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与伦理

    关于生育的争议和思考从未止歇过,2022 年的人口数据统计显示中国 61 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只是为关于生育的私人化讨论增添了一把干柴,也许有心人能统计春晚等主流节目关于生子的出现频次,至少直接观感是持续上升而今年尤甚。有赖于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和个人意识增强,年轻人、尤其是未婚育龄女性涉及生育话题时,从过去来自于认知有限的避而不谈,开始转变到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审视和批判,但这种态度往往并非纯粹的理性分析,相反,多是带有回避、指斥和厌恶意味的 —— 拿什么生?生了由谁养?仿佛先决问题不解决,讨论生育便毫无意义。诚然,生育并非只涉及私人的文明生活,它还带有强烈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不仅依附于个人和家庭的资源,更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传承的文化中往往恐惧无后的主张,主流价值观将人丁兴旺、人口繁盛作为推崇与需求,历史上诸多文明的少子化往往成为由盛转衰的先兆。然而生育岂止是 “生” 与 “不生” 的问题。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今日的生育与往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持续数千年的文化观念对冲仿佛已经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殖技术,一场关于生育的讨论势必无可逃避。《生育的选择:生育的自由与边界》就是这样一部讨论生命伦理与生殖技术的前沿著作。作者小林亚津子是哲学专业出身,因而这本书探讨的重点并未放在技术的科普,而是一种思考与启发。比如冻卵技术是否是女性从年龄限制中解放、得以自由规划人生的有效方式?体外受精、借用卵子、异源受精、代孕产子是违背自然规律,还是给人类更多选择和机会?在以上这些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对受精卵的健康程度、性别加以挑选、淘汰甚至改变,是否丧失了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究竟哪些人有生育的权利,不孕不育的夫妇、性少数群体、选择性单身女性能够通过生殖技术拥有自己的后代吗?就算以上关于生育条件的问题都拥有了回答,那么受益于这些技术而诞生的孩子们,该如何实现打破常规和传统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的身世,我们的社会系统是否已经准备好接纳这由技术分娩出生的新一代?作者并未明确她的态度和观点,关于生殖技术话题的讨论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持续的、艰难的、甚至带有剧痛的思想革新。但唯一可知的是,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并没有 “好技术” 与 “恶技术” 之分,一切仅取决于如何使用它。与其选择阵营和对抗,不如正视生育本身。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既深邃又有趣的书,拿起来就不忍放下,总想一口气读完。作者从哲学及生命伦理的角度,指出生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生殖自由、给不孕不育者带来 “福音” 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比起冷冻卵子、精子库与选择性单身母亲、死后生殖、基因分析技术、体外受精和代孕生产、面向女同性恋者的精子库等生殖技术的发展,法律、社会伦理不仅没有及时跟上,甚至还远远滞后。本书作者以女性学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和冷静分析,促使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思考医疗技术、操纵生命与传统的人类观、价值观之间的各种难题,并从中找到判断和解决这些难题的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是学哲学的,提出的这些伦理难题和看法都值得大家思考,唯一遗憾是大部份举例是影视剧。影视剧是在悬置道德的情况下,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现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真正需要面对的困境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让很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得到了孩子,也带来了很多伦理问题。列如捐精者和出生孩子的关系,代孕者和孩子的关系。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会把人类伦理撕碎。很多国家都承认同性恋的合法化,辅助生殖技术也会发展,伦理问题也会不断讨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讨论的主题十分难得,而且作者从技术的实现可能性、作为社会的人对生育需求的变化到社会道德伦理的不匹配性,会造成如今我们社会对生育技能的谨慎和担心,但是如今生育率的低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大量想生但不能生的人,他们求助于辅助生殖技术,希望能满足自身生儿育女的愿望。社会整体的需求是希望高质量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普通人群又因为所处的环境呈现不同类型的生儿育女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契合才是我们社会解决生育的唯一方向。但是,对于生殖技术的是非功过,可谓众说纷纭;它们带来的伦理问题,更是让大众困惑不已 —— 主要集中在:我们该如何把握技术生育的尺度(即如何把握好技术生育的自由与边界)?说到这里我其实想说一下生育的初衷,抛开基因层面带给我们的影响,仅仅从生育之后给个人带来的影响说一下原因:1、从孩子身上,可以说最容易能感受到无间距交流,也就是心贴心的感觉,因为他们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你放下心防对待他们,他们也会没有心机对待你,这种无防备信任的感觉很好;2、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可以让你能真正看到自我的反射,因为孩子的模仿,我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去通过学习、锻炼和坚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因为孩子,我戒烟、戒酒、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外语学习一小时、每天健身 2 小时,这些都做成功了,这让自我的感觉很好;3、通过每天的陪伴,看着孩子十几年的成长,这是一种静待花开的美好感觉,对心灵有一种强大的磨练作用,不再焦急、不再只求结果、不再现实,最终会学会,仔细体味这种陪伴的滋味,体味这一起成长的微妙;这是从自我角度考虑的生育真正能带来给个人的东西,然后作者给了这么多技术和伦理层面生育的手段,那么,明白生育的价值从而正确面对生育和养育这件事,是每位成年人都要考虑的事,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还是不生?谁生?怎么生?They’re problems.

