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迷人不迷人不知道,神秘是一定的。

    早晨起来洗漱,用吉列刀片刮去杂乱的胡须,猛地意识到,自己被神秘的材料包围着。就这个样子,整个人感觉都不太好了,我们的确生活在材料之中,我们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我们乘坐各种铁皮怪物穿行在城市之中,我们每天和各种各样的纸张打交道,也许刚刚用十块钱纸币买了早餐,手里却提着塑料袋子装着的温热食物,而我们用玻璃杯子喝水,用陶瓷杯子喝咖啡,你手上是否戴着钻戒,而此时你正在用铅笔小心的在图纸上勾画,你想到了么,其实廉价的铅笔芯儿和你昂贵的钻石是同一种玩意儿构成的…… 太恐怖了,我突然没有了安全感。我感觉四周的材料正微笑着坏笑着冷笑着皮笑肉不笑着,他们盯着我,仿佛在和我说,嘿,小样的,怎么,被我包围了吧。其实,我很崇拜这本书的作者,一幅图片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串联到一起,漫不经心的讲故事,不知不觉就让你清楚了很多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件儿到底是什么构成,有些材料是如何发现发明发展的,太神奇了!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整个大地都在变化,低矮的房屋被一幢幢高楼替代,我居住的平房区附近就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看着一天天长高的庞然大物,我就曾想,这高高垒起的,会不会被水浇湿了慢慢浸泡,或者是被太阳暴晒后,没了水份,化为齑粉,轰然倒塌,虽然若干年后我在学校了大概了解这些基本的常识,可是我心中始终还是怀疑,这些化学啊、物理的理论靠谱不?也许就是因为有些时候,给我们讲解的人,把本来可以生动的东西神秘化,高深化,甚至是枯燥化,让本是懵懂求知的孩童们产生了恐惧和厌烦。手中的这本书和想象的还是有距离的,我原本会以为这是一本常规的科普读物,虽然有故事,却不会让人好奇,只会在读完似曾相识中慢慢忘却,这厚厚的一本书,原以为自己会花费大几天慢慢啃下来,殊不知,我竟然一口气读完了,没有那么多艰涩的感觉,我可以明了很多材料的由来,发展,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感觉,不由自主的会发出 “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怎么可能” 的感叹,也许,是不是我很孤陋了吧。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搞艺术节,我那是迷恋画画,于是用家里的废弃的油画材料调色,夜深了,我将几种颜色混到一起,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暖色,带有粉色的冷艳,带有黄色的温暖,那种颜色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虽然那颜色我再也调不出来,但我一直很留恋那个过程,原本普通常见的几个颜色竟然可以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在不断的尝试中不知疲倦,可以让人偶有所得便欣喜若狂,而未知的、不可预测的美好一直让人亢奋…… 可惜我没有坚持,没有坚持那种不懈,那种尝试,那种好奇,我变成了文科渣男,每天和文字苟且在一起,远离了那些充满什么色彩的理科世界。充满好奇,饱含兴趣,也许只是科学研究的源头,至于流向什么哪里,更多的要看是否能够坚持,是否严谨,研究过程是这样的,但是对于结果的呈现,却不必太过于学术性,学术研究的结果不是增强科学的神秘,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在这本书中,神秘的材料渐渐不再神秘,逐渐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亲近,我们知道了材料是那么贴近生活而且那么简单,神秘的面纱一旦被揭开,剩下的就是迷人的色彩,很期待后续的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让这些作品带着我们认清我们生活的世界,感受科技的力量,感受科技的魅力。来吧,让我们进入迷人的材料世界,不管是否喜欢被材料包围的感觉,我们的一生可能要一直与这些材料相伴,他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带来更多的乐趣,带来更多的色彩,带来更多的新鲜。认识了这些小伙伴们之后,和他们一起上路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感兴趣的气凝胶、石墨烯等新型材料,不断从实验室走出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实生活,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真的越来越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分推荐!是孙亚飞老师的《化学通识课》和得到算法,让我幸运地打开这本书,一并感谢。合成材料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和世界,读完这本书,你看待身边的事物会多一个材料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材料始于微观,显于宏观。原子层面的微小变化,到宏观就是性质迥异。这就是神奇的材料。这本书还让我学到原来古罗马的文明这么先进,钢铁,混凝土,玻璃居然都有,比起来中国只有陶瓷。西方的文明确实有伟大的地方。而里面作者也提到,中国其实很早就知道玻璃,也从西方人那里购买玻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每一偶掌握生产方法,没有玻璃,也没有望远镜和显微镜,科技就大大落后了。这本科普书的文笔也很不错,整本书用一张照片贯穿,看得出作者的小心思,非常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迷人的材料》介绍了 10 种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材料,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讲解了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发展历史,以及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米奥多尼克希望通过本书,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真科普|做雪糕的胶到底能不能防弹?

