知,视此类电视剧为侵犯了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权…… 一开始不断嗤之以鼻,不过很快我就一口气追完了大秦帝国系列…… 在惊叹中愤恨不已,愤恨自己不早一点看,愤恨自己的头脑在初高中历史课上装下了被黑化了的商君…… 见到陌生商君的那一刻,我才认识到,我头脑中的华夏文明是如此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我不曾想过如此辉煌的华夏文明,熟悉是我一直被教导华夏 5000 年文明中唯有春秋战国思辨者百家争鸣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一刻我才认识到我头脑中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其实寂如荒漠…… 在意犹未尽中我翻开了本书。“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原生文明,光荣与梦想,让人不由得神回哪个荡气回肠的大争之世…… 商君变法,张仪苏秦合纵连横…… 原著给我带了两个概念:— 是原生文明,二是华夏文明的光荣与梦想。说实话,我头脑中一直将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相角力…… 很感谢本书为我扳回一城,让我在面对《冰与火之歌》时可以坦然与我们的七国相对比,七国。今年是我的华夏史元年,由《翦商》开启,可能由《大秦帝国》系列结束元年。世界史元年由《枪炮、病菌与钢铁》今年我的世界发生了太多转折,算是加冠之年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值得推荐

                      这本书我看了一下阅读时长 159 小时,换算了一下整整看了整整 6.6 天,从 22 年的 12 月入坑断断续续看到今天才算结束,特别想推荐给喜欢看历史题材的你,作者也很厉害,用了 15 年的时间才写了这套书,而且是在当时盛行 “明清” 题材的,一个人写一本书肯下 10 多年的功夫和精力,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此书算是我在得到 app 中看过时长目前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我是比较看 2 类书籍,一类是商业类书籍(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心态上比较功利哈),另一类就是历史题材类内容,都说通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优秀的人物,想了解他们在那个过去的时间,成功或失败时都做了什么,基于什么立场和动机当时这么做,给我的警示与启发又是什么?当我第一眼看到此书时,上面显示有 5579 章时,我是有点打怵的,平时看书好像是就 300~500 页左右,这个大约是其 10 的倍,会担心是不是仅是一部爽文,以及自己能不能坚持看完,但我对第一个建立了华夏统一的秦帝国还是很感兴趣,商鞅、苏秦、张仪、白起、王翦、吕不为、李斯、赢政、赵高,扶苏等,就试着先读读看,,第一章从秦献公 - 赢师隰 (xi) 为故事开始,与当时最为强大的魏军对垒河西之战,受重伤临死前立次子赢渠梁(后来的孝公),而不是长子赢虔,最可怕的此时以魏武侯在大将庞涓策略下招集了山东五国一起想瓜分秦国,内忧外患之下,孝公断指立下了国耻石碑,立场要让秦国强大,要改变秦国发出求贤令,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角色 “卫鞅”,也是整本书的一个重点 “秦国以法制国的理念”,在整体的变革过程的跌宕起伏,以及与白雪的一段非常感人的爱情,读完第一章特别是商君被车裂白雪与之殉情那段,被感动的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八个字是本书中最高频,如果用现代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来说,这就是秦国的价值观,他们的做事的方式和态度,读这本书的不同章节看不同的历史故事,会让我想到海尔主席张瑞敏说过的一段话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从孝公(361 元)开始一直到赢政建立统一的华夏 221 年,这中间是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当卫鞅开始在秦国变法,用了 20 年的时间去打磨,对王权的制约,南门立木让秦人相信,以及刺激低层人民战场建功立业就能改变人生,就已经与山东六国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六国从藐视秦国到都惧怕秦国,也正映了 “看不懂、看不起、看不清、来不及”,即使是这样功臣,在孝公殁了后,赢驷上位后,在当时的情况下赐了商君车裂,当时我是看不懂的,明明他有机会是可以改变这一切,但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慨然赴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是对这些功臣的写照  一句 “天下苦秦久矣”,历史上很多对秦朝的评价多是 “暴秦”,在于始皇帝的苛政、焚书坑儒,秦统一六国,并没有进行一次屠城的形为,反观项羽有 5 次屠城,刘邦也有二次,同时而书中给到的一个观点主要是 “郡县制” 与 “分封制” 的不同观点,博士馆的人都支持复辟的分封制,以及卢生与侯生的煽风点火,让大批博士出逃,让始皇帝进行坑杀 400 儒生,信人奋士的公子扶苏也是因为此与始皇产生了相左的意见,被安排去九原监军,最终在最后一次始皇的巡游中出现了太多的意外(始皇一直未立太子,身体不好的状态仍要巡游,正好带上了胡亥,遗召没有写全,郎中令蒙毅不在身边,李斯与赵高的人性反转),种种的非常巧合的原因给秦朝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若说秦政暴,安何以少府章邯可以带领的邢徒军数次打败起义军,而不是溃逃,而最终剽悍滑贼项羽在杀了三始子婴后,分封诸侯王,又在开历史的倒车,回到了分封制,其最终的结局乌江自刎,而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延续的是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如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最后是关于人性的反思,赵国的覆灭是赵迁的胡作非为,依赖丞相郭开一人之力,秦朝的覆灭也是愚昧的胡亥与赵高,想让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昌盛,需要几代人的血汗努力,而要毁掉一个国家,就是在转瞬之间,永远不要低估人的恶,当每个人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马克思与《资本论》曾提到资本家当利益达到 100% 时,资本家就敢于铤而走险,达到 200% 时,他们就敢冒上断头台的危险,当达到 300% 时,他们会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最后,真的推荐大家读一下此书。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的历史小说

