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要有信心
暂且忽略书中可能存在的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之处,它确实揭示了一个核心信息:高层并非不了解我们国家与人民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面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展不均衡且不充分的问题,部分领域虽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仍有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亟待进一步努力。作者在书中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既考虑了内部因素,也审视了外部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应对这些挑战。当然众多解决方案并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其成效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方能显现。这正如农耕一般,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延迟效应。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高层在周全考虑之后所订下的政策,稳步前行,付诸实践。套句坏土豆的台词,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真正引起中国经济学界警惕的是 2013 年前后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按照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议定书》第十五条,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 15 年过渡期结束后,于 2016 年生效。但西方国家不仅质疑这一条款,欧盟甚至提出立法对此要重新审议,致使今日中国虽然是 WTO 的主要成员,但仍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由此,中国经济学界开始担心去全球化邪风会对世界经济造成损害,尤其是在美国提出在亚太地区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将中国排除在外后,这种担心开始加重。但是 “怕什么来什么”,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去全球化由思潮变为建制化的安排,而中国则首当其冲。起初,中美两国之间还只是发生贸易争执,但这种争执很快就演变为贸易战,出现了惩罚性的关税和经济制裁。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美摩擦又蔓延到非经贸领域,特朗普甚至在声誉上污蔑中国,将新冠病毒称为 “中国病毒”,在大加指责的同时,要求中国赔偿道歉。拜登政府上台后,上述态势并未得到缓解,甚至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有变本加厉之势。美国将长期形成的国际规则作为制裁武器,与此同时,开始了以科技脱钩、全球产业链重组以及国际治理准则重塑为核心的 “小院高墙” 构筑,以期减弱对中国经济的系统性依赖,即所谓的去风险进程。这种将所谓的安全凌驾于发展之上的地缘政治经济考虑,正在颠覆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时代主题也开始由 “和平与发展” 转向 “安全与发展”。于是,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价值观开始至上,“同谁做生意比做生意本身更重要”,中美之间的竞争进而上升为世界范围内涉及价值观的战略竞争。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其普适价值观,进而本国利益和全球领导力的 “体系性挑战”。美国还认为中国要么是新的体系性领导者,要么成长为自带体系的大国的催化剂,企图恢复明清时期的 “朝贡体制”。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是 “体系性竞争”,既包括完备的竞争策略 ——“该对抗时对抗,该竞争时竞争,该合作时合作”,又包括培育强劲的竞争力。不同于冷战时期内政服务于外交,也不同于经济全球化时期内政外交相对分离,美国认为应将内政与外交统一起来,形成一切为了使 “美国再次伟大” 的合力。与此同时,美国认为这种战略竞争也应包括建设全球性的竞争体系,使中国承受的战略对抗、竞争合作的压力不只来自美国,更来自国际体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