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看

    我基本上都是听书,这本听了一半才发现是用两个人称互换写的,于是又听了一遍… 果然还不是特别懂… 一个看不见,一个说不出,被生活慢慢挤压,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可能连自己也没发现,但我们都需要在生活的挤压中,努力💪('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混乱,只言片语,不同的故事主线相互穿插。非常隐晦,种种的无法宣之于口的苦涩,读起来非常吃力,读到最后似乎都没有真切的认识主人公的他和她。全文压抑的让我也感觉失语了一样,那种发自内心的荒芜和内敛到了好像随时会爆发的境地。    但生活中就是这样,我们很难一览无余的了解一个人,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从一件件小事中认识一些人的碎片,拼凑出一个连侧面都算不上的 “人”。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又像一个心理疗愈师,听着患者回顾着经历,努力想从过去的碎片中,拼凑现在的他。那种朦胧但又强烈的感觉很打动人。    在读的过程中,作者有太多堪称精彩的对于内心挣扎的描述,一次次击中我、一次次穿透我,本以为最近状态不佳的我无法承受,但却莫名得到了疗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碎片化的语言垄成精密的无言史诗她用多个声部造出身体悲伤的融成一个一个语言的废墟纵使和世界之间没有横亘着刀张开干裂的嘴唇呼出的也不是声音眼帘落下黑暗聚集在同一个梦里像爆炸后落下的碎纸屑静静堆积身体是最后的阵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的选择也不止一种。韩江描述了一种可能,只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就如我在素食者的评论里说的,对于韩国女性的困境,作为中国人很可能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等等行为逻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能是年纪的缘故吧,越来越敬而远之这些疏离状态的感觉,错落得让人感觉到天空始终是灰色的基调,就好像忧伤是种特权,又或许,这也是每个人始终无法共情的原因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云里雾里

              一下子第三人称一下子第一人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很美,可是没有很明白,失语的背景或者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拥有语言天赋的人,只对陌生的,原始的语音有感觉?还是现代社会的家庭环境婚姻状态压抑刺激了她的语言功能,…… 不得而知,也许某天某年会有所体会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没有语言的表达或者顺要表达的无法表达文字是一种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痛苦似乎变得可以触碰

                    韩江非常善于描述痛苦,寒冷,炎热,头痛,创伤和抑郁在她的笔下都变得具体。她总是善于捕捉周遭环境的细微之处,这是只有爱这个世界的人才能拥有的敏感。她曾是现在开始想要书写爱,大概是前半生写了太多痛苦,连读者读起来也耗费精神。一个看不清楚的人和一个失去语言能力的人怎么交流呢。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逻辑被韩江描写的合理又美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