                        个人读过的最好的历史小说,把战国时期到秦统一这个过程的人写的栩栩如生,重大历史事件事如在昨日,充分感受到大争之世的华夏之风采,之悲壮,之瑰丽,之雄奇。中华文明的力量感,绵延不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秦帝国

                          我用了最近两个月的通勤时间看完这本大部头,看来通勤时间长还是有好处的。虽然作者有些主观偏见(尤其对秦国和法家),但大秦帝国系列确实是研究战国盛世和秦帝国的一手史料。天下大争,百家争鸣;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历史不是冷冰冰的,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的历史。有人,就一定有人性,有故事,有温度。秦灭六国,秦之覆灭,时也,势也,命也。代入个人情感去看历史是偏颇的,秦或有功或有过,历史争论不休,而它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原生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两千年的生命轨迹。既如此,秦已然完成了它的历史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秦让我记住的人

                            嬴政… 商鞅、吕不韦、李斯、韩非子、屈原、苏秦… 白起、王翦、蒙恬、王翦、王贲、王离蒙括、蒙毅、子婴、王贲、司马错… 白雪… 吕后、嫪毐、小高子… 不管是什么样的好人坏人和地位,他们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都是在 “推演与实践” 反复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沙丘之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生的文明与梦想

                                留在我们民族里的基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前对秦国的历史真是不了解,现在看来才有些理解为什么只有秦国能彻底变法。古人的智慧并不比我们差,不能去简单的刻板印象,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历史的轨迹,跟着作者的抽丝剥茧去领略这份精彩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

                                    已亥正朔 展卷遨遊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
                                    術治惑韓 亂政完趙
                                    迂政亂燕 失才散魏
                                    分治害楚 偏安弱齊
                                    煌煌大秦 苦民國殤


                                    这是一部让我看了停不下来的历史小说
                                    秦从某种意义上建立了应用到现在的文字体系和官僚系统也在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上做出了很多尝试
                                    使得煌煌两千年的大帝国存续并以统一为主流
                                    这套书也逐一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而黑色的秦国的文化
                                    更是绵延千年
                                    深入中华骨髓
                                    推荐细读
                                    是为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 “暴虐苛政” 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秦帝国』:中国本土原生文明的正解,明着说原生文明的首次一统,实际说的是新时代的一统

                                        孙皓晖,借用秦人首次统一全境,作为主要的历史素材,呈现了:面子上的古代中国第一次君主制 - 帝制的一统;实际上,要说的是我们新中国的开国史,几百年被欺侮、被瞧不起、任列强宰割的生存境遇,彻底反转。中国重回整个东亚乃至东南亚的常态:一个稳定富强的、有能力维护地区安全的负责任大国。


