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7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萬老師推薦,必(快)看不可

    學會這一段就值了。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高功率用脑,你就得对环境和心境高度敏感。先说说为什么你需要大屏幕。按理说,大部分工作都跟文字操作有关,而当你集中精力做文字操作的时候,你盯住的只是屏幕上很小的一块地方。那大屏幕有什么意义呢?想象你正在写一份报告,为此你必须随时查阅各种数据图表。所以你的计算机屏幕上大概要开几个窗口:一个是文本编辑器,一个是网页浏览器,一个是整理出来的资料,等等。对这些窗口有两种操作方式。如果面对的是一块小屏幕,你要做的是切换窗口。这很容易,直接用键盘快捷方式操作就行。你的身体、头部、眼睛都不需要怎么动,是不同的窗口在你眼前换来换去。但如果你有几台显示器,又或者有一面超大屏幕墙,就可以把所有窗口同时展现出来。你的头必须左右上下转来转去,甚至可能要走上几步,才能在各个窗口间切换。你需要物理上的移动。这似乎更麻烦,那我们何必呢?保罗在书中列举研究表明,第二种操作方式更有利于大脑发挥。想象你面前有一块宽 1 米、长 2.7 米、分辨率为 3 150 万像素的超大屏幕。研究表明,这样的超大屏幕把被试执行 “基本可视化任务” 的平均速度提高了 10 倍,把执行像寻找图案那种更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完成速度提高了 200%~300%。而且面对超大屏幕,你会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提出综合性更强的观点。这恰恰是因为超大屏幕要求你 “移动”:移动给你眼前的信息都附加了一个 “空间位置”。记录空间位置是大脑的本能,是无须努力、不必占用思考资源就自动进行的操作;而让新信息和空间位置互相映射,会显著加深你对信息的印象。这就是如果你一边散步一边听有声书,以后一想到书中的内容,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你当时在什么地方的原因。空间位置给信息提供了方便的挂靠点,一旦你要调用什么信息,身体就会给你提供直观且毫不费力的导航。对比之下,如果用小屏幕,各种信息没有挂靠点,就只能直接映射在大脑里,不但费力,而且容易发生扭曲。

      6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sir 解读的这本书终于来啦!“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大脑不是这样,它存在不同状态。状态好,你能灵感爆发,以极高的效率进行创造性工作;状态不好,你连最简单的知识都记不住。艺术家和科学家早就知道应该特别注意大脑的状态,正如运动员一直都知道身体状态会极大地影响比赛的发挥。但大多数人不太在意大脑状态,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测量手段而对状态差异的感觉不明显,也可能是平时用脑功率本来就不高…… 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高功率用脑,你就得对环境和心境高度敏感。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提高认知力,重新诠释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大脑的活动,而是与身体、环境和社交互动密切相关。书中介绍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利用外部因素来激发思考,拓展思维的边界。其中,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用行动激发思考的方法。以往我常常认为思考是大脑的事情,但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意识到身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激发大脑更好地思考 2。例如,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提高记忆和思考的效果。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用环境和社交来激发思考的方法。环境的变化和社交的互动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观点和灵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思考的全新认识和启发。它提醒我不仅要关注大脑的活动,还要注重身体、环境和社交的影响。通过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和技巧,我相信我能够超越传统的思考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超越思维的革命

            智力并不是 “我们大脑中固定的一团东西”;相反,“它是一个交互的系统”,是在我们的大脑、身体、空间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流动交互。聪明地思考的能力,正是来自这些内部和外部元素的巧妙协调。利用本书倡导的 “延展思维观” 来打破 “智力天生论”,我们都将拥有无限广阔的思维,塑造出超强大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维可以延展,塑造超强大脑。

              本书在开头就先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先有思维再行动,还是先行动再思考?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说明,我们的身体可能才是我们思维的指挥官。但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助作者提供的方法来实现记忆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升级。不过在最后一部分中,当作者讨论到集体思维时,认为乌合之众当中把集体思维过于贬低是不对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因为乌合之众本来讨论的就是非组织人群,在开篇就已经将本书作者所说的那些学校、军队等有组织群体排除在外,所以两者的理论并不矛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更好地思考,更少地使用大脑

                这本书看完了,中规中矩的一本书。可以读一读,但并没有多吸引我的注意力。或许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总感觉文字乏味冗长,很难让人一字一句专注地去看。文中列举的一个个案例。我基本是看标题的大字体。后面是刷着看的。整本书基本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段落。有 246 页,我一共就划线了 3 次。两次是在万维钢老师的推荐序里边,一次是作者引用梭罗的话语。而作者本身的文字,我一次都没有划过线。但是,这本书还是需要出现在阅读书单里边。让人产生不适,并不说明它没有价值。有可能作者的文风跟你的风格不同。也有可能是它刺痛了你内心的某个点,让你想要回避。更重要的是种下一颗种子。你知道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有这样一个观点的存在。当你某天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时。再回来学习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我之前读《金瓶梅》读不下去一样。它的黄色小说定论让我急于想要回避。还有白话文的风格我很难接受,有很多字不认识,表达方式跟现在也不同。但现在我看得津津有味。尽管金瓶梅里描述的那个社会离当下很遥远。里边的人事物,以及人事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在当下的我看来是那么的熟悉,那么地亲切。书还是那本书,我也还是我。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转移,有些东西不一样了。就像这本书一样,尽管目前的我还不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但我还是觉得这个阅读的过程是值得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開起思維的方式

