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影子
《恼人的爱》,其实很不喜欢这个书名,因为看不到爱,只看到折磨,只看到男人强烈的占有欲。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将其拍成电影《肮脏的爱》,觉得这个译名更合适,电影很忠实于原著。在被男人凝视的世界里,女儿也会帮着爸爸欺负妈妈。事实是什么?真相是什么?一切都是故事,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故事。女儿通过探寻母亲死亡的原因,重新回到了 3 年都没回去过的那不勒斯。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有女儿在探寻中找回了她自己,她嚎啕大哭。这本书的写法很受启发。女儿与母亲的交叠,用时间与空间的错乱性表达人一生对于原生环境的不可抽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烦人”的背后是牵绊小说运用 “回忆体” 和 “现实描述” 相交错、夹叙夹议地描述了女主与母亲之间既不亲密也不过份疏远的一种 “保持距离” 的关系。母亲的死,对女主来说,仿佛是一件 "如释重负" 的事情。"我知道,我正永远失去母亲,而这正是我想要的。" 她说。直到她注意到母亲留下的行李箱中放着不符合母亲年龄和体型的奇怪的衣服,才渐渐发现,那是母亲准备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小说在女主混乱的回忆中向前曲折推进,因为回忆本就是碎片的、不连贯的、容易被打断也容易被唤醒的。女主在猜测和记忆中描绘出母亲的样子和个性。虽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转变在我读来并不是非常容易接受,但是大概可以理解,女主成年之后再次回忆母亲年轻时候的一举一动,渐渐体会到了很多当年幼小的她无法理解的作为女人的情感。女主的心路历程的转变,在我读来还是略感生硬,不过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她的母亲从 "控制狂"+"疑心病" 的丈夫身边逃离,仿佛做出了那个年代很多女性想要做、却最终没有做出的事情(小说诞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中,作者费兰特在一定程度上用这本书回应了当时这一思潮下的交锋和争论)。整部小说的语言混乱并掺杂着现实与回忆双镜头的不断切换,非常好的一点是,每一次切换都不会令读者困惑,在描绘现实与回忆两种状态的不停转换中,女主 "尽量迈着成年人的步伐" 一边 "不紧不慢" 地向前走、一边穿越 "时光之门",乘上火车,来到了母亲离世的海滩。"我重新回到了四十年前的‘殖民地’店铺,我小心翼翼,避免撞到画有棕榈树和骆驼的柜台。我踩上木头台阶,穿过糕点店,熟练地躲过烤箱、机器、架子、托盘,我从通往院子的门出去。一出门,我尽量迈着成年人的步伐,不紧不慢地向前走。"" 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决定死在那个地方,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我是故事的唯一见证者、讲述者,我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之外寻找事情的真相。"故事的结局,作者并不介意、也无法揭示出母亲离世的真相。女主通过成年后的逃离家庭、父母和家乡,通过回忆母亲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到最终逃离父亲独自生活,在母女两代人不同缘由的" 逃离 " 中,重叠出了母女两代人相似的追求与渴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小说浅谈母女关系这本小说看得我非常痛苦,因为费兰特她的叙述有些混乱,让我摸不着头脑,而且她书写的那种混乱的关系让我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女主人公在探索母亲死因的过程中剖析母女关系的部分让我着迷。女性作家不应该只是像男性作家一样写宏大的历史题材小说,表现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女性作家应该有自己的书写母题,那便可以是母女关系。通过读她的小说,我看见了我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我父亲在年轻时也是一个脾气暴躁难以控制情绪的人,我母亲在暴虐的环境和高压力的生活中,也从一个水灵灵的女孩变成一个锱铢必较的妇人。作为他们的孩子,看见他们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心里既对母亲产生了怜悯之心,又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长大绝不要成为她这样的人,受这样的委屈。如今自己在婚姻之中,体会到生活的一地鸡毛和不容易。再反观上一代女性的处境,甚至上上一代女性的生活,发现女性越来越独立自主,也越来越累,家庭的经济重任、孩子的养育、自身价值的实现三座大山压的 “我” 几乎窒息,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也越来越理解母亲。