                                        ●当年明月的明史作品,出现之后,通俗写史比较狭窄的局面,好像被一把抹去,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一般的读者,突然意识到,枯燥的文言文正史记录下,历史的真实,可以如此鲜活,因为时间长度而造成的隔膜、阅读障碍,好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各种以 “这些事”“那些事” 为名的书,短时间内,喷涌而出,但,写作方法上的模仿,很难超过第一个这么写作的作者水平,其中,太多作品,流于皮相,诙谐搞笑的写作风格,充盈纸页,当代的普通知识人 —— 有着正当职业,所谓主业,但同时阅读量极大、阅读习惯稳定、阅读兴趣涉猎很深的知识人 ——,要说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获得历史情境里的真实感,基于史实而形成历史观,塑造历史思考的方法,那是不可能的,仅仅能做到对时间轮廓的简单了解。
                                        阅读历史类作品,阅读愉悦,很重要,没有人会在一天的劳累之后,还愿意去阅读需要调动高强度意志力的东西。而如果只是为了愉悦快感,也就只是泡在别人筛检过的、重新编织过而丢失了历史情境里的信息堆砌,所能够得到的,如雨过地皮湿,单纯的耗时间而已。
                                         
                                        ●具备历史感的历史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阅读愉悦,只是一方面,属于 “形”,并非关键的部分。“质” 的方面,要求在照顾到阅读愉悦的同时,有一定的阅读难度,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读者自然地被带到历史情境当中,而非浮光掠影之下,看了一些现代人穿上了古装的表演。假如做不到,这样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作品,这样的轻松阅读,有可能会不经意间,让读者的历史认识出现问题。
                                         
                                        因为具备了历史感,不会轻易揣测古人心境,而是体会千年之前,古人的思考方式、信念持守、行为策略等,据此,合乎逻辑地设想出,当时,古人应当是这么讲话的,应当是出于这种考虑而下决定的,而怎么去较为准确地贴近古人的历史心境,则是治史者的硬功夫,同时,也应当成为历史写作者的基本功。
                                         
                                        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之后,怎么处理材料,哪些地方据实书写,不改一字,哪些地方,配合文学构思,合理设想,构建一套逻辑;什么时候单纯的描写叙述,什么时候必须加入背景知识介绍,什么时候需要作者亲临现场评点议论...... 无处不需下功夫。
                                         
                                        ●本书,与一般历史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孙皓晖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有一套衍生与发展的完整理论框架 —— 中国民族强势生存,和中国原生文明的三阶段论。在这套理论里,并不是完全的脱开既有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孙皓晖笔如刻刀,刮掉多余的、虚假的、不应该存在的部分,历史自然呈现出来。就这一点来说,孙皓晖是历史的雕刻家,不是重构,只是把多余的东西去掉。
                                        我们一贯的对秦人的印象,来自很多儒生的概念性论述,并不涉及细节和对细节之处的考证、推断,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宣传,而且是为新势力上台编纂的虚假宣传。孙皓晖做的工作,可不只是用满含历史考证和历史观重构,还原出 “无道暴秦” 的历史刻板印象是被后人扭曲的,还因为,孙皓晖本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需要借助 “大秦帝国” 这个文化母题,重新阐述他理解的中国文明,和他认可的能够代表和一直发扬光大本土文明的政治载体,究竟是什么样。
                                        ●作为中国文明统一的第一次尝试、第一种构建形态,秦,被正名,得到应有的正确对待。秦的地位,被翻转过来,不再是暴政的象征,而是中国古先民第一次着眼于天下的国家构建的伟大尝试。历代秦王,不再是暴政代表,而是一个个辛勤耕耘、苦毅强行、勉励奋进、不辞艰辛的创业者、开拓者和持续稳定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留下的,不止中国文明最早的一块协和万邦的统一疆土,还有一代代不懈努力、恒念恒力的创生精神,足可为万世垂法的思考范式,为后代政治家着眼于战略全局的丰富思想资源。
                                         
