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敬畏

    好奇如何欣赏书法?翻开了这本书,了解到:1、 书法分法五种字体:小篆,是一种对称之美隶书,汉字笔画横平竖直楷书的字势是斜势,左低右高行书和草书类似,字体有动静之别,相对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偏向于静态,行书趋于动态,更加飘逸甚至飞跃起来。常说的 “龙飞凤舞”“行云流水”,形容行书之美。2、 看整体书法的神:整体状态,有状态饱满的,还是萎靡不振,有气无力!书法的气:是洒脱,飘逸,安静还是急躁的感觉!3、看细节:肉、骨、血笔画肉感的胖、瘦,还是骨感的刚、柔,收、放,以及关于血的流动感!苏东坡,有个说法:“书必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在书中看到了不少有趣的书法作品,改变了对书法老气的刻板印象,同时对好作品心生敬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识是通识,就是

      就是得有对书法的兴趣与敬畏,还要有一定了解与练习后,一看一览就通识,共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新的领域

        打开这本书,就像推开一扇门,走进新的院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法的认识

          书法首先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书写,书法是需要有血有肉有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升华,人常说练字静心,其实是让人走进了书法意境的另一个空间,沉浸其中抒发自己在现实世界遇到的开心、烦恼、悲哀等情绪,这就是练字静心的原因。书法当然也有它的共性法则,不是没有法度的乱写,所以要不断的临帖,说到临帖,我认为是跟古代书法大家的对话,走近他们、学习他们、了解他们,熟悉并掌握他们的技法、章法、结构、个性等方面,也便于我们快速掌握共性和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其实临帖和歌手翻唱经典歌曲一样。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需要每一个爱好者不断去学习精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汉字即没有中国书法。汉字如何起源?有何特点?汉字书写怎么会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第一讲绪论即回答这些问题。在书法的世界里,汉字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呈现形态,它们是书法创作的 “素材库”。五体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五体各有什么美感?这构成了第二讲。汉字的创造,五体的演变,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应用,所以书法作品总不离 “内容”。“书写内容” 都有些什么呢?这便是第三讲的主题。这三讲,是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从第四讲开始,进入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点画、结构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 “三要素”。我们练书法,所说的 “书内功” 的着力点也在这里。在第四、五、六讲中,我用了大量的细节图例,甚至学生的习作,来解析点画、结构、章法的美感、法则、原理及其与审美观念的关系。“看” 书法,中国人还持有一种独特态度,即视书法如生命。从生命的角度看书法,最具代表性者如苏轼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点画、结构与章法因而不只是文字符号层面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生理与精神层面皆具足完备的鲜活生命征象。第七、八两讲意在揭秘书法里的神、气、骨、肉、血。你肯定听说过 “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这背后意味着书法是书写者这个 “人” 的表达。作为 “人的表达”,最直接的一点是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因此,在第九讲里,我们试图解答:情性与书迹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情绪 — 书迹的变化是否能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表达情性,需要手中的笔。越是高明的书法家,笔法越是精湛和独特。笔法几乎是中国书法的 “不传之秘”。笔法的奥秘在哪儿?第十讲 “笔法”,意在梳理笔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笔法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讲,而放到这里才讲?因为在我看来,笔法实在是太精细微妙了,一上来就讲笔法,对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唯有课程过半后再来 “看” 笔法,才能 “看” 出一些门道。因为笔法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书写过后的结果 —— 点画。点画是结果,笔法是过程,它是动态的。一次书写,即是毛笔的笔锋在纸上作各种运动的一个过程。书法的书写,就如一场舞蹈,唐代人甚至以现场 “观看” 张旭、怀素这样的大草书家挥毫为美事。书写过程本身,是心与手并用的活动过程,写到痛快处,更是 “心手双畅”!今天我们喜欢练字,也是由于 “书写过程” 本身的 “魔力”。第十一讲主要就着眼于 “书写过程”。随后的第十二、十三讲,是从实践方面谈谈书法的学习。书法的学习,不外乎 “临帖” 与 “创作”。“临帖” 这一讲,主要是谈临帖的基本原理。临帖是对范本的复制吗?临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临帖与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我心中逐渐明朗了,希望所分享的对想学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有的读者可能还想知道一个具体的范本字帖怎么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 “古代碑帖选临”。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我选了一些范本并拍摄了临帖视频。当然,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我的这些临习,也只是出于我个人对范本的理解,仅供参考。在 “创作” 这一讲,依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到了一个初学书法者可以尝试的创作法,以及渐入佳境后或许可以践行一辈子的创作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极为注重法则和传承的书法艺术怎么去创新呢?答案要从历史中找。一部书法史,既是传承史,也是创新史。历代书家的风格演绎与创新的背后,隐含了一些共通性规律,相信这些规律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