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强准备,慢投入

    总算是有一本比较靠普的投资 (股票) 方面的书了。这本书由一位具备数据科学专业知识的作者精心编纂,系统性地探讨了投资策略,并提供了诸多既具说服力又便于实践的建议。在此,我将尝试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与大家分享书中的几个核心观点,期望能为各位的投资规划带来有益的指引与启示。首先,作者于书中揭露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诸如 “每天节省一杯咖啡钱,多年后便能累积成百万富翁” 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切实际。特别是对于收入有限的普通家庭而言,单纯依靠节省开支来实现财富积累是极为困难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收入处于后 40% 的家庭,其税后收入往往与必要开支相抵,鲜有结余。更为关键的是,要想积累财富,关键在于提升收入与有效投资。作者建议年轻人应致力于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高的薪资报酬。随后,再利用多样化的投资工具,让资金持续增值,这才是通往财富自由的正途。其次,作者详细阐述了股票作为一种优秀投资方式的理由。他指出,股票市场囊括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购买股票实质上相当于间接持有这些公司的资产。无论是科技、能源、房地产还是其他领域,投资者都能在股市中找到相应的投资标的。而且,股票投资的门槛相对较低,仅需少量资金便可起步。根据持股比例,投资者能够分享公司的利润与成长。例如,若一家公司每股盈利 1 元,而你持有其 100 股股票,那么你将获得 100 元的被动收益。对于初涉股市的投资者而言,选择指数基金是一种明智之举,通过基金托管的方式参与股市,无需亲自挑选个股,便能享受市场整体增长的平均收益。接着,作者提醒投资者需警惕单独购买个股的风险。他通过对比主动型股票基金与市场指数的平均回报率数据,揭示出在 5 年期内,有 75% 的专业基金经理未能战胜市场;而在 10 年期内,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 90% 以上。原因在于,个股选择极具挑战性,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长期保持超越市场的表现。因此,作者建议投资者将用于单独购买个股的资金控制在 5%-10% 左右,而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指数基金中,以有效分散风险。在股市中选股,犹如篮球比赛中的投篮,教练或许能迅速洞察你的优势所在;但自我评估是否擅长选股却极为困难,短期的良好表现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在股市中,无论运气多么好,也难免遭遇挫折。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胜指数的可能性将越来越低。因此,作者建议投资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单独购买个股视为一种兴趣爱好,而不要对其回报率寄予过高期望,更不应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最后,关于投资时机的选择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与人们的直觉相反,采用定期平均成本投资策略的长期收益率实际上要高于仅在市场低点买入的策略。原因在于,错过牛市行情的成本远高于买入点的小幅优化。定期投资能够确保投资者不会错失股市的上涨周期,即使有时买入点稍高,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收益仍然更为可观。作者以 40 年期的比较为例,每月定投 100 美元购买指数基金与每月存 100 美元等待市场低点买入的对比结果显示,前者最终获得的资产规模明显更高。因此,作者强烈建议投资者采取稳健的投资策略,不要过分关注短期的涨跌波动,持续定期购买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持续学习,持续买入,看好中国🇨🇳

      正如劳赫在《你的幸福曲线》中所说:年轻人总是高估自己未来的生活满意度。他们犯了一个巨大的预测错误,就像你住在西雅图,希望每天都有阳光一样……20 多岁的年轻人对其未来生活的满意度平均高估了约 10%。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乐观情绪会消失…… 人们并没有变得抑郁。他们正在变得,嗯,现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枯燥,娓娓道来,虽然有的方法更适合漂亮国,但不可否认有一些观点很吸引人,个人觉得更适合有一定理财基础的人。如果纯小白,理解不到位,很容易走火入魔,很容易被市场上穿着各种外衣的理财机构,偷换概念而被欺骗,这个确实要小心。但不管如何,对于我而言,确实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跟財富自由的書類似 沒太多新觀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尽早买入,慢慢卖出

