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滑翔伞~人生美好的体验

    以背包的形式去旅行,通过滑翔的体验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空中俯瞰,看到不一样的景色,我心生向往,产生了一个愿望。人生一定要像老鹰一样,在空中自由的翱翔,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非常希望能体验一把,于是邀请女儿一起来去体验空中飞翔的感觉。
    等了两个月,女儿终于有假期,刚好又是六一儿童节,可我却刚好不巧,因为眼睛玻璃球浑浊的病灶,在中医院治疗,已经住院了 10 多天,每天打吊针,还需要再打三天。只有想办法,经过和王医生沟通,看能否请一天假,回来再继续,还好他同意了,于是成行,提前去实现心中的愿望,只是太好了。
    一开始我关注到景德镇有一个滑翔伞飞行基地,抖音上查了一下价格,每人需要八百多,我提前下了单。后来,查一下路线,去那里要五个小时的车程。再搜索发现宜春的明月山也有滑翔伞飞翔基地,价格还更便宜,只需要 ¥399 元,另外再加 ¥200 的拍摄视频费用,也只要 ¥600 的消费,关键是距离更近,只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在网上看了一下照片和视频,环境还更优美,所以我就决定,选择明月山的滑翔伞飞行基地,的去完成这一次滑翔伞飞行体验。
    女儿和蔡标从南昌出发,今年年底就要为她们举行婚礼,以后跟随我们出去玩的机会可能更少,趁着现在还在身边,所以我就和提前和她们约好啦,只要有假期就要带他们两个出去玩,也为以后攒一点美好的回忆。
    本来我是想带妈妈一起去,刚好不巧,昨天就约好了去做体检,再者也怕年纪大了,人家不让她去体验飞行滑翔。后来我问清楚了,滑翔伞基地的老板说:70 多岁的老人也可以参加这项飞翔的体验,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的疾病就可以。我下次准备带上妈妈和儿子一起去体验一把。
    开车两个小时下了高速,进入了明月山景区,二十多分钟后,来到了滑翔伞飞翔基地,进入视野有一个超大的草坪,我就猜想,这应该就是滑翔伞落地的地方。停好车进去,看到已经有十多位客人在等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需要等待,要有更好的天气条件,才可以上山进行滑翔飞行,因为现在有很大的雾,视线很差,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我们是否转到另外一个滑行飞翔基地,门票是通用的,位于武功山景区,但有 40 分钟左右的车程。看来这个行业也是靠天吃饭,怨不得别人,既然我们想玩,我决定开车过去。
    工作人员组织我们三台车,赶往另外一个飞行基地,在武功山的旅游景区内,到达的时候,已经有第一波客人上山去观察,不知是否能够具备滑翔的天气。我们就趁着这个时间去周边一个小餐馆,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吃了个中饭之后,接到工作人员电话,这边的条件也不具备滑翔的条件,反而是刚才我们去的明月山那个滑翔基地现在大雾已经散去了,可以上山进行滑翔的活动。于是我们只有又开车返回刚才那个基地,看来要完成这一次的体验还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这难道是在考验我的决心吗?
    终于等到我们了,一辆国产的皮卡车,载上我们四位游客,还有四位教练一共九人,沿着一条最原生态的山路,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就像专业的越野赛道,东辆直接往山顶爬坡。上山这一路的越野狂飙,倒是相当刺激,有的地方角度直接达到 45 度以上,还有 180 度的转弯,太惊险刺激了。我就在想,经常看到一些价格昂贵的越野车,在进行越野挑战,而我们现在坐的却是一辆几万元的国产皮卡,性能技能就有这么优越,难道花几十上百万买的越野车,交的是智商税吗?或许是吧!