              一般来说,在冰淇淋、雪糕中加入适量的可食用胶(食用明胶、卡拉胶等)可以降低它们的融化速度。聪明的科学家通过改变胶体的结构,创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胶体。    有一种胶体,它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既能在地球上做 "护花使者",让脆弱的花朵火烧不坏,还能上外太空捕捉流星,在几厘米的距离内就可以把时速 1.8 万公里的星尘减速为 0。    和未读君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 "迷人的材料" 吧。1. 吃起来真 Q 弹 果冻是什么? 果冻不是液体,但也不算固体,果冻是困在固体里的液体,但这个固体监狱的铁栅是细到看不见的网格。 食用胶的网格由长串的明胶分子组成,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绝大多数的结缔组织都由胶原蛋白构成,像是肌腱、皮肤和软骨。明胶分子入水后会先分解再连成网状,把液体锁住让它无法流动。 因此,果冻基本上就像灌了水的气球,只不过它并非靠外层的薄膜把水困住,而是从里面让水不能流动。 果冻网格内的水分子是由表面张力拉住的。水会润湿其他物体,形成水滴和附着在其他东西上,都是表面张力的作用。果冻网格内的表面张力强度刚好,既让水无法挣脱,又可以晃动,所以果冻才会那么柔软又有弹性,有那么奇特的口感。 果冻几乎百分之百是水,熔点为 35℃,因此一放入口中,明胶网格就会瓦解,让水迸射而出。果冻是困在固体网格内的液体。 实验显示果冻内的液体是连成一体的,而非分成小块,而且可以替换成其他液体。这表示果冻内的固体结构可能和液体是互相独立的。所有类似胶体的物质都有这个特性,从非常接近固体的物质到非常接近液体的物质都是如此,发胶、鸡高汤和凝固中的水泥(网格由硅酸钙原纤维组成)无一例外。2. 全世界最轻的蛋白霜 胶体内的液体可用气体代换,借由气体的压力支撑住固体结构,使它不至于崩塌。 胶体的固体结构非常轻盈、脆弱,大部分由空气组成,其实它就是泡沫。 若胶体不是由明胶构成的,而是更坚固的物质,固体结构或许就会更强韧。以玻璃的主要成分 —— 二氧化硅为固体结构的胶体,在去除胶体中的液体后,就成为了世界上最轻的固体 —— 二氧化硅气凝胶。 除此之外还有氧化铝、酒石酸镍、氧化锡、明胶、琼脂、三氧化钨、硝化纤维、纤维素和卵白蛋白的气凝胶,而且这个名单似乎还能无限制扩展下去,没有做不到的理由。 因此,有的人是用蛋白制作蓬松的煎蛋卷和烤蛋糕,有的科学家则是另起炉灶,用高压釜制作蛋白气凝胶,做出全世界最轻的蛋白霜。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外表非常诡异,放在暗色前会呈蓝色,放在浅色前却几乎消失不见。它虽然不像玻璃那么透明,却比玻璃更隐形、更难看见。光穿透玻璃时会微微偏斜,也就是折射。气凝胶的物质含量极少,因此光穿透时几乎不会偏折。 同理,气凝胶的表面几乎不会反射光线,而且由于密度极低,所以没有明显的边角,实在不算是真正的固体,当然,它确实是固体。气凝胶内的固体结构和泡沫的结构差不多,只有一点非常不同,就是气凝胶里所有的孔洞都连在一起。由于孔洞极多,二氧化硅气凝胶 99.8% 是空气,密度只约略大于空气的三倍,基本上等于没有重量。3. 护花使者 二氧化硅气凝胶放在暗色前会呈蓝色,它的成分和玻璃一样,照理不该有任何颜色。科学家多年来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找到答案。这答案也没有让人失望,同样很怪。 太阳光穿透地球大气层时会击中许多分子(主要为氧和氮),并且像弹珠一样从这些分子身上反弹,这个现象称为散射。 也就是说,晴天时往天空看,阳光会在大气层里反弹多次才进入我们的眼睛。如果阳光散射均匀,天空看起来就会是白色的,可现实并非如此。因为短波长的光比长波长的光更容易散射,使得天空中蓝光比红光和黄光反弹更多,所以当我们仰望天际,见到的不是白色天空,而是蓝天。 这个现象称为瑞利散射。这个散射的量非常小,必须聚积大量气体才看得见。因此在天空中可以看见这个现象,而只靠房间里的空气则不行。换句话说,一小块天空不会呈现蓝色,整个大气层才会。不过,当少量空气被透明物质封住,而这个物质又有数以百亿计的微小表面,那么透明物质内部的瑞利散射量,就足以改变入射光的颜色。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结构正是如此,所以才会呈蓝色。手里拿着一块气凝胶,其实就等于握着一大片天空。 气凝胶泡绵还有其他有趣的性质,其中最神奇的就是隔热,也就是它能阻绝热的传导。气凝胶的隔热效果非常惊人,就算底下放一盏煤气灯,上头放一朵花,几分钟后花朵依然芬芳如故。4. 捕捉流星 若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夜空,偶尔会见到流星一闪划过天际。人类很早就知道流星是因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而受热烁亮的陨石。这些陨石主要来自彗星、小行星和太阳系 45 亿年前形成时所残留的太空尘。但这些星尘通过地球大气层时都经过了高温燃烧,要是有东西能在外太空采集到这些物质,那不是更好? 当然有,这东西就是气凝胶。气凝胶捕捉太空尘的力学原理其实跟特技演员跳楼一样。演员坠落在堆成小山的纸箱上,每个纸箱被压垮时都吸收掉了部分冲力,因此纸箱越多越好。同理,气凝胶里的每个 "泡泡" 遭太空尘粒子撞击时,都会吸收掉一点点能量,但由于每立方厘米内都有数十亿个泡泡,因此气凝胶足以完好无缺地拦阻住太空尘。 依据气凝胶的特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规划了一整套太空任务,让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轻柔地采集太空尘。 面对一颗早在地球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彗星,气凝胶完成了其他材料都无法达成的任务:把彗星抛出的尘埃样本原封不动地带回地球。 取回胶囊后,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花了许多年找出气凝胶内的尘埃,直至现在仍在进行中。他们寻找的微粒,肉眼看不到,必须靠显微镜帮忙,因此才需要这么多年。 由于工程太过庞大,因此航空航天局甚至开放民众协助。"在家找星尘" 计划训练民众担任志愿者,使用自家计算机观察数千张气凝胶样本显微影像,寻找太空尘的迹象。5. 握在手中的蓝天 如今有太多材料都能量产,连从前备受崇敬的金和银也不例外。但我仍旧期望人们能单纯因为某个材料的美和意义而欣赏它。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气凝胶,但摸过它的人永远也忘不了。那是非常独特的体验。你把它放在手里不会感觉到任何重量,它的边缘非常不明显,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它的边角、哪里是空气。加上那幻影般的蓝色,让人真有抓着一块天空的错觉。 气凝胶似乎有种魔力,让人说什么也想让它待在你的生活里。它就像派对上的神秘宾客,即使你不知道该跟它说些什么,也想待在它身边。 气凝胶的诞生纯粹出于人的好奇、天才与奇想。在这个强调创意并奖励创造的时代,还用金、银、铜制作奖牌实在奇怪。 若要用一种材料来代表人类能仰望天空并思考自身存在,能把岩石遍布的星球化为富饶神奇之地,能探索浩瀚的太阳系却又不忘自身的柔弱与渺小,如果有一种材料好比蓝天,那就是气凝胶。(以上内容来自《迷人的材料》,文章受篇幅限制有部分删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单说写作手法,就值得强烈推荐~

