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间味道》

    明人陈继儒在《幽远集》中说: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杖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鼎彝令人古。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东北人的奋斗

      读这本书,想到这几天上热搜的美国加州半月湾凶杀案,主要嫌疑犯 67 岁的赵春利,11 年前移民美国(很多东北人走的劳务派遣之路),一直在农场做劳工,和同事因百元的纠纷,怒而杀人,枪杀 7 死一伤,女儿 40 岁在国内。本书作者的父母也应该是个 50 后,妈妈是市民插队,嫁了村书记的儿子,现在全家和大部分亲戚都 “入关” 了。作者应该是个 80 后,这 2 代人把中国的坎坷都赶上了,全书表面上说的是吃,本质说的是东北人这 30 年生活上的酸甜辣咸鲜,东北历史上就是移民区域,土改彻底,没有什么宗族根基,共和国初期是工业基地,集体化彻底,91 年苏联解体的状况,东北 98 年也差不多,造成东北人口流失严重,全国离婚率最高,出生率最低,这 30 年东北人闯世界,各种滋味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我在青岛,东北人大部分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这 30 年青岛最多的外来移民也是东北人,市场和各类饭馆的菜式也全面东北化,书中所有东北菜在青岛都是家常菜,周围朋友同事邻居也都是东北人,大时代潮流中选择太重要了。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是最爱拔丝地瓜

        一开始还以为是本介绍东北美食的书,讲述东北老味道。读过之后,发现书中不仅仅有那些养育了一代代东北人的咸甜酸辣鲜香,作者肖于还用她半辈子的回忆 将我们带进了东北人这几十年来的生活之中。在自序之中,肖于说故事真真假假,情节真真假假。读完之后自然明白,也不是说要刻意去真真假假,毕竟书中的内容都是肖于凭借自己的记忆撰写出来,人的记忆毕竟没有那么可靠,记忆有时也会修改,遑论一位四十多岁的人回忆自己的童年幼时,回忆过往的亲戚邻里朋友,记忆自然没有那么明晰了。内容的真实性固然有待商榷,当一个人四十多岁回忆往昔,真正能记起的自然是那些在自己内心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那些怎么也忘不了的人。当时给自己留下的内心感悟,历经岁月的沧桑,依旧不时浮现在脑海中。从书中的内容不难看出,写这本书时,肖于已经离开了她的老家东北,书中讲述到的人物到了故事的结尾也大都不在东北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少了,她能够凭借自己的记忆想起那些属于某个人的独特食物实在不易。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闯关东”第三代,表示很喜欢。

          一本讲东北家常菜和东北家长里短的书,一道菜,一段故事,食物与食者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虽然东北地界很广,人口中又有很多 “闯关东” 的后代,但这片土地给了身在其中的人以包容和归属感,在此生长,大家就都是 “东北人”。作者列出的大部分家常菜都是我从记事起便熟悉的味道,虽然故事中的人我不认识,但他们的经历却似曾相识,这大概就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吧。与其说想念东北菜,不如说是想念做菜的人,比如,奶奶做的红烧肉。肉,我认为就应该单独烧着吃,满口皆是肉香才好。奶奶做的红烧肉就是如此,酱汁浓郁,油光润泽,大五花早已入味,一大口肉、一大口饭,“人生圆满” 的弹幕走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生活的文艺,有文艺的生活

            东北菜,我最喜欢的是猪肉炖粉条、锅包肉、小鸡炖蘑菇、黄瓜蘸大酱,下馆子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量大敦实,人均一个菜一定是绰绰有余的,然后就是北方人按打来上啤酒的气势。相比这本小书内容而言,我更喜欢这套系列的序,这是一套试图将生活与文艺相融合的丛书。文艺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文艺与生活,本密不可分。若仅有文艺没有生活,那个文艺是死的;而若仅有生活,没有文艺,那个生活是枯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慌什么,还会比当年东北下岗大潮时更难吗?

