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16 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商贸最繁盛的、信仰基督教的城邦共和国,对犹太人鄙视、轻蔑,将其视为异教徒。第二,犹太人集中住在一座有围墙的旧城里。Geto 是拉丁文,意思是犹太人聚居区。日落,城门落锁,由基督徒把守。第三,犹太人放贷赚钱,违反城邦的基督教法律。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莎翁用自己的天才手笔,呈现当时基督徒的日常言行与教义之间的巨大差异,来凸显他看到这些信徒的道德问题,至少鲜活展现出基督徒不为人知的多元侧面。2. 莎翁巧用、玩转 “易装” 这一手段,让舞台上由男性饰演的 “女角儿们” 替女性发声,尤其抒发出那些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言说,甚至羞于启口的内心感受和爱意情愫,甚至有对男性(男权)激烈的批评。3. 夏洛克的故事虽发生在威尼斯,但完全不影响莎士比亚借 “威尼斯的犹太人”,影射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的犹太人的命运,及基督徒对犹太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或许,这是《威》剧能成为一部悲情喜剧的原因之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令人心生酸楚的喜剧

        《威尼斯商人》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剧情耳熟能详,不必多言。阅读国外经典的关键点在于选对译者,本书译者傅光明即将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他几乎化身为莎翁研究专家,搜寻大量全球 “莎学” 研究资料,逐一考证作品中的艰涩费解之处,书中加入的大量注释揭示了莎翁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相互关联。他在翻译中注重还原莎翁作品的原汁原味,包括丰富的 “性味” 和粗鄙的插科打诨,以及不雅字句的保留。本书除了对原文的翻译之外,作者还在第二部分对《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原型进行了梳理,剧中故事大多不是原创,而是从前人的诸多作品中博采众长。从这一点来说,莎士比亚对戏剧的创作和乔布斯对 iphone 的发明有得一比。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后世读者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所进行的分析,尤其是介绍了后世的导演和演员常通过舞台处理(如强调夏洛克的孤立、基督徒的傲慢)唤醒观众对宗教歧视的反思。带领大家领略到了莎翁或许想要表达的其他含义。总的来说,《威尼斯商人》是一部令人心生酸楚的喜剧。它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反犹主义的毒瘤,又在夏洛克的独白中埋下了人性共鸣的种子。莎士比亚并未超越时代,但他赋予 "反派" 的复杂性让后世不得不直面剧中的道德困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本的解释权已不在莎翁。基础蓝本能再创作的可能性很强,每个时代的侧重点都有区别,每个人物都可以拎出来当主角,解释空间很大,才称之为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的悲剧

            一提到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即便没读过原著,也看过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这部戏剧作品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基督徒安东尼奥和犹太人夏洛克。他们信仰不同,对金钱的态度也不一样,并且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安东尼奥是典型的 “伟光正” 形象,做起事来活像 “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对待朋友就像春天般温暖,慷慨仗义,心甘情愿为其两肋插刀;但对待犹太人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不是讽刺挖苦,就是断人财路。夏洛克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反派,唯利是图、冷酷无情。他为了报复违约的安东尼奥,非得在法庭上要求从后者的胸部精准无误地割下一磅肉抵债。如果仅从表面看,夏洛克残忍自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死活。幸好 “慈悲为怀” 的法庭没有坚持原则,做出了 “公正” 判决,“好人” 安东尼奥得以保住性命,而 “坏人” 夏洛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如此皆大欢喜的结局,奠定了《威尼斯商人》的喜剧基调。所以夏洛克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个自作自受、自讨苦吃的小人,费尽心机给别人挖了个大坑,自己却一头栽了进去。毕竟在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原著之前,我认识这个犹太人的渠道除了教材中的节选片段,就是某些改编的影视作品 —— 既没有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也没有多元化的认知视角。但自从读了傅光明的译作《威尼斯商人》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对夏洛克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 —— 他不仅有可恨的一面,同时也有可怜、可悲的一面。并且在这部家喻户晓的喜剧作品里,他其实是唯一的悲剧角色,是真正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从创作这部戏剧的历史背景来看,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压迫随处可见。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可没有剧中的夏洛克那么有社会地位,被驱逐、被掠夺、被隔离才是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当时威尼斯城的经济实力并不强,既要利用犹太人创收(犹太人靠放高利贷赚钱),享受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又要控制和压迫犹太人,要求其必须居住在拥挤窄小、卫生条件差、租金比外面贵三倍的隔离区。并且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地位极不平等,隔离区里的犹太人比城邦的基督徒公民社会地位低,处于被羁押和被看管的状态。而犹太人放贷赚钱,又违反了城邦的基督教法律。所以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与以放贷为生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是天然的势不两立。从剧中人物的对白就能看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仇视和敌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积累的宿怨。比如安东尼奥无偿往外借钱,把他们放贷人在威尼斯的利息都给压了下来。又比如安东尼奥在商人聚集最多的交易所,对他大声辱骂,贬低他千辛万苦赚来的利息,骂他是异教徒,是凶残的恶狗,还往他的犹太长袍上吐唾沫,甚至用脚踢他。这个安东尼奥确实不怎么厚道,找夏洛克借钱都不嘴软,说什么今后可能还会这样骂他、吐他、踢他。他竟然当面把话挑明,要是夏洛克愿意借给自己这笔钱,别当成是借给朋友,就当成是借给仇敌,哪怕到时未能如数还清,夏洛克也大可以拉下脸来索要罚金。面对安东尼奥这种自己送上门、认真作死的人,夏洛克要是不给机会都会觉得对不起他。他如此侮辱和挑衅犹太商人,后者一旦有机会抓住其要害,痛下杀手、报仇雪恨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梳理清楚了夏洛克宁愿要其命、不愿要其钱的底层逻辑。正如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夏洛克的评价也是有好有坏,褒贬不一。我在逐字逐句读过原著以后,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夏洛克不仅是《威尼斯商人》中唯一的悲剧角色 —— 被女儿背叛都不说了,还被不公正的法庭夺去了财产和信仰,而且是唯一正常的角色,他只想捍卫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无论思维方式还是行为特征都没有脱离常识和逻辑。就连精明的莎士比亚也没有把夏洛克这个所谓的反面形象一黑到底,给了他充分的话语权和申诉机会,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他的处境,从而拉近了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法庭辩论那场戏,生动直观地展现了经济问题法律解决,法律问题道德(政治)解决的奇葩过程。我在现实生活中就经常遇到这种处理方式。明明某些人在单位上做了损公肥私的事,领导却 “慈悲为怀”,网开一面,不仅以金额小为借口,不追究法律责任,还要求知情人顾全大局,与当事人和谐相处,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并且当事人未来的提拔晋升也没受到任何影响。这也许就是我能理解夏洛克的遭遇,感受到他身上强烈的悲剧色彩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不得不感慨莎士比亚的作品确实牛逼,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就被观众追捧,而且隔了几百年照样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