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京剧的游戏规则是谁在制定
这一周花了大半部分时间把郭宝昌老师与陶庆梅写的这本《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边书听完了,其实我对京剧也不敢兴趣,之前没有了解过只知道它是国粹,看不懂、不好看、太高深这是我对它印象,而今天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游戏与京剧这两个词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引发了我好奇心,听完这本书让我对京剧有了些新了解 1:京剧为什么不能像电影一样通俗易懂呢?郭老师说的这句话我比较认可 “那是因为戏曲舞台的基本逻辑,是人的心中有宇宙,而电影拍的是宇宙中的人 '” 这对演员舞台要求极高,而且急难复制,所以京剧边界感强,2:京剧跟时代的发展由很大的关系,京剧有它独特的文化而它独特文化跟当时的时代背景由很大关系,在书中郭老师也讲了戏曲变革,那相声来说我们都知道 “德云社” 可能在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它是新相声的代表,可能它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它保留相声的这两个字,我们不说德云社代表相声,但德云社却让相声了新的可能,京剧也一样如何让它活下来,不要让它成为一个传奇,3:在书中讲到了京剧是国粹还是国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评判的人在慢慢减少,要做国粹或者国渣至少要让更多人知道,而不是像郭老师说的 “误人子弟” 以上是我的笔记,感谢郭老师和陶老师的分享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中国文化自己的语言说清楚中国京剧的故事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的问题,在通俗生动地阐释了京剧是一场 "了不起的游戏" 的背后,提供的是我们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重新认识的新路径。著名导演郭宝昌一生挚爱京剧,对京剧舞台、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是著名票友;又因电影导演的专业熟读西方文艺理论,这让他对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京剧含混不清的美学定义产生了质疑和思考。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和学者陶庆梅终写成了这部以全新视角透视京剧本质的著作。本书不仅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更是深植于京剧艺术内部、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用京剧原有的 "行话"、中国文化独有的哲学和美学思维,说清楚了中国京剧自己的故事。同时,还以丰富的梨园掌故和趣闻轶事、生动通俗的京味儿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地解开了京剧魅力的密码。既有开创性阐释京剧美学本质的理论高度,又具有通俗好看传播传统文化之美的普及特性,恰是一本与京剧大俗大雅底色统一的文化著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京剧很美这本书讲的是京剧,是 423 破万卷节 TOP10 推荐,读完这本书我很感慨,书写得很精彩,可以一口气读完。然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去 B 站搜了京剧,并真心觉得京剧是一种很美的艺术。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很多人都说,京剧已经过时了,年轻人都不听京剧了,然而说这个话的人,是不是真的去听过京剧呢,如果不真的去听一下,你怎么知道年轻人就不喜欢呢,说到底,还是一种刻板印象作祟。京剧是值得热爱的,还记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张弛和蒋龙表演的《台下十年功》,最后一幕已入脱口秀行当的张弛唱着《四郎探母》那句 “站立宫门叫小番”,光影之中蒋龙扎着大靠,目光坚定,这一瞬间无法不让人破防。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即使不被看好,但是他也一如既往地表演着自己一生挚爱的京剧。京剧的历史不过二百年,但是京剧其实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书中的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完全能够突出京剧的 “野”。京剧的传唱是老师唱,学生听,听多了就会唱了,这和西方的经典戏剧理论是不一样的,更像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民间剧场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下,京剧是靠模仿习得,也就有了同光十三绝、七十六流派的丰富多样性,它是依靠传唱、模仿、创新、变异这样的方式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的,所以说京剧是 “野” 的,它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它的多样性。京剧值得去听一听、看一看,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美好,就是带我领略了一种我之前没有意识的美。