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林毅夫教授作品,为你解答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展望中国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中国为什么会成为领跑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 一大外汇储备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潜力如何?中国经济的飞速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究竟有哪些积极影响?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林毅夫教授从新结构经济学出发,对脱贫攻坚、医疗改革、绿色经济、双循环战略和共同富裕等经济政策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读懂中国经济,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书中还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分析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并预测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剖析了中国的发展优势,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给出了解决思路。

对于想要知道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想要洞察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魅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值得再三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新挑战与应对
  • 第1章 构建新结构经济学:大道与药方
  • 为什么说新结构经济学是最好的选择
  • 推动经济学理论的自主创新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结构经济学
  • 新结构经济学大道上后来者注意事项
  • 新结构经济学“药方”
  • 第2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两大优势
  •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繁荣之路
  • “中国经济崩溃论”站不住脚
  • 第3章 国内国外“双循环”经济结构
  • 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大于挑战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发展的必然
  • 新发展格局是必然和共赢的战略选择
  • 第4章 创新如何激发社会活力
  • 要释放和保护每个人的创造力
  • 创新的关键理念与举措
  • 打造创新策源地的核心竞争力
  • 中国发展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富矿”
  • 抓住新产业革命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 创新、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
  • 第5章 脱贫攻坚、医疗改革与绿色发展
  • 中国的脱贫经验行得通
  • 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
  •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第6章 大国关系的新动向与地区经济合作
  • 我所认识的斯蒂格利茨与美国真相
  • 疫情及单边主义双压力下,中国经济发展如何破局
  • 应对全球经济下行,中国政府该怎么做
  • 应对中美关系,开放式发展是硬道理
  •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波兰的积极影响
  • 第7章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与发展态势
  • 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实际国情
  • 中国依然具有后发优势
  • 中国经济的挑战、底气与后劲
  • 经济学家当不辜负时代
  • “十四五”迈向高收入国家
  • 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
  • 后记 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老师的书还是必读的

    结合当前问题,讲述双循环怎么构建,中国经济大的结构展望,以及与其他大国关系。特别是有什么特殊的机遇和挑战。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

      林毅夫老师说过,有效市场以有为政府为前提,有为政府以有效市场为依归。新自由主义主张所有国家把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一步到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把休克疗法奉为圭臬。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走了歪路,因为它违反了比较优势,没有遵照自己的禀赋结构去发展产业,去制定政策。反而是那些走渐进双轨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不被西方经济学界看好,但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没有盲目相信市场的力量,而是将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力量有机结合。同时,这些国家兼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能够实现宏观稳定,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也是渐进的。经济学界反对渐进双轨的理由是,保留政府干预会造成很多价格扭曲,导致资源错配和腐败,但实际上实行渐进双轨改革的国家产生上述问题,远远比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发展的健康、茁壮。企业发展需要有为政府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依托,在产业政策上的适当支持。无论是什么经济理论,都要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现代的主流经济学界由于忽视了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产业技术和作为其上层建筑的各种结构的差异,导致按主流经济学来做政策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而且非黑即白的发展思路也是要避免的,市场和计划可以很好结合在一起,只要是改善国计民生的理论就应该采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一定要注重研究自身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比如说企业自生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休克疗法主张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取消政府的补贴以及其他产业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靠市场竞争可以给企业家提供激励、提供机会。但是面对企业家不能独立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问题,就需要靠政府来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事情,需要提供一些补贴或者信贷支持,或是引进人才,或是采取其他产业政策。所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这 “两只手” 一起用。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是要帮助所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共享和繁荣。研究理论不能仅仅是做逻辑游戏,做思维体操,而是要切实帮助我们改造世界,这是经济学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林毅夫老师写的书紧贴现实,并且他新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也帮助国内外很多地区发展繁荣。他的著作值得反复研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经济学

