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21世纪的亚洲崛起
在 1967 年东盟成立时,中国和苏联都发表了谴责的声明,因为东盟是亲美反共的区域性组织。中国是世界上研究苏联解体最认真深入的国家,结论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精英的不自信(失去信仰)和周边国家的遏制状态,因此中国首先在 2001 年就倡导提出东盟自由贸易区 RCEP,中国对东盟贸易额从 400 亿美元到现在的接近万亿美元。10 年前提出的 “一带一路” 有效的打破了对中国的遏制。未来 10 年内东盟 10 国 + 中日韩 + 印度的 GDP 会超过北美贸易区 + 欧盟,世界的重心转向亚洲势不可挡。就是中东地区和中国贸易从 15 年前的 150 亿增长到现在的 5K 亿美元。在 1820 年之前,中国和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那么 2050 年前这两个经济体重返世界前三是大概率事件。亚洲最大的危机是内部的平衡,和平稳定是关键,亚洲不会出现排除外部世界的亚盟,而亚洲没有国家愿意充当战争的代理人。印日澳和中国的竞争主要是经济上的博弈而不是军事上的,本书完成于 3 年前,这两年的国际形势更预示未来世界的经济重心会转移到亚洲。 只要看东盟的领袖会议能集中中美俄全世界主要大国进行多边商谈,而 10 年前不屑参加的欧盟已经开始被冷落,大国间搁置争议,开展经贸,多方平衡外交谈判,作者身为新加坡人当然希望亚洲不会被单一大国统治,作者在 B 站有不少视频可看。作者在最近的访谈中总结说:「The US-China contest will accelerate,and get ready you'll watch the greatest show in human history.」美中竞争将加速,准备好吧,你将目睹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亚洲的二十一世纪》:重构全球秩序中的东方智慧与挑战新加坡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的著作《亚洲的二十一世纪》(*The Asian 21st Century*)自 2022 年英文版问世以来,迅速引发国际学界关注,其中文版于 2023 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后,进一步成为理解亚洲崛起与全球格局变迁的重要读本。作为一位兼具外交实践与学术视野的印度裔新加坡学者,马凯硕以 “第三方视角” 剖析东西方权力转移的深层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亚洲复兴与全球秩序重构的宏大图景。一、核心论点:从 “西方霸权终结” 到 “亚洲复兴” 马凯硕的核心论断直指历史趋势的必然性:21 世纪将是亚洲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他通过四部分框架展开论述:1. 西方主导时代的终结:西方在过去 200 年的全球主导地位被马凯硕称为 “历史的反常现象”。他指出,西方当前最大的战略错误是拒绝正视多极化现实,仍以 19 世纪的地缘政治思维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例如在中美竞争中固守零和博弈逻辑。2. 亚洲复兴的历史回归:亚洲曾长期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主要份额,直至工业革命后西方短暂超越。马凯硕强调,亚洲的复兴并非 “崛起”,而是 “回归” 历史常态。这一过程中,东盟的韧性、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以及中国 “和平崛起” 模式成为关键驱动力。3. 中国角色的辩证分析:书中高度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其通过经济融合而非军事扩张实现影响力扩展,但同时也警示西方对 “中国威胁论” 的过度渲染可能加剧冲突。马凯硕预测,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终将失败,因为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4. 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未来:面对气候变化、疫情等全球性问题,马凯硕呼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推动以亚洲为枢纽的新型合作机制,例如通过亚洲国家主导的多边平台弥补西方治理体系的失灵。二、独特价值:超越东西方对立的 “第三方叙事” 作为新加坡前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的 “非中美立场” 赋予本书独特的客观性。他既批判西方固守霸权的虚伪性(如关塔纳摩监狱事件暴露的人权双重标准),也提醒亚洲国家警惕民族主义陷阱,倡导 “温和外交” 与区域协调。这种平衡视角使其区别于西方中心主义或东方主义的传统叙事,为读者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三、现实意义: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映射与启示本书的预见性在近年国际变局中屡被验证。例如:- RCEP 与亚洲经济一体化:2024 年智利申请加入 RCEP,印证了马凯硕关于 “亚洲世纪” 吸引拉美等域外国家参与的观点。- 中美博弈的复杂性: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与 “脱钩” 政策并未阻断中国创新步伐,反而加速了亚洲供应链重组,与书中 “经济融合胜于对抗” 的论断形成呼应。- 全球治理困境: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双重标准,凸显了马凯硕对 “过时地缘政治思维” 的批评,而亚洲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的协调角色则展现了多边合作的可能。四、争议与反思:未竟的挑战尽管本书广受赞誉,仍有几点值得商榷:1. 亚洲内部的差异性:马凯硕倾向于将 “亚洲” 视为整体,但区域内国家在制度、文化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可能削弱协同效应。例如,印度对 “亚洲领导者” 身份的诉求与中国角色如何协调,书中未充分展开。2. 技术革命的变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可能重塑全球权力结构,但本书对科技如何影响亚洲竞争优势的讨论较为有限。3. 非传统安全议题:尽管强调多边合作,但对水资源争端、数字主权等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应对策略仍需深化。五、结语:一部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南《亚洲的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一部地缘政治分析著作,更是一份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哲学思考。马凯硕提醒我们:历史从未终结,而是以螺旋式上升回归本质。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的价值在于跳出 “崛起叙事” 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 亚洲的复兴绝非简单的权力更替,而是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包容迈进的契机。正如马凯硕所言:“21 世纪的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驾驭复杂性而非制造对抗的国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政治经济学平淡的一些说法,有些东西还是作者主观的看法。本书旨在探讨亚洲在 21 世纪的发展和影响力的议题。