                                        孙皓晖教授另著《大争之世:战国》《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系列《国家开端》《文明爆炸》《统一文明》,无不围绕着,中国本土的原生文明,的开源、衍生、颠簸、动荡、重生、开拓这一主题,对 “中国原生文明” 的重点提出和论证、阐述,是孙皓晖最关键的历史文化贡献、文明贡献,也只有跟孙皓晖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有着想死的人生经历,并且还深爱着这片土地,的那一代人,才能够深彻理解孙皓晖到底在大秦帝国里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
                                        ●秦,什么时候成了暴政的象征,成了开国立基要避免的负面教训,中国本土的生存条件,气候的周期规律,生产力的原因,的确容易让前人总结出,煩苛的治理,促成了秦的灭亡,但不能由此得出,几代秦人对原生文明的思考和摆置安排有问题,秦的制度,郡县制,并没有问题。带着一少部分利益诉求的,抨击秦的制度,本身就是违背原生文明规律的逆流,它还会在一代代的历史嬗变中,反复出现,屁股坐在哪里决定说什么样的话。
                                        问题不在于秦的灭亡,而是秦的速亡,“奋六世之余烈” 扫平六合的秦王,怎么会留给后代一个速朽的时代呢?条令煩苛,真的就能决定秦的灭亡了。这个值得细细推敲。简单说,就是:让秦迅速崛起、持续上行的底层基础条件,是关中片地,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人口,调度、管理、治理、分配,都是基于这个有限空间来操作的。加上巴蜀,最多再加上韩赵魏三晋地区,也就到了商君说的秦法的治理极限了。
                                        除了变法第一世的孝公商君那一代人,后世的秦王,可能都很难获得对超越空间的治理迭代,吞下楚国,已经超出秦国国家机器的运行功率,秦法没有问题,架不住底层的硬件支持不了,这也不必苛责古人,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能在几代人,也不是几百年的时间能解决的,历史也证明,秦法的迭代,直到现当代,才算大体完成,古先民的探索尝试,其规律、运作、调试,至今才能说比较完美的呈现,“秦法的完全形态”,在秦王的时代,是根本呈现不出来的,没有几千年的尝试 - 错误 - 再尝试 - 倒退 - 再尝试 - 逆转 - 调试,最后,怎么可能成得了呢。
                                        ●作为一套用着古代历史素材,说着千年的文化母题,实际寄托着作者对新时代开国立国的隐喻阐述,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里的层次,太多了,甚至有些烦杂,作者反复在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本土的原生文明,是怎么由数量最多的原住民创立并不辞辛苦反复修改、调试、迭代的。
                                        中国的本土文明,是持续的,一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持续的,生民的持续性,和,原生文明的持续性,是中国这块土地的伟大、独特、难有 k 匹的主题特质。对文明国家的历史思考和探寻,作者做得非常久远、深沉、持续,虽然用的词汇是比较抽象的人类文明的持续性,其实,思考的基础和对象,主要还是中国的原生文明。
                                        “我们的今天,曾经在昨天生长。
                                        我们的昨天,不断在今天重演。
                                        我们的未来,永远浸透着昨天和今天的重叠与沉淀。”
                                        孙皓晖在《国家开端》如此描述,没见过哪个历史小说的作者,有此等时间视野和历史境界,也许,这也是《大秦帝国》为何总有些不像历史小说,而是政治隐喻的史诗。看它探讨的问题,治理技术的变化和更替,政治哲学的演变和对抗,历史理论的博弈和层累,文明国家为何不同于基础极为薄弱的民族国家,以及十分关键的,为何中国的原生文明可以并持续可以避免、消解各种形式的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而不搞明白这些,全球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狂妄自大、刻意营造无知的殖民地国家,才会清醒认识到,为什么他们的政策会失智、失效、失信。
                                        其实,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上面引用的孙皓晖的话。