        其实这本书从内容上来看,评分是够不上我心目中四星的标准的。毕竟,《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珠玉在前,这本书 —— 林教授在各种场合的采访或发言,结构上比较松散,阅读体验并不算很好。不过,之所以还要推荐,是因为,在《解读中国经济》和《本体与常无》之外,我又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则是反复出现让我颇受感动。1、关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国内一直在说的三驾马车,进出口赫然在列。所以,说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组数据:2006 年,中国人均 GDP 在 2000 美元左右,GDP 占世界的比重为 5.3%,出口占 GDP 的比重为 35.4%;而到了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10000 美元,GDP 占世界的比重为 16.4%,而出口占 GDP 的比重降至 17.4%。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随着一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国内生产的产品更多用于满足国内需要,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中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所以,有了这个理解,当我们听到国家提出”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就不应该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重点要从国际转向国内,甚至解读为闭关锁国的冲锋号。其实,这个提法更多起到的正本清源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进行的精准概括和总结。2、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其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林教授在 1995 年为《经济研究》创刊 40 周年写的一篇祝贺文章中提出:21 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 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几年前,我还作为投资系研究生在校做着马马虎虎的经济学研究时,在《本体与常无》这本书中读到这个论断时,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那时我就知道自己不会走上经济学学术研究之路,但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如果能看到中国经济学大师辈出,那也是很令人鼓舞的。这个论断的逻辑是什么呢?林老师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其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就是重要现象。从经济学的发展史来看,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时,英国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此后一百多年重要的经济学家,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其他地方的很多。二战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经济中心,经济学研究多以美国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所以,由此可以简单推论,如果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国将在 2030 年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 2050 年,经济规模将至少时美国的 2 倍,中国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所以,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现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倘若能抓住一些大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就有可能成为引领时代思潮的经济学大师。经济学领域如此,那么其他领域呢?我不免开始期待那个即将到来的伟大时代了。3、林教授的谨慎治学与务实做事作风是一脉相承的。林教授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很明确: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和结构演变的决定因素(包括影响劳动生产力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以及影响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结构),并通过这些研究来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叫新结构经济学。他还说,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的基本原理与现代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结构与结构间的关系。直观的印象就是,实事求是、真诚朴素。随着近些年新结构经济学成为显学(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2018 年我也有幸现场聆听来林教授为在中南财大设立研究中心而做的演讲),很多人都开始 “鼓吹” 新结构经济学应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林教授虽然也相信,新结构经济学配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很多理论,比如最优经济结构理论,也应该得诺贝尔奖。但是,在国际学界浸淫多年的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要让新结构经济学获得诺贝尓经济学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一是当前新结构经济学还仅仅只有一个理论框架,还没有总结出一个数学公式,按现有的规矩,恐怕还不足以拿到奖;第二,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是由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大约 1500 名著名经济学家做推荐人,而这其中大约一半人会推荐自己,而被推荐的人相对集中的也只能得到十几二十几个人的推荐。所以,中国必要要先培养出 50 名能够进入国际排名前 1500 名的经济学家,而这并不容易,毕竟,国际顶尖杂志都由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控制。因此,当有人建议林教授成立一个学会,出一本新的杂志,来专门研究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林教授认为,当前的重点还是应该打出去。一方面自己多开研讨会,做找一些有影响力的杂志出专刊,先把观点推广出去;另一方面,还是要努力去建模、做严谨的实证研究,直接瞄准主流的顶级杂志,接受匿名评审的考验。最后,作为专业而且水平极高的经济学家,林教授近些年在公开媒体上经常以鼓吹中国经济的姿态出现,比如提出了诸如中国还有 20 年以 8% 增速发展的潜力等观点,遭到不少内行或外行人的讥笑。但如果去认真拜读一下他的几本书,认真了解一下他的经济学思想,或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做出贻笑大方的廉价评价了。应该说,作为一名曾经也试着做一些经济学研究的学生,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通人,我深深为林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