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宫六百年

    从故宫拉出的时间线和空间感好似真真切切的带着我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太喜欢祝勇老师的文字了,故宫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了生命,一草一木都有了思想,从皇帝后妃到宫女太监都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形象,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件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引人无尽的思考。“故宫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美与善,也照见了我们的丑与恶。卑鄙的人从中看见了卑鄙,他们永远对官场技能、后宫争斗情有独钟;而高尚的人则从中找到了高尚,这高尚滋养了我们的过去,同样也将滋养我们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去故宫前需要做的功课

      2023—62      和孩子一起翻完的一本书,只是在看图片,让她们在逛故宫前有个初印象。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做,得多翻翻书,可以解答孩子的问题。文字只看了标题,发现自己历史知识还是太匮乏,学习的路上继续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本书有系统、有条理地讲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小处生动,大处磅礴,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时对封建皇权的黑暗残酷进行批判,揭示中国历史走向二十世纪的民主自立的历史必然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这本《故宫六百年》是我在去年读完的,读完就上了我的推荐书单。这本书读完,感慨又怅惘,人生无味唉。如果身在北京,大约就想去故宫逛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故宫六百年》我被故宫那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 借用书中祝勇老师的话感慨一下:“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后是一整套的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奠定),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一切的恩怨、宫斗都是速朽的,纵然像朱棣、乾隆这样的不世之君,也只是匆匆过客,只有故宫(紫禁城),超越了个体,越越了王朝,得以永恒。”“我相信善比恶坚韧,美比丑持久;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这好,是对我们文化价值的信任与坚守,是人性的弃恶与扬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六百年的故宫,见证六百年的故事。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相互关联。感谢作者将这六百年的沉浮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时的心情也随着故宫的遭遇跌宕起伏,很庆幸,如今它依然完好存于世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去故宫前,看了 80% 多,带着明清的大部分历史重新审视这座宫殿,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幸去过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文物之精美种类之繁多,这些都构成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底色,感叹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感觉更爱自己的国家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舍里氏从此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后,康熙后来在谕旨中这样评价她:“皇后何舍里氏作配朕躬已十载,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为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德彰闻。” 从故宫博物院藏《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画像》里,我们可以看到赫舍里氏年轻端庄的模样。九年后(公元 1674 年)五月初三日,坤宁宫内外一片忙碌,准备迎接新皇子的降临。念喜歌的两位接生嬷嬷早已在一旁静候,首领太监也已将掩埋胎盘的 “喜坑” 挖好,寓意皇后快生贵子的筷子和红绸、金银八宝等物都已在喜坑内置放妥当,只等小皇子呱呱落地。上午巳时,产房传喜讯,小皇子终于隆重面世。康熙皇帝看见健康的皇子,心里有说不尽的喜悦。此前,他已有五位皇子夭折,其中包括赫舍里氏所生的承祜,唯有胤禔成为幸存者。康熙当即给襁褓中的婴儿取一个乳名:保成(即皇次子胤礽)。孩子是 “保成” 了,但赫舍里氏因为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几个时辰不见转机,御医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无法挽救皇后的生命。当天下午申时,赫舍里氏在坤宁宫里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的手渐渐松开,再也触摸不到她的亲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超级工程-故宫

                      自序一看完就在网上买了故宫平面图。又是一本边看边查资料边记笔记的书。故宫由一个个小中轴线构成一个大中轴线。作为王朝政治意义上的故宫,让我们看到了权术、阴谋、党争、宫斗,以及人性的撕裂和挣扎。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故宫,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个人置身其中,渺小得犹如一粒尘埃。作者说,他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重建他的北京。呀!我也想去北京走走,去故宫看看~看看断虹桥前最古老的 18 棵槐树,看看御花园里的 "连理" 柏树,看看内阁大堂前的柿子树,看看宁寿宫的二月兰、建福宫的红梨花。…… 去重华宫看乾隆打造的 "记忆宫殿",去乾清宫看 "正大光明",去体仁阁文渊阁看看曾经的图书馆。…… 时光流转、生命律动,那沉默着的历史等着我们去翻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