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的事情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不知道,这本书不在电子书会员内

    达尔文说:“雄性会相互打斗,不知疲倦地在雌性面前展示他们的魅力。除了极少数的情况,雌性通常没有雄性那样急切。她通常等待被追求,她是矜持的。” 受限于所处时代的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雌性是相对被动的,是不具威胁性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自然界中的雌性真的都如此被动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个不同的动物类群中都演化出了 “阿尔法雌性”(处于领导位置的雌性),其中既有温和仁慈的倭黑猩猩,也有残忍的蜜蜂。雌性之间也会像雄性一样残忍地互相竞争。为了争夺最优秀的雄性个体,雌性转角牛羚会利用巨大的角互相打斗;狐獴的雌性首领是地球上最为凶残的哺乳动物,会杀死竞争者的幼崽,并禁止她们繁殖。还有一些 “蛇蝎美人”:一些同类相食的雌性蜘蛛会把爱人当成交配后甚至交配前的甜点。一些 “同性恋” 的雌蜥蜴已经不再需要雄性,可以通过孤雌生殖来实现自我繁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挑战达尔文的大自然

        达尔文的进化论除了自然选择还有性选择,关于后者最为著名的例子大概要数雄孔雀的尾巴。看似无用却长期存在,在他看来这就是雄性为了争夺雌性而演化出来的结果。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她” 的力量》里作者结合大量在自然界中观察的案例为我们进行了一场较为详细的性别科普。提到的研究结果不光让人会对达尔文的理论产生疑问,更会明白性别在大自然里的流动。1. 性之源头习惯于人类视角的我们早已是异性之间的结合为常态,并对男性和女性有了更为刻板的印象。放眼大自然,情况通常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作为人类,我们习惯于男性与女性这种二元的认识,可在其他物种里雄性和雌性远非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我们可以像本书题目一样用他和她加以区分。尽管在事实上性别的区分和认识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界限清晰,可为了更好的科普,作者也需要用较为简单的语言让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读者了解到其中的精髓。其实类似的疑问并不只有作者一人发出,在科学界不算众人的共识,也可以说拥有不少的支持者。在科普方面,也不乏一些精彩佳作。比如《女性之书》就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告诉我们女性并非是第二性,更可以被视为第一性。看完本书更为详细的讲述之后,想必读者对此会更为认可。与大自然演化的结果相比,人类的刻意区分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甚至让人觉得带有几分可笑。2. 性之演化《物种起源》的次年,也就是 1860 年,达尔文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及 “每次看到孔雀尾巴上的羽毛,都会让我觉得恶心!” 过于浮夸的尾巴,不仅没有给雄性带来生存优势,反倒成为一个不小的累赘。面对着即便承受巨大压力也要存在的孔雀尾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难以解释的鸿沟。为了填补理论的空白,达尔文的性选择随之诞生。这种被视为第二性征的存在可以视为是雄性为了争夺雌性演化出来的结果。只不过有的变成了象鼻虫特大号的角那样的打斗武器,有些像孔雀尾巴一样成为了奢侈的装饰品。雄性为了争夺雌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说视死如归。对于自身性命的毫不顾忌,可能是在繁殖的自然冲动长期演化出来的。与之相比,雄蜘蛛为了繁殖后代而甘愿被雌性蜘蛛吃掉,可以说是一场共谋。他不仅提供了遗传信息,更为后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哪怕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切换到人类的视角,我们可能为之动容,可在大自然看来这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3. 性之流动雄性争夺雌性的叙事早已耳熟能详,大多数读者或许没有接触过其他的相关理论。雌性对于雄性的争夺,让人一方面感到陌生,另一方面也觉得匪夷所思。然而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大自然界时常发声,除了像蜜蜂这种有蜂后掌控的存在之外,还有的比想象中更为惨烈。卡拉哈里沙漠里的雌性狐獴站在领导的高位,不允许其他雌性和雄性勾勾搭搭。哪怕这个雌性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赶尽杀绝也是在所不惜。实际上类似的场面经常上演,成年的雌性往往会被尽早驱逐出熟悉的群体。而独立游荡在沙漠的结果大概率就是沦为天敌口中的食物。与之而来,更为颠覆的是人们对于性别的认识。有的物种雌雄很容易分辨,有些则真假难辨,更有甚者是随时可变的。这就让相应的叙事变得极为棘手,或者可以说非常尴尬。人们通常认知里雌雄相伴的忠贞对象也时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黑背信天翁夫妇的终生承诺也挡不住其中为数多大三分之一的是同性恋。或许对于人类来说是颠覆认知,可对其而言不过是寻常之事。4. 性之偏见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不过更为有趣的是科学家不光是有国界,更是自带偏见的。我们以为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摆事实讲道理是常态,可更为常见的是人们秉持着自身的偏见而口诛笔伐。对于性别的研究越深入,人们的观念就像达尔文的理论一样一次一次被挑战。面对挑战,有些人选择实事求是。可对于那些不接受的人来说,这些现象简直就是荒谬的。习惯于人类男权叙事的自然科学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是生怕自然界的发现动摇了其在人类社会的特权地位,或许是挑战了其固有的认知,亦或者是更为复杂的原因。与此同时,某些群体也会对理论加以运用。按照本书作者的意思来说,一些女性主义者的理论和解释在自然界面前变得过于小儿科,甚至是柔弱无力的。自然科学的发现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国外有些激进的女性主义就像书中的动物一样认为真正的和谐源自于同性恋。在书中的案例,确实雌性之间的相伴不光关系和谐,也少掉了许多的冲突,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少启发。5. 性之反思对于本书的阅读,你可能不需要具备太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但却需要一个极为开放的心态。你是选择像某些达尔文理论的顽固拥护者继续无视事实还是愿意像本书作者一样接受现实情况的复杂多样?坦白来说,我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往往是为了关心自身的命运。对于性别的亦是如此。书中的理论和现象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却也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反思。对我而言,在此次阅读过程中不免对大脑中残存的男权意识进行了新一轮的审视。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奉为真理的恐怕只是某些群体的偏见,亦或者是人类自身的傲慢。人类固然是高级动物,可还是动物。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和书中提到动物并未二致,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或许我们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物种,可冷静思考之后就会觉得有些蜜汁自信。面对持续变化的大自然,在当下,我们或许暂时占据了优势地位,可未来呢?就本书描述的情况而言,我不敢说预言了人类要面临的悲剧,也至少是为我们的傲慢和无知再次敲响了警钟。6. 写在最后依据客观事实出发还是遵循主观意识,在很多时候变成了难以重合的,甚至是不得不做出的重大抉择。有些人或许还可以在模棱两可之间进行各种粉饰,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幻象长存。对于自然科学不太感兴趣的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迟迟不会打开本书,可一旦打开之后就会它自身所带有的魔力。调动了你的好奇心,手不释卷,看完之后欲罢不能。在女性主义逐渐成为风尚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自然科学。就像本书一样,它为我们在现实中的斗争提供了更为详细可靠的力量源泉。他还是她,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泾渭分明,也没有曾经以为的那么重要。这并非是对客观事实的不顾,而是认清现实的一种包容。性别在流动,自然界里是常态,人类世界也有不少实例。一旦我们学会了脱离固有的人类视角,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有些我们曾经坚持的理论也会变得滑稽可笑。是固步自封还是打破枷锁,取决于每一位做出的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名里的 “她”,是女字旁的 “她”,可见,这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书。不过,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讲的是自然科学界的女性主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动物世界科普,以及对动物的性别分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为生物学知识书籍,不需要添加意识形态说教。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