                  利用環境信息,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開啟自己的思維模式。大腦不是一台機器,接上電就能全速運轉,相反的,我們的大腦思考效率很低,即便坐在位子上常常也是很長的時間都沒有任何靈感,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有用的開起思維模式的方式,比如:走動、手部動作、空間信息,另外也提供了如何更高效合作的方式,值得去看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遍地撒种,静待开花

                    这本《思考如何超越思考》是探讨思维运作的书籍。作者安妮・墨菲・保罗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入手,解释了人是如何使用心理扩展来解决问题、创作新作品的。书中还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思维运作的新观点,并包含诸多实用建议。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它的性能会受到身体、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的强烈影响。作者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不同状态,状态好时能进行高效的创造性工作,状态不好时连最简单的知识都记不住。因此,对于需要高功率用脑的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对环境和心境高度敏感。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大屏幕对大脑性能的提升作用。作者认为,当人们进行文字操作时,他们盯住的只是屏幕上很小的一块地方,而大屏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使用大屏幕,人们可以同时查阅各种数据图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启发人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大脑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书籍,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对于像我这种脑子不好使、急需提高思维能力的人来说,是特别值得一读的书籍。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做孤独大脑

                      功夫都在诗外,高效利用大脑的功夫也在大脑外。我们经常被告知,人与人生理差异和思维差异其实不大,即使有异常偏离的科学怪人出现,也会被回归平均的自然规律,淹没在正态分布的大多数当中。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大到落后上百年后迎头赶上并且能够创造后发优势的国家与民族,小到出身贫寒者多年后可以跻身社会精英人士,而看不到半点痕迹。人类个体思维和集体智慧的发展性不可被低估。在逐步揭示更高水平的智慧与创新不平等分布的原因时,光盯着这块脑组织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另辟蹊径,从他山和诗外来找到控制思维飞跃的那把钥匙。这就是这本书提醒我们的,不要让大脑孤独的存在,不要把思考的重任只让大脑独自承担。学会利用好脑外一切资源,就是在好好思考。特别是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周围的环境,还有身边的人 。比如高效思考正确行为可能是多人一起做有氧运动或户外散步交谈,而不是独坐窗台的思想内耗。至于现代人娱乐标配的 “刷短视频”,算不算大脑和外部资源的一种连接方式,以及会对思维的水平产生哪些影响,目前不得而知。对大脑来说也许是新的更大范围的信息牢笼,也许是轻易能够获取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假象(实则低水平、不连续、被动喂养),多年后冷暖自知。总感觉,过分容易获得的信息资源扑面而来,大脑从此是不孤独了,也和外部疯狂的搭上线了,但要么暴饮暴食消化不了,要么垃圾食品吃到爆爽,总觉着没咋吃过一顿像样的正餐。不做孤独的大脑,也不要做营养不良的大脑。对思考来说,动起来比坐着好,乱一点比整洁好,模仿比苦思冥想好。有没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做法呢? 1. 不要让课堂上的孩子们正襟危坐,要让他们多一些 “小动作” 和 “喧哗”,比如边比划边记忆单词,分工学习和热烈地讨论,让他们彼此教学。2. 适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听课,员工站起来办公,最好还能晒到太阳,能看到植物。3. 工作之余去散散步,赏赏花,而不是刷手机,刷手机不是休息,是继续耗费认知资源的一种。4. 允许一张凌乱的、充满个人物品和风格的办公桌,把办公场所打造成让每位员工都能找到归属感的 “心理包容性设计” 空间。 5 . 模仿你的学习对象,比如用老师的口音复述那个艰涩的概念,扮演那个难以理解的病症的患者,抄写你要学习的某种文体的范文。总之,把大脑当作有血有肉的人,他是一个有脾气的、发挥不稳定的、喜欢丰富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他是从东非大草原进化而来的活生生的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生不习惯孤独,害怕被孤立。大脑也一样,无回应之地、无连接之象即是绝境。如何忠于自己的情感冲动、如何呵护人际关系的发展,就试着如何对待我们的大脑。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说白了就是怎么动脑子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想让大脑动起来,先让身体动起来。所以,学习时写写画画会更容易融会贯通。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加上各种小动作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同时环境也很重要,是以,跑步 / 散步 / 工作时如果在绿植环绕(大自然)的环境下,更容易放松心情,增加效率。💖书中提供了三种思路,利用环境的变化促进我们的思考。第一种思路是多接近自然。散步要去自然环境,工作要选能晒太阳的位置,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多摆放一些绿植。第二种思路是在工作环境中多放置一些个人物品,激发主场优势。第三种思路是创造间歇性合作空间,保留一块有私密性的工作空间,用来激发创新。同时,又创造一些大家需要定期前往的公共空间,来促进人们的交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拓展大脑,拥有无限而广阔的思维:🌹第一套原则列出了一些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养成的思维习惯,从这样一个方法开始: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释放信息,将其外化,即从大脑移到外部世界中。🌹第二个方法是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然后继续与它互动,映射它,感受它,调整它,向别人展示它。🌹第三个方法是,在从事脑力劳动时,应该设法改变自己的状态。🌹第四个方法开始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即应该尽可能重新具体化自己所思考的信息。对知识的追求让人们经常试图将思维与身体分离。延展思维的相关研究则提供了相反的建议,即应该设法把身体拉回思考的过程中。🌹第五个方法强调了人类的另一种力量,即应该将思考的信息重新空间化。🌹第六个方法完善了我们的先天能力,即重新社会化我们所思考的信息。🌹第七个方法是,应该尽可能通过认知循环来管理自己的思维活动。🌹第八个方法是,应该尽可能创造认知一致的情境来管理思维。🌹第九个方法是,应该尽可能将延展思维融入日常环境中,以此来管理思维。💖总结:🌴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机器,它的性能表现与我们的身体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与跟他人的互动密切相关。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因素,激发大脑更好地去思考;🍀三种激发思考的思路:用行动激发思考、用环境激发思考、用社交激发思考;🌻三条帮大脑减负的建议:尽量减少记忆带来的大脑负担,尽量减少抽象带来的大脑负担,尽量减少不动带来的大脑负担。