亚洲的崛起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并将对 21 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将探讨亚洲崛起的原因、影响和未来趋势,并对比亚洲崛起和欧洲崛起的异同。亚洲的崛起:亚洲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亚洲崛起的主要原因。亚洲崛起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结构、增加亚洲在全球政治和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等。亚洲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稳定等。亚洲和欧洲的对比:亚洲和欧洲在历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曾经经历过殖民主义和战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如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差距比欧洲更大。亚洲和欧洲在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策。亚洲的领导力:亚洲国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领导模式,以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新的领导模式需要更加注重民主、透明和公正,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亚洲国家需要在教育、科技和创新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亚洲和全球治理:亚洲国家需要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改革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以更好地反映世界格局的变化。亚洲国家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应对全球治理中的挑战和问题。全球治理需要更加注重民主、透明和公正,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本书探讨了亚洲在 21 世纪的发展和影响力的议题,强调了亚洲国家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策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通过对比亚洲和欧洲的异同,以及探讨亚洲在领导力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本书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亚洲在 21 世纪的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本书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国际移民和难民保护制度、改革全球税收和贸易政策以及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些政策建议对于应对亚洲崛起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一,保持虚心和开放,不管是在贸易,还是文化方面。在科技竞争的过程中,自主创新很重要,但需要明确对自主创新的理解: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全球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同时尊重创新的规律,创新永远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巨人的肩膀是全体人类的集体智慧。第二,中国需要为在全球许多领域成为引领者做好准备,这需要中国进一步拥抱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先锋。第三,面对扑面而来的大国竞争,必须知己知彼。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美国的强大是有诸多原因的,不能低估美国的巨大实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老马的书,必须支持近年来,西方逐渐衰落、亚洲迅速崛起,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着权力的大转移,东升西降成为大势所趋。作者指出,当前,西方所犯下的主要战略错误是拒绝正视和接受这一现实,由此引发出问题:西方如何学会在一个不再由自己主宰的世界里采取正确的战略行动?现在正是需要全球合作的时候,然而,西方仍然用过时的 19 世纪地缘政治思维来看待 21 世纪的地缘政治局势,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权力,并将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视为威胁,蓄意挑起大国竞争。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更将西方的虚伪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加剧了国际社会未来的不确定性。理论上,西方经常大言不惭地谴责虚伪,然而,落实到行动,西方却常常沉迷于虚伪。比如,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指示美国国务院发布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的年度人权报告,然后煞费苦心地记录发生在别国的酷刑案例。按照道理逻辑,美国这么做的动机是宣称本国没有酷刑,并对此深恶痛绝。可是,2001 年发生 “9-11” 事件后,美国发起打击全球反恐行动。美国在抓捕了一些恐怖分子和嫌疑人之后,将他们带到关塔纳摩并实施酷刑。这种做法明显和美国自身标榜的反对酷刑相矛盾。尽管美国从来没有在口头上说过,但从道德推理的逻辑出发,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其道德立场从 “禁止使用酷刑” 转变成了 “可以使用酷刑”。西方的另一个问题是金钱政治。书中犀利地指出,美国社会已成为一个金钱政治的国家,不再为富人和穷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今天,美国的工人阶级乃至中产阶级都无法享有和富裕的精英阶层一样的公平竞争环境,因为环境对后者更为有利。作者进一步指出,要想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就必须变革社会体制。但社会体制是不会改变的。在美国,一个可悲的现实是,从实际运作上来看,美国无疑已从民主政治转变为金钱政治,也就是由极少数人拥有,被极少数人统治,为极少数人服务的政府。然而,这一政治尽管是无法否认的,但也是不能被捅破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新加坡外交官眼里的中国换个视角更好地看清中国、读懂中国、爱上中国,可以读读马凯硕的书。站在当下,回望 2001 年,那一年发生的、长期影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不是 911,而是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 WTO。书里有答案。关注世界的发展,不只要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欧美发展,还要关注亚洲、印度、关注东盟。特别是印度和东盟的发展,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下一步准备读马凯硕先生的《中国的选择》,他会在书里说些什么呢?有人说他是中国吹,我倒是不反感这个 “帽子”,拭目以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