那个我曾经想要拒绝成为的人,渐渐与我自己融为一体。我也有了她曾经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勤勉和奉献精神,我也开始思考假如离婚了,自己和孩子怎么办的问题,我也会在孩子不符合期望的时候崩溃地大发雷霆…… 女性作家应该越来越多,女性的声音应该越来越响亮。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成为繁衍的工具或是其他任何具有物的属性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为作者的长篇处女作,描述了一段充满痛楚和阴影的母女关系。在黛莉亚四十五岁生日当天,本应该坐上火车来罗马给女儿庆祝生日的母亲阿玛利娅被人发现溺亡,身上只穿着一件精致的内衣。黛莉亚回到故乡那不勒斯,试图查清母亲的死因。身为裁缝的母亲一辈子都被迫掩盖自己的魅力,以此逃避好妒的画家丈夫的体罚,却在死前留下了一箱来历不明的高档衣物。黛莉亚对母亲的挖掘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碎的记忆的救赎。她越接近母亲晚年的秘密,关于阿玛利娅的真实就如同尖锐的碎片,将黛莉亚多年来精心构建的谎言切底击溃。她在迷乱中意识到,阿玛利娅承受的暴力,不止来自专制残忍的丈夫和兄长,抑或是在她身边徘徊多年的商人卡塞尔塔,更来自童年的自己、来自自己对母亲无法平息的占有欲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烦人的爱,可怕的爱——埃莱娜·费兰特《烦人的爱》每个小孩都会有自己的世界,臆想的世界。—— 埃莱娜・费兰特《烦人的爱》(一)看书名的时候,没有 get 这是要写什么。读完了书之后,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合适的名字。爱是什么?中国人传统的爱大概最典型是古诗词中的爱。“两情若得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记得小苹初见,心字罗衣”“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或许有一些在当时并不能称为爱或爱情,却到底总是让人感受到美好。当然爱也有扭曲的爱,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就是张爱玲的《金锁记》,曹七巧的爱,窒息了儿子和女儿,让一个家就恍如一个坟墓残喘。埃莱娜・费兰特的《烦人的爱》呢,这里的爱要如何言说?(二)阿马利娅,一个已然死去的母亲,一个再无法言说自己的女人。在她死去之前,她又何尝有言说自己的机会?她的丈夫爱她吗?她的丈夫画的裸体吉卜赛女人,是以她为模特吗?她的丈夫所愤怒的她的轻浮放荡,是真的吗?还是只是他自卑的迁怒?因为妻子的美丽与无辜,所以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留不住这个女人,于是,抢着给这个女人贴上放荡的标签?怀疑一个男人在公共汽车上碰了自己的妻子一下,他不是去揍那个碰了妻子一下的男人,而是狠狠地揍自己的妻子。是不是其实他心里也清楚,所谓轻浮放荡,其实就是自己的臆想?她的丈夫总是说搞不懂她,不知道她怎么回事儿。可是,又有哪一次,他曾经听过她的解释呢?(三)阿马利娅和她的丈夫的关系,并不是全书的焦点。他们之间一直横亘着一个卡塞尔塔。一个据说一直匿名送礼物给阿马利娅的男人,而阿马丽娅暧昧地从不拒绝。我一直在想,这个卡塞尔塔,是不是就是一个代称。既代表着阿马利娅的万人迷的特质,也代表着阿马利娅所谓的轻浮放荡其实都是一种臆想?毕竟书中的菲利波舅舅也说,那不是那个男人的本名,有太多的卡塞尔塔。卡塞尔塔爱着阿马利娅吗?送礼物,陪伴,看似是爱的。可是卡塞尔塔也会私下里告诉阿马利娅的丈夫:阿马利娅和自己在一起,阿马利娅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黛莉亚认为,卡塞尔塔是在报复阿马利娅。是吗?(四)全书的核心是黛莉亚对母亲阿马利娅的痕迹的追寻,过往的追寻,也是对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的追寻。埃莱娜・费兰特的书基本没有大开大合,但是在女人与女人的关系上,非常细腻。具体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一种精微的感受与情感可能让很多人共鸣。5 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还什么都不懂的孩子。5 岁的孩子可以臆想出一个世界,当成真实的。于是形成伤害,还是漫不经心的伤害,自己意识不到的伤害。5 岁的孩子可能已经能够敏锐地感知大人的想法,于是无意地要讨大人的欢心,却全然不知到自己的举动带来的后果。5 岁的孩子可能因为周围的氛围,而无意识地把母亲放在放荡的耻辱柱上,甚至加上一把火,让怀疑变成 “事实”。5 岁的孩子可能因为怕被遗弃而做出莫名所以的行为,从此遗忘,让自己再不记起。这就是黛莉亚。怀着对母亲的深深的爱,于是在母亲身上加上枷锁!那个溺水死去的人,那个从来没有被理解和信任的人,是阿马利娅,那也是黛莉亚。那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