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初二读书:父母引导须知20条
摘抄作者观点,父母引导子女须知应遵循以下要求:1.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随时准备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2.积极引导可以帮孩子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想办法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通往成功有一个过程,努力是关键。4.只有妈妈读,孩子才会听。而且,妈妈读给孩子听,孩子会有兴趣,会有去学习的意愿。5.不要让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做什么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6. 自信的人,会按照自己的长远目标在短期内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暂时有些不适应也在所不惜。7 . 当孩子遇到挫折、拒绝、逆境和批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检验自己的进步,重新获得动力,让自信最终成为一种习惯。8 . 父母的引导非常重要,父母要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并不断提升孩子的能力。9 . 当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妈妈始终摆出一副愿意倾听、愿意理解的姿态非常重要。10 . 将孩子培养成为不畏惧失败,不断挑战新事物,能够用自己头脑思考的人,就是在培养孩子的 “生存能力”。11.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父母也应做到有修养。12.拥有大格局的父母,创造各种可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13.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对未来有更精准的把握,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对成长多一些远见,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14.拥有自信的关键,在于 “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请妈妈们务必一试。15.务必在说快去学习之前给孩子奉上母爱拳拳的饭菜吧。16.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 “寓教于互动”。孩子会在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会爱上学习的内容。17.孩子的学习需要父母参与,这是促进亲子关系的绝好机会。如果希望孩子读书,妈妈也要认真读书或认真工作,让孩子和你一起沉浸在安静里。18.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重要。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正是对话的最好时机。越是希望孩子听,越应该平静地说。19.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听你说,就一定不能用粗暴、大声叱责、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20.如果父母双方都很严格,孩子就会陷入绝境。所以,夫妻最好分工合作。如果一方很严格,那不太严格的一方就要表扬孩子。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2022年读完的第二十六本书!当你面对因孩子的学习鸡飞狗跳的时刻,停下来,想一想,思考一下 “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 —— 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你会发现,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学习帮助他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为他自己的未来在铺路。作为父母,如果过多地强制孩子学习,就给了孩子不负责任的空间。以爱的名义包办孩子的一切选择,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负责任的能力。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就从这里开始了。看到这儿,可能你会质疑说,学习是孩子的事儿,没错,可是他那么小,我不管他,放任他不学习吗?那他考不上大学,没工作,啃老,不是我还要一直养着他吗?没错,课题分离之后,不是我们放任不管,不是我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人父母的责任,是看见孩子的生命本质,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任,并且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只要被命令,头脑就会不想动“只要被命令,头脑就会不想动” 这是我自己要好好反思的一句话。1 命令 VS 引导教育孩子时,当然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命令。命令非但效果有限,甚至有时候还是有害的。因为一旦被命令,孩子就不再自己思考了,而我们作为家长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思考的,这样孩子才能进步,才是真正的成长。2 教练 VS 运动员孩子才是运动员,家长永远也不可能替孩子上场去比赛。家长们都当过孩子(运动员),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做过教练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依然是停留在运动员思维上,而不是教练,当然运动员和教练太不一样了。好的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好教练,差的运动员也可以成为好教练,关键是方法要正确,这其实是好消息。3 内在动力 VS 外在动力当然是内在动力更有用,只要不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事,强迫他做任何事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内在动力才是关键,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家长的重点是研究怎么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引导和参与,鼓励和期许这本书直接面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大的焦虑来源 —— 学习。作为一名担任过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家庭老师,作为当地知名的 “儿童未来私塾” 的主理人,她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孩子,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作为一对儿女的母亲,她也深深懂得母亲的心理状态。她以自己教育和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完成了《引导:帮助孩子自主学习的 47 个方法》这本书。从书中,我看到有这样两个问题潜藏在表面冲突的背后,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面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你将可以从容淡定地面对。第一个问题:学习是谁的事儿。阿德勒说:“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所以,当你面对因孩子的学习鸡飞狗跳的时刻,停下来,想一想,思考一下 “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 —— 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你会发现,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学习帮助他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是为他自己的未来在铺路。作为父母,如果过多地强制孩子学习,就给了孩子不负责任的空间。以爱的名义包办孩子的一切选择,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负责任的能力。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就从这里开始了。看到这儿,可能你会质疑说,学习是孩子的事儿,没错,可是他那么小,我不管他,放任他不学习吗?那他考不上大学,没工作,啃老,不是我还要一直养着他吗?没错,课题分离之后,不是我们放任不管,不是我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人父母的责任,是看见孩子的生命本质,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任,并且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利。在书中,楠本佳子列举了非常多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到课题分离,比如:带孩子加入俱乐部,找到他的兴趣点;不掌控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并设定学习的目标;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正确表达,引导孩子自主选择;抓住 “最有效的时机” 沟通…… 第二个问题: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面对学习这件事儿。学者周国平说:“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母亲的育儿经* 不要把大人之间的矛盾,带到孩子的身上,用乐观、积极、善良、宽容去感染孩子,他应该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健康成长。* 如果父母不能跟随时代,就将越来越难和自己的孩子保持亲密沟通,也无法在孩子探索未知的互联网时,为他提供引导和保护。想要陪伴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大人要调整好心态,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努力和孩子保持同步。* 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重要。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正是对话的最好时机。越是希望孩子听,越应该平静地说。 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听你说,就一定不能用粗暴、大声叱责、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 如果妈妈自己也不喜欢学习,却强迫孩子学习,就会把讨厌学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思考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首先要思考如何让自己快乐。要让孩子学习,妈妈必须关注学习。如果连妈妈也发现不了学习的乐趣那就糟糕了。* 很多妈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 “孩子用不用功” 或者 “为什么只能考这么点分数” 的。但其实,只要妈妈关注孩子日常的生活态度,就可以知道下一次考试他能得多少分。 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孩子,根本用不着看孩子的试卷。等到看到考试成绩再发火为时已晚。* 一直用惯了命令式口吻的妈妈,不可能在孩子一上初中,就马上改掉发号施令的习惯。所以,孩子在 12 岁之前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而妈妈也要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养成不发号施令的习惯。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但娓娓道来的直白话语,还是值得年轻妈妈们尤其是深陷育儿烦恼的家长读一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孩子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父母也应做到有用。希望孩子读书,父母就要读书,孩子遇到挫折,帮助孩子检验自己,重新获得自信,孩子说话,始终愿意倾听。培养不惧失败,不断挑战,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不要唯命是从,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会在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爱上学习。当问题发生时,正是教育之时。希望孩子听话,应该平静说话。 不能用粗暴的方式。父母是榜样,是园丁,是教练,是同伴,是同学,是保安,是观众,做到了这七个” 是”,孩子将受益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父母引导须知1.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 “寓教于互动”。孩子会在互动中感受到温暖和乐趣,会爱上学习的内容。2.孩子的学习需要父母参与,这是促进亲子关系的绝好机会。如果希望孩子读书,妈妈也要认真读书或认真工作,让孩子和你一起沉浸在安静里。3.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重要。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正是对话的最好时机。越是希望孩子听,越应该平静地说。4.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听你说,就一定不能用粗暴、大声叱责、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5.如果父母双方都很严格,孩子就会陷入绝境。所以,夫妻最好分工合作。如果一方很严格,那不太严格的一方就要表扬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