                马克。米奥多尼克,我已经被这位作者圈粉了。打小就喜欢看类似的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中写得最好的,当属马克老哥。这本书用一张老照片为线索,依次介绍了画面上大多数的材料。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有故事,还能学到知识,妙啊~写作风格应该算作古典风格 —— 就好像读者和作者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作者拿出一张老照片,说,瞧啊,这个是我的照片,里面有不少好玩的玩意,我一个一个说给你听,这个是橡胶,如何如何来,如何如何改变了人类。那个是巧克力,你爱吃吧?诶,我给你讲讲巧克力的来头。有这么一位说话有趣,又有学问的老朋友,为什么不多听他唠唠嗑呢~圈粉了,坐等其他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迷人的材料

                  非常有趣的一本科普书,知识和信息固然重要,但其实是其次的,因为量不大。但以科学、文化与生活的结合来激发读者的兴趣是首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一张普通的日常生活照片展开的一本科普书,读起来很亲切,也很轻松。内容很丰富,历史,文化,科学原理,技术过程,乃至生活花絮。在唠家常中讲科学。好书。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材料科学

                      作为工业设计师读完这本书,最终在结束时看到了作者提到了工业设计和材料的关系,也算是印证我对材料的追求是如此的正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塑对世界的理解

                        少量不同的原子,无数排列组合的方式,构成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甚至生命的底层逻辑,也可能来自不同层级的协作。一本重塑我对世界的理解的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