    我们就经过一场剧烈的颠簸,来到了山顶的起飞场地,就是一块比较陡峭的山坡上,铺了一些人造的绿色草坪,大概海拔有 800m,我感受到呼呼的山风在耳边吹过。因为我接了个电话,其他三个人都陆续起飞在空中翱翔了,等我挂完电话,山顶上只剩下我和教练两个人,四周非常安静,只听到风声呼呼的刮,教练很认真的在观察着风的方向,他说风有点大,我们要稍微等一等。我心里有担心,那不会因为风大了,我们两个人无法飞下去吧。还好,一会儿等风稍微小了一点,教练告诉我动作要领,要努力的往前跑,往山下方向跑,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发现双腿已经离地了,腾空飞起来了,太特牛了。
    头顶一张大伞把我们挂起,身体漂浮在空中,只有呼呼的风声吹过。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和脚底下的农田、房屋,小小的房屋,蜿蜒的马路,远处的云彩,都尽收眼底,就是感觉风声有点大,在耳边呼呼的声音,吹过我的脸颊。我想起来小时候看西游记时的画面,神仙踏着祥云飞过来的感觉。我大口的吸着新鲜空气,贪婪的体验着这一美好的感觉,俯视大地,看到有农民在田里辛勤的劳作,房屋的上空飘起了袅袅炊烟。全程我都用了 360 度全景镜头记录,手拿着一个自拍杆,视频发给我之后,我感觉还是非常好,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我本来想起,那种滑翔伞可以在空中翻滚,问教练我能不能来一个空中翻滚?但这个念头刚起又觉得害怕,瞬间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空中盘旋了三个来回,尽情的享受着这美好的体验,做了一回神仙的感觉。就像一只老鹰在空中盘旋,寻找猎物。我的教练也在寻找降落的目标地,通过调整角度,告诉我准备降落了,记得降落时,在刚接触地面的时候需要往前跑动,然后站立在地面就可以了,我是比较完美的落地,我也看到其他的同伴在降落时一屁股坐地上。
    经过这次的飞行体验,让我实现了愿望,幸福来得很快,也根本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危险,回去之后和别人讲起来,朋友们都觉得这种体验很可怕,只有少数的年轻人说以后要去体验。我想以后想要去体验的事情,尽快去做就好了,不要想太多了而顾虑重重,导致迟迟都不去实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的开放态度。接纳文化,尤其是一名女性亦让其经历有独特性。虽游历大自然。各路风景,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与遇到的人之间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 “狂热” 的不怕苦和累,甚至 “不怕死” 的自助游爱好者。在爱尔兰从 7.5 米高悬崖跳海时,已是 2016 年。一般而言,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冒险精神已悄然而退,而朱璇 “我行我素”,可能家人早已默认了这是她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了,不会干预她的冒险。朱璇游历的地方,相当一部分我也去过,但除了美国、加拿大属于 “自助游” 外,其他如云南雨崩、新疆喀纳斯、西藏墨脱、四川稻城亚丁、缅甸泰国老挝金三角等,我都是有组织、有补给保障地考察。即便最危险的一次徒步到墨脱,途中遇到泥石流,我们也有马夫帮助背行李,尽管身心疲惫,内心恐惧,但始终有人在帮助我们,不需要一切都自己面对。她去雨崩和喀纳斯都比我早,看她的日记和照片,弥补了我之前认知的空白。她在喀纳斯骑马时间太长,屁股被颠坏下不了马的窘境,我也经历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看,让自己以后的旅行更具象

          作者在背包旅行研究中,是 “用身体置身现场进行参与观察” 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或许可以称为 “沉浸式体认”。的确,置身现场,沉浸其中,可以了解、熟悉研究对象,但也容易陷于其中,因为研究需要的不仅是熟悉,更需要批判性的思考,而没有了距离感,往往会让人无法达到洞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了 “沉浸其中” 带来的约束,方得思考的灵魂自由自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布莱希特在戏剧艺术中提出的 “间离”“陌生化” 这些概念,也看到了作者在本书中 “间离” 方法自觉不自觉地运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些作者旅途中的真实经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