            很实用的一本书。在金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参与一场没有明确规则的金融游戏。我们无法预知市场的涨跌、利率的波动或人生的变故,但通过建立理性的财务框架,我们能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的方向。以下是 20 条值得深思的财富法则:一、储蓄与投资的动态平衡财富积累始于认清自己的位置:当储蓄潜力大于投资收益时,专注积累本金;当资本规模突破临界点,则转向投资战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储蓄与投资并非对立 —— 每月强制储蓄的每一元钱,都是未来撬动复利杠杆的支点。正如 "两倍消费法则" 揭示的:在享受一杯咖啡时存入等额资金,既能满足当下,又为未来播种。二、收入增长与资产转换 "关注收入而非支出" 的忠告打破传统思维:削减开支存在生理极限,但收入增长永无止境。那些看似微小的副业尝试,可能成长为改变命运的收入管道。更关键的是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创收资产(如指数基金、出租物业)构建 "睡后收入" 系统。记住:持有个股如同抛硬币赌运气,而拥抱市场整体增长才是穿越牛熊的诺亚方舟。三、债务工具与消费纪律债务本身没有善恶,区别在于使用场景。杠杆买房若带来正向现金流就是武器,透支消费满足虚荣则是毒药。面对大额支出时,"现金为王" 的古老智慧依然有效 —— 股市可能带来更高收益,但确定性比可能性更珍贵。当收入增长时,请将加薪的 50% 锁进储蓄账户,这比控制现有消费更能抵御生活方式的通货膨胀。四、长期主义与波动利用市场波动不是风险而是阶梯,1929 年大萧条、2008 年次贷危机都证明:暴跌后的市场往往孕育最大机会。践行 "快买慢卖" 策略,像定期收割庄稼的农夫般持续播种。与其试图预测市场时机,不如相信时间的力量 —— 每月定额投资的纪律性,终将战胜 99% 的择时操作。五、超越金钱的终极财富财务规划的本质是生活设计。退休账户的数字再漂亮,若没有清晰的生活图景也只是空洞符号。在疯狂积累财富的同时,请警惕 "封顶缴纳 401 (k)" 的陷阱:锁住几十年的钱可能错过更重要的生命体验。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余额的竞赛,而是能用金钱换取时间与选择的自由。当夜幕降临时,不妨自问:我们积累财富是为了赢得虚荣的排名游戏,还是为了在清晨拥有说 "不" 的权利?答案或许就藏在第二十章的真谛里:你可以赚更多钱,但永远买不回流逝的时间。这才是金融游戏最深刻的元规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开悟有点晚,但至少在几年前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业绩不能说很突出,但看着逐年向上的曲线,内心是很踏实的。本书说的是美国的小故事,但从我的个人体验来看,同样的法则也适用于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性的“笨人

                当 “财富自由” 成为时代的焦虑代名词  普通人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一条可复制的财富增长路径?这本书的答案看似平淡却震撼:放弃预测,坚持行动。作者尼克・马吉奥利以数据科学家的冷峻视角,撕开了投资市场的迷雾。不同于《金钱心理学》的叙事煽情或《复利人生》的个案渲染,本书以百年市场数据为锚点,揭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 ——“持续买入” 的机械动作,远胜于精心设计的择时策略。它不仅是投资指南,更是一场对人性贪婪与恐惧的理性驯化。  亮点一:储蓄是 “反人性” 的长期博弈书中前八章颠覆了传统理财观:“储蓄不必过多,但需与复利共振”。例如,一个年收入 10 万美元的家庭,若将储蓄率从 10% 提升至 15%,看似仅多存 5%,但 30 年后因复利效应,最终财富差距可达数百万美元。作者更犀利指出,“高储蓄率本质是消费欲望的延迟满足”—— 与其纠结 “拿铁因子”,不如通过自动化储蓄工具(如定期划转至投资账户)将决策外包,避免意志力损耗。  亮点二:投资是 “去主角化” 的系统工程后八章彻底否定了 “选股神话”。通过回溯标普 500 指数百年数据,作者证明:长期持有宽基指数的收益,跑赢 90% 的主动基金经理。例如,2008 年金融危机时,若每月定投 1000 美元至指数基金,至 2025 年收益率达 380%,而试图抄底逃顶者多数亏损。书中更提出 “人力资本优先论”:年轻人应将 80% 的 “投资额度” 用于自我增值(如技能培训),仅 20% 配置金融资产 —— 因为前者能产生持续现金流,而后者依赖时间发酵。  亮点三:反传统是 “概率思维” 的胜利面对 “危机时清仓避险” 的流行建议,作者用 1929 年大萧条数据反驳:若投资者在崩盘后停止买入,需 11 年回本;但坚持每月定投,仅需 4 年扭亏为盈。这种 “逆周期加仓” 的底气,源自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知:“下跌是资产的打折促销,而非末日信号”。书中甚至设计了 “情绪对冲工具”:当市场恐慌指数(VIX)飙升时,自动触发加倍买入指令,将人性弱点转化为策略优势。  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性的 “笨人”  《持续买入》的终极启示,恰如书中的比喻:“投资如同烤披萨 —— 面团膨胀时急于戳破,只会得到干瘪的饼坯;唯有耐心等待热能渗透,才能收获酥脆与柔软并存的完美口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人无需成为经济学家或技术分析专家,只需遵循 “买入 — 持有 — 再平衡” 的简单规则,便能借时间之力穿越周期。这种 “钝感力”,或许才是对抗财富焦虑的最优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對投資方面毫無頭緒,這本書值得你打開一讀。

                  每個人都需要把人力資源轉換成投資資源,因為一輩子的工作很難讓自己過上更好的退休生活。每個人都值得過上令自己更滿意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持续买入

                    2025 年持续买入中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