              📖书名:《生育的选择:生育的自由与边界》👩🏻💻作者信息:【日】小林亚津子🕰字数和阅读时长:7.2 万字,2.5 小时️主要内容:对于无论已婚的或者未婚的,又或者是无法公开伴侣情况的男女来说,繁衍健康后代的愿望,始终是一种天性使然、基因本能。然而,受自然的、社会的、个体的多重因素影响,现代人(尤其女性)面临着生育困境。于是,生殖技术成了生育受挫人群最后的机会。但是,越来越成熟多样化的生殖技术是否真的给他们带去了幸福?甚至,如果考虑 “被选择出生” 的下一代来说,他们的福祉利益又被如何考量?书里提出了很多现实的、严峻的问题,我们迄今没有正确答案,但我们终有一日要做出回答!📶阅读难度:3(设定 1 最易懂、5 最艰涩)👭适合人群:渴望孕育下一代的人💝推荐理由:美国旧金山的一对夫妻 J R 打算生子,但是二人均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们从提供者那里获得了精子和卵子,将结合后的受精卵成功送入代孕母亲 M 的子宫中,让 M 生下他们的 “孩子”。然而,在生产的一个月前,J R 离婚了,他们谁也不想领走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 “孩子”。身为孕育母亲的 M 决定将 “孩子” 收养并抚养长大。但 M 的诉求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那么,孩子法律上的 “父母” 究竟是谁?答案是没有。孩子虽然拥有 5 个 “父母”,却没有任何 “法律上的父母”。也就是说,Ta 是作为没有 “父母” 的孩子出生的。这是一个极端特殊、但真实的案例。这其中经历了不孕不育、异源人工受精、代孕生产等多个有关生殖医学领域的过程。但这还没算上卵子 / 精子老化、供精者隐私、着床前诊断、基因筛选、LBGT 群体生子意愿、医学伦理、法律上的父母认定、遗产继承资格等形形色色、但确实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能接受自然界对各种生物都会有的、一定比例的不孕不育这件事呢?这是当事人和非当事人存在的 “温度差”,非当事人无权过度责问,甚至讥讽为 “滥用科学”—— 因为事关生命的道德困境是多种多样的。年轻的女性了解这些,有助于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早、更理性地计划,毕竟 “每天大量产生的精子和不断减少的卵子” 似乎在根本上决定了男女不平等。存在生育障碍的家庭(或个人)了解这些,对于下一部的抉择可能会有更加全面的考量:且不管法律法规和财富背景,伴侣双方乃至未来孩子的幸福才是做出决定的初衷。如果不能满足或者无力保证这一初衷,那么没有开始反而是最优的选择。当然还有更多更多已经实现了繁衍生息梦想的家庭和个人,请感恩选择了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对比就不反衬幸福。自然既然给予了我们这份幸运,给了我们健康的、亲生的子女,我们就有责任保护他们、教导他们,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PS:书里提到了多部和生育技术相关的电影,也都是极其不错的参考,有的严肃、有的幽默,但无疑都发人深思!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