                                        ●作为人口层累的典型原住民国家,历史持续至今的原生文明,面对各种的历史质询,我们并非都有明确的答案。要么是历史意识里没有自我,要么是自我意识里没有历史;也找不出能够为全民公认的历史价值标准,也就是几千年抱着一统观念的生民,竟然在历史价值判断上是多元的;还有,在当下的环境,对我们来说,非常吃亏的,我们没有一套成熟的文明话语体系,直接呈现出来就是舆论、媒体上的明战暗战,否则,个别地区;高校,教育系统,留学生;甚至国家党政机关,也不会出现尺度极大的 “叛逆”“反中” 言论。
                                        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我们,内部群体出现这样的言论,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也是作为孙皓晖这样的历史思考者,首先会注意到的问题,「我们的历史如此久远,怎么就一直没有成熟的文明话语体系?」在基础层的文明话语体系,没有建构之前,对外的舆论宣传,还有我们三大法宝之一的 “统一战线”,其影响力和威力,也始终不能完美发挥。即便明显的,西方宣传话语带着明显的欺骗性,和霸权主义基调,也还是有太多人分辨不出来。
                                        留给我们的庞大的历史素材、史书体系,能不能成为当今我们构建文明话语体系的基础,孙皓晖有太深的疑问,甚至不认为其中的历史逻辑和真正的经验教训,被认真对待过。而且,我们掌握着丰厚纷繁的历史记载、阐述、论证的素材,有没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现到原生文明的实质?对此,孙皓晖也还是存有疑问。
                                        ●原生文明国家,出问题的,一定是出在没有用正确的看待自身文明的方式,来思考本国的出路问题、方向问题和路线问题。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一套对文明的解释,仅限于这几百年,而且,目前已经出现解释力的下降和萎缩。
                                        原生文明的国家,其生民和文化,都是原生的,不能用殖民地的生存和成长策略,来指导自家的生存发展,否则,就是自掘根基;因为,很少有负责任的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那些张口闭口一大堆抽象概念的文人,能够注意到只殖民地经济如何成立的,殖民地上又是怎么建立国家的,包括殖民地国家的建国者,都不愿意面对殖民地国家的前史:掠夺和屠杀。
                                        靠着掠夺文明的,抢劫攫取的方式,暴力获取的方式,才有殖民地国家的一度的辉煌,殖民地上的美洲原住民、澳洲原住民,被驱赶、被屠杀、被消灭殆尽,这才有所谓的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能不丰富么,能不地广人稀么,原住民都被杀干净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帝国等,根本不神秘,是殖民者来了之后,它们被变得神秘了,文明和人口被彻底绝灭,这个事实,殖民者不好意思承认,编造出了文明的灭绝之谜的说辞。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原住民也遭此厄运,我们的文明会不会也变成博物馆里供人展览的 “神秘文明”?庄子不愿到楚国为官,为的是避免被限制自由;我们的原生文明不能被放到死寂的博物馆里供人展览,因为生存第一的原则,因为拒绝被殖民被掠夺的原生强力,跟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关系。
                                        当今我们被殖民者的后代们,多方面打压构陷污蔑抹黑,与那些个抽象的概念无关,仅仅因为我们不一样的生存逻辑,而且还比他们生存得更好,仅此而已。殖民者的思维,代代相传;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永难根除,殖民者的 “非我族类” 之意识,非常顽固,对待非我族类,必欲除灭而后快,绝对没有原生文明的多元和包容精神。
                                        未完待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赵括之悲,其父赵奢之罪

                                          红衣,白马,弯刀,少年将军,贵胄公子。长平一败,赵国六十万大军尽没,身中长箭而亡,徒留 “纸上谈兵” 四字, 徒惹天下笑,悲哉!然,赵括若真无才,又岂能为赵国上将军,取代廉颇,统帅六十万大军,这不是对赵括的蔑视,而是对赵国群臣的蔑视。只是赵括依然是拜了。读兵书千册,论战无敌,终究不低从一小卒而累功至上将军的白起。战阵乃实用之学,战场中的学问,终究要从战场中去论证,只读兵书是没有用的。只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说的是:赵括之悲,罪在其父赵奢。岂不闻 “子不教,父之过”,赵奢尽知赵括弱点,却不能引导赵括从实际战阵做起,以兵书理论结合实际战阵,岂不是大错特错。赵括缺乏战阵经历,却居然等上将军之位,又岂能不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