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在这里,遇见另一个贾樟柯
▶️ 贾樟柯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导演,但如果你翻开这本书随便读上几页,相信我,你会惊讶他的文字感染力和深刻洞察。
⭕️ 这当然不是什么 “代笔” 的功劳,受父亲影响,小时候的贾樟柯就表现出了对古诗词的痴迷,等上了中学,他更是成了一个不 “安分” 的人,留长发,跳霹雳舞,写诗,但凡喜欢的,都会去尝试。十几岁时,贾樟柯就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即便后来高考失利,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 一个本该成为作家的人最后成了导演,想来也是趣事一件,在这两册《贾想》中,他完成了两种身份的合体,以电影手记的方式,收录了自己二十年间的电影手记、访谈、演讲、散文、随笔,既是心路历程回顾,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 “精神自传”。
? 透过这套书,我们与其说是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贾樟柯,倒不如说,是看到了一个我们本该更为熟悉的,深刻的贾樟柯。
⭕️ 身为导演的贾樟柯,习惯用镜头记录大时代的小人物,当身份转换为作家,贾樟柯又对此进行了延伸 —— 通过对公共生活的进入,完成对小人物 “自尊” 的记述,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他的执念。
⭕️ 在接受采访时,贾樟柯谈到:
? “不太认同现在的文学不能进入和影响公共生活的看法,文学是最强烈的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更准确的表述是:
个人的写作原本是个人的命运,但是这个作品完成之后,它会成为公共生活特别重要的资源。它应该被公众认识、讨论和了解。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文学就是在做转换工作。”
? 两本随笔,一种对公共生活的进入,在这里,遇见另一个贾樟柯。《贾想》,推荐你读。
参考资料:《检察风云》2019 年对贾樟柯采访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贾想阅读感想录《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全书已经全部读完了,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时间不算短,中间还专门找来他的电影,再看书中关中电影的内容,所以耽误一些时间。贾樟柯最初是通过王宝强主演《树先生》认识的,虽然片中没有提到山西汾阳,但是从电影的内容中,山西矿区当时的社会背景完全相似。看完电影后在网上查找以后才了解到,贾导是山西汾阳人,并且在他的影片当中有大量的山西元素。我出生于山西介休,离汾阳不过百里,离我们家不足 10 公里的地方就是汾平介孝(汾阳、介休、平遥、孝义)交界处,所以汾阳与我们生活习惯几乎相似。贾导通过电影的形式,把我们当地乡土风情介绍给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们。我以为他所介绍的风情并非只有我们那里发生,中国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内陆县城大抵都是这个样子,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但至少是一种相当多的存在。多数导演把镜头超大城市奢华生活时,他背向人群,把镜头超向更真实的世界。贾导拍摄电影的方式非常独特,在《二十四城》、《海上传奇》中把真实人物和演员结合到一部电影中,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过往的电影中几乎没有遇到。我以为,无论干什么样的事情,都要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样子,贾导利用两种方式,很好把电影拍出来。用新的方式诠释了电影形式。他在书中讲到哲学方面的通识教育,我到目前为至并不了解何为通识教育,也不清楚通识教育是指什么样的内容。书中讲到通识教育是一名导演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以为,不光是导演如此,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行通百行” 的道理。所以通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好的艺术品都是导演和编剧们认真推敲的结果,贾导在《天注定》在讲述编写剧本的前期的想象,我感到叹为观止,一部好的作品结合多种多样的事件,还有多个完全不通的人物,揉合到电影中,通过这部他的介结让我初次看到电影制作前期的 “原材料”,仿佛盖房的前期让主人看到砖、瓦、木、水泥,然后再到视频软件上观看成形的房子。这个时候你对导演的制作不由发出感叹,对导演的艺术手段非常之佩服。书中不至一次提到他的父亲,贾导在上大学之前就是普通一名高考落榜生,是他的父亲指导走上艺术的道路。父母的风识对孩子的后天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我想到家父,在孩子发展道路中还是随大流,没有独特的见识,当然我并非对父母指指点点,而是警醒自己,以后不要再走类似的路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