              今天是周末,又是四月一号,很不想读那些需要费力思考的书。看书名,原本以为是一本写各地美食,以及和美食相关的美好记忆的书呢。尤其是在读了序里的文字后,更是加深了我的这个印象。没想到的是,愚人节,骗到我的居然是一本书。我是东北人,书里的故事我大多亲身经历过。而且,读起来,似乎我和作者还是同龄人。所以,无论是她描写的那些充满回忆的美食,还是充满人情味的过往故事,娓娓道来之时我恍如有穿越之感。而书中最后的两个故事甚至读出了大冰著作的感受,苦苦的,涩涩的,不忍直视,不敢咀嚼。书名虽然叫《世间味道》,美食却只是一个引子。他甚至都没有把笔墨落在东北那些名吃上。和制作就更无关系了。也许就是一个对童年冻梨的回忆,就能牵扯出一个家庭的兴衰离合,一块酒心巧克力,就能回忆起某位已经离世长辈的一生,一缸盐酸菜,就能表达出幼时大家庭的热烈和现今亲属间的冷漠,一根酸黄瓜,就会回忆起整个东北从民风淳朴的老工业基地,到现在大量人口逃离的失血性城市的无奈。书里面提到的每一个食物与我而言都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带着香气、甜蜜、酸爽口感的记忆。书里面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家庭,每一位亲友我都能在身边找到对应的影子,甚至就连称呼都可以原封不动的转移过来直接使用。而那份对儿时热络大家庭的回忆和现而今漂泊在外的失落更是感同身受。节选了一段阅读过程中击穿我内心的文字,却是我最好的嘴替。。。。那些年产业工人,以及产业工人的儿子们,要多少有多少,都往关里走。干啥的没有?卖苦力的,做点技术工作的,做销售的,开出租车的,做小生意的,都不老少。无数东北人在东北以外的祖国各地安家,好像更富饶的地方更像是家乡。可以是北京天通苑、回龙观,可以是河北燕郊、秦皇岛,也可以是山东威海、淄博,甚至西双版纳、三亚…… 祖国各地,到处生长着迁移而来的东北人。大多数出门闯世界的东北人都不大怕吃苦,也低得下身段。外面的花花世界到底和东北不一样,性子虽然改不了太多,可做人的态度却都渐渐软和了。他们渐渐发现,声音高低,力气大小,够不够狠,真的不是啥评价标准,只有口袋里的人民币能让人信服,你牛不牛,要看钱的多少。能给人脸色看的是钱。。。。试问谁愿意背井离乡的出去闯荡呢?无论是我现在的户口所在地大连,还是我出生的老家黑河,都是好山好水,特别宜居的养老城市。对家乡的那份童年记忆,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在那难以忘却的城市。可真的回得去吗?且不说从长远的视角看,东北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到底在哪,就单单是现在回去了,如何生存都是问题啊。我们学习的技术,干的工作,大多数是人口超级聚集后的大城市才能涌现出来的,对于老家来说,我们掌握的就是屠龙之术,我们的经济活动和收入需求,在老家来说不算是天文数字,也要高出一个数量及来。站在趋利避害的角度讲,谁不愿意去一个更有发挥的城市生活呢。情怀既不能帮助孩子上学,也不能帮助父母养老,更无法维系小家庭的那并不算奢华的日常生活需求啊。所以很多回忆就只能是回忆,很多亲属慢慢的变得不那么亲了。而家乡的味道也逐渐的淡化。也是颇为无奈之举。最近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火爆。很多同学都被这来势汹汹的势头吓得焦虑的不行。这毕竟还给你学习和转岗的机会,从业者也多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大小伙子,大好青年,无论是接受力还是学习力都远胜过当年突然被通知下岗的父本们啊。他们当年可是被突然通知的,今天告知,明天就失业了。而那时候,无论是市场还是观念可还都没有现在的认知呢。父辈们面对的压力可远比我们困难多了。他们消亡了吗?并没有吧。他们不还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咬牙硬挺的,把我们一个个养大成人了吗?学习好的,不也都上了相应的学校,学习不好的,不也给你培养出了吃饭的手艺吗?一路磕磕绊绊活到现在,不也都组建家庭,过上了温饱富足的生活,放在以前,一年才吃一两次的美食,现在不也是想吃就吃了吗。他们当年可是被国家承诺的给与铁饭碗的,临到退休时被摆了一道,都能活过来。我们现在的年纪,现在的基础,现在学习提升途径的便携程度不远胜那个时候吗。单轮就业,那时候不比现在更难吗?说句糙话,那时候,你就是相当小姐,都没有那么多场所和花得起钱的客人。我表舅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几年,表舅靠出过教俄罗斯人如何种植农副作物,表舅妈农忙时自己务农并拉扯着两个孩子,农闲时进城倒腾皮鞋,摆摊售卖。不也将我表弟、表妹养大成人了。表弟现在在北京做房地产销售,娶了有北京户口的媳妇儿,表妹因为外语学的好,现在在波兰做同声翻译,还和一个被国内公司派驻到波兰做商务管理的小伙子喜结连理,生活的也相当幸福美满。我家老太太从小就和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人这一辈子,怎么都能过下来。当你还没有为生活拼尽全力时,有什么好担心的。不就是一个工具吗?决定你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永远是你自己的能力、眼界和认知。改变一下自己,比瞎担心有用多了。你说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家乡往事

                这本书头半部分写的都是自己小时候的记忆,这些吃吃喝喝的东西,在外久了,总是最能勾起自己的念头… 文章中段,单纯记述食物的文字就少了,夹杂了很多往事故事,当时自己就不爱看了,小时候最烦的就是这些家长里短的。再后来用听书接了起来,可能因为是在出游的路上,心态不一样了,感觉的味道也就不太一样了,家乡的味道可不就是过去的人事物嘛!当前自己总是对生活不满足,拼命去追求,满心愤懑,却忘了回头看看,过去的美好童年又何曾轻松过,心态放平,生活前路上充满了了困难也是唯一不变的,我们只要去努力生活就好了,结果不可把控,也不要妄想把控,尽力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温暖人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承载着的爱

                  作者应该也是 70 后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大概已无这样的故乡可回,那终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有人在那里心心念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道美食,都藏着一个故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中国人的餐桌浓缩着整个生活,看着这些故事,从心底升起一阵暖意,好,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味道是什么

                        味道是意识和感知的直接感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