这种美是有生命力的,如果生命中错过了这样的美,那么无疑是令人遗憾的。这就是读书的乐趣,能带你踏上一趟你所未知的美的历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京剧游戏说叫好。它在观演一体的基础上有机地嵌入京剧表演中,成为京剧演出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在现代剧场的观演条件下,在现代观众对戏剧的认识中,叫好,与今天的演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检场。这是京剧在舞台自由的无意识中形成的处理舞台道具的解决方案,但是,在今天封闭、半封闭的舞台演出中,你说检场好,你让检场直接上舞台去,就对吗?再比如,关于表演。几十年来,我们忽而用 “体验”、忽而用 “间离” 这些欧洲戏剧概念来解释我们的京剧:人家流行体验,我们就也是体验;布莱希特受京剧表演启发发明了 “间离” 的概念,我们就又说我们早就 “间离”—— 说起来完全忘了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如何地尖锐对立,也完全不考虑这些概念应该根据我们的经验再反思,怎么能拿来就用呢?可是,今天,你要不用这些概念,用什么呢?“体验” 不对,“间离” 也不好,“表现” 就对吗…… 而当宝昌老师执着地把 “游戏” 作为他的核心概念之时,我们同样面对着一个突出矛盾:这个 “游戏”,怎么让人明白,它完全不同于作为艺术起源论的席勒 “游戏说”,是我们另辟蹊径建立的新范畴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制高点看完这本书正好是崔健的云演唱会结束,这也得以让人静下心来从头想一想文艺的创新问题。说宝昌老师大半辈子都浸淫在京剧里也一点不为过,从京剧的起源,扮相,身段步法,唱念做打,舞台布设,乃至从东西方的表演理论体系,宝昌老师真是把京剧掰碎了讲给我们听。可喜的是宝昌老师没有一味地从为维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替京剧摇旗呐喊。相反他从京剧的大起大落,直至文革中样板戏的出现,后来戏曲电影的尝试,从第三者的视角,跳出京剧来谈京剧的创新问题。让人更感进去没有消亡,没有一味的待在自己的那个传统体系里。有一些真正热爱京剧,懂京剧的人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创新。京剧本是大俗大雅的艺术,一旦它对接当代生活里的粗俗,用传统的非生活化的形式去表现,也就完成了更高形式的雅化和俗化。在那舞台上,一桌二椅既在,也不在。所有的意象通通都化做满天的红绸,扑在王恢的身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游戏——京剧艺术背后的中国哲学智慧讨论京剧艺术的游戏性时所举的那些例子,有些本身就是 “渣”,比如我在《游戏》一章中谈到的很多老艺人的恶习:台上阴人、误场、耍大牌、抢戏、搅戏、饮场…… 有些本是 “渣”,却变成了 “粹”,如跷功、男旦;有些本是 “粹”,被误当作了 “渣”,比如检场、丑角抓哏现挂;有些虽然是 “渣”,却可以从中辨识出 “粹”,比如演员在台上不严肃而出戏,等等。过去,这些始终被排斥在理论研究之外,或简单予以否定,或不屑一顾,或从未想过 “渣” 还有什么研究价值。但你如果逆向而行,从艺术特性上去看,恰好是那些你从舞台整体性的角度看来是 “渣” 的表现,反而是我们解读、认识、研究京剧美学的一份宝贵的财富。这些看上去的 “渣”,往往会反射出 “粹” 的光芒,充分显示出我们京剧和整个西方戏剧不一样的观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身骑白马 过三关1. 戏剧其实不需要这样专业又深奥的文字,向我们倾诉出来。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体里自然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2. 什么斯坦尼学派,什么行为艺术学派,在中国戏曲的教科书上根本用不到这些牵强附会的对应。形式可以改变,但是作为灵魂的根永远都在那里。3. 戏曲进入我的眼帘,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陈升。记得那是高中时代,一曲《北京一夜》,让我看到了帝都的底蕴,那大清王朝的光辉,“人说北方的狼族,曾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穿著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著泪”。4. 后来还是陈升的《牡丹亭外》,让我体会到了黄梅戏的美不仅仅是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还有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5. 接着遇到了徐佳莹身骑白马而来,“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没人管,我一心只想,王宝钏”。敦煌的灿烂,大唐帝国最后的余辉,历史的厚重,历史的温度。都在戏曲的思绪里缓缓流淌出来。6.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 2021 年网络春晚里的那曲《九九八十一》,青春的摇滚加上醇厚的华阴老腔,时空的碰撞,时间的对话,此刻就在这里交融。7. 戏曲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自信,没必要妄自菲薄。只是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保留根而修剪枝叶,就是最动听的戏曲作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