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1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条京杭大运河,载来了京剧的“父亲”徽班、京剧的“母亲”汉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细腻的文字,生动讲述了两百多年前各大徽班进京后,扎根于北京中轴线上的西城,在这里吸收借鉴其他曲种的精华,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至今仍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的京剧的历史经过。
详细考证了北京中轴线上与京剧有关的徽班班址、代表院落、知名戏院等的发展历史,有理有据地论证了京剧的发祥地当之无愧在北京西城,并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了戏楼的发展、衰落及浴火重生,还有众多京剧艺术表演大师的生平细节。
作者毕生参与京剧的创作、改编,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见证了京剧发展的关键节点。他将钩沉史料与实地考证相结合,书写了京剧发展的起起伏伏,将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音容相貌留在纸上。该书可谓既有专业性又有可读性,展现了在京剧历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亦可作为传统艺术爱好者了解京剧在京城的地表遗存的导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戏韵人生——为永和先生新书所作序
 - 京剧的发祥地在西城
 - 徽班是何时进入北京的?
 - 清廷的繁华闹市都在今天西城区的前门外
 - 简述京剧是怎样从徽剧当中脱胎换骨而形成的
 - 徽汉合流是在北京舞台上最后完成的
 - 西城大栅栏地区成为京剧人聚居和从事艺术实践的基地
 - 西城区大外廊营1号走出五代谭门艺术家
 - 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大都在西城
 - 另一大科班荣春社也在西城
 - 鸣春社科班是西城区的第三大科班
 - 我与中轴线上西城的戏曲艺术
 - 众徽班来到北京中轴线上的西城
 - 三庆班来到了北京中轴线西城区的陕西巷
 - 四喜班也来到了中轴线西城区的陕西巷
 - 春台班班址也在中轴线上西城区的百顺胡同
 - 中轴线上正当间儿的古戏楼
 - 畅音阁,紫禁城内最大戏楼
 - 江南风格的倦勤斋戏台
 - 透视感极强的景祺阁戏台
 - 漱芳斋戏台与风雅存戏台
 - 中轴线上的其他皇家戏台
 - 中轴线上之会馆的诸多戏楼
 - 说说二百年西城的老茶园
 - 老北京戏园开门三件事——看座沏茶、卖吃食、扔手巾板儿
 - 为什么上茶园看戏?
 - 进门先选座,看戏不买票
 - 戏园一景——扔手巾板儿
 - 老北京的戏园子与戏单
 - 老北京的戏园子
 - 老戏单
 - 二百年“三庆园”今又灿烂辉煌
 - 刘喜奎独占花魁获美誉
 - 童伶新星来到了三庆园
 - 新时代三庆园迎来新生
 - 北京西城老票房与名票友
 - “票房”“票友”与“玩票”均源自唱戏许可证“龙票”
 - 晚清时北京西城的票房盛况:一家就培育了80多位“名票”
 - 20世纪初期北京的票房:名流云集,遍及四九城
 - 坤伶登上西城新剧场
 - 文明茶园名副其实
 - 第一舞台的7个“第一”
 - 开明、新明两戏院果然名不虚传
 - 孟小冬从上海来京献艺
 - 城南游艺园唱红了众坤伶
 - 天桥出现席搭戏棚
 - 北京中轴线上西城区新建的文化地标式的剧院
 - 天桥剧场是北京南城的一颗文化明珠
 - 天桥艺术中心替代了天桥众多的小戏园子
 - 记“西城马连良”梁益鸣
 - 记“天桥大武生”张宝华
 - 艺德家风两相辉一西城大外廊营胡同走出的好友谭元寿
 - 因缘际会,我与元寿大哥经宝林大和尚介绍相识
 - 科班教育,不走家教兼请老师的路子
 - 谭门不怕当配角
 - 不求而得,厚积薄发
 - 深谙进退之道,把最好的形象留给观众
 - 谭门家风老礼令人钦佩
 - 和琴师40年没有红过脸
 - 回眸一甲子之多的风雷京剧团
 - 代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新华创
中新华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隶属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一站式数字内容制作宣发平台”,尤其在文化研究、IP开发与出版、数字阅读、标准体系搭建等方面独具优势,是多家头部平台的重要数字内容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