                          1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停止虐待大脑,开启思考革命

                          在生活中人们很喜欢强调动脑的重要性,可细究其中的做法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毫不客气地说某些举动无疑是在虐待大脑。指望通过错误的方式出现理想的结果,这是一个妄念,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执迷不悟。《思考如何超越思考》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大脑的科学使用指南。书中既有正确的示范,更指出了我们过去经常会犯的一些错误做法。打开之后你才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的举动犯下了多少的错误,好在早一点开始阅读就可以将过去犯错带来的影响大幅度降低,更可以由此开启一段新的旅程。1. 认识大脑我们的思考少不了大脑的参与,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的知识却相当匮乏。不少时候我们是抱着想当然的态度去使用着我们身体里这一举足轻重的器官。错误的做法不光没能让大脑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倒会因此遭受更多的伤害。有赖于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大脑,可以进一步搞清楚它适合哪种工作方式。哪怕你不是搞科研的,在动脑之前也得清楚怎么使用更合理一些。本书中的内容就是让我们在认识到大脑的特性之后更为恰当地使用它。摒弃过去的错误做法,换上另一种方式去重新打开。尝试之后你才会发现结果大为不同。我们可能喜欢将大脑比作是计算机,可事实上大脑并不是计算机,它的运作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身体以及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其表现为何会呈现出天壤之别。既然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大脑也不是计算机,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更适合它们的方式去对待。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我们才有可能让大脑真正 “动” 起来,并且更有效率,说不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2. 高效用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大脑效率高,就得时候保持对内外环境的敏感。本书中的侧重点是通过延展思维的全新角度来讲述大脑的运作原理和思维的运作方式。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从自我、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利用好这些脑外资源,我们的大脑会比之前高效许多。简单来说,我们不能再孤立地看待大脑。大脑的高效除了自身状况的影响,也在很多时候受到与其他方面互动的结果。我们在使用大脑的时候不能只要求它正常运行起来,还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加适合的互动网络中,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威力。人类大脑自身的局限性比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更值得重视。受到生理特性和进化的影响,我们可以操作的空间不太多。得到外援的助力,却可以逆转形势。本书中所列举的可以视为是给大脑找到更多优秀的小伙伴。拥有了强大的外挂,你就会看到大脑全新的一面。可能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但却安全无害。我们在深入了解了大脑之后,就可以去超越它。3. 延展思维合理组织和运用脑外资源的延展思维,在本书中沿着实用、专业和平等的路线发展下去。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些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最容易上手的是身体方面,通过具身认知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大脑更聪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让大脑的运行更加高效持久,像跑步这样的高强度运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好在此举更有助于发挥创造力。让身体动起来,我们的大脑也会动起来。哪怕是没有太大幅度的运动,加入手势的举动也会让记忆和思考的过程更有成效。对于身体由内到外的关注,会让我们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除了身体这个狭小的空间,我们更应该一步步向外延展。从身体所处的空间到社会这个大空间,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地方。比如时下流行的开放空间办公不值得提倡,四面有墙的小办公室更适合脑力工作者。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也是非常不错的做法。或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喜欢的外部空间,彼此之间的互动就会涌现出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4. 由内到外本书中的讲述和我们的实操都可以沿着由内到外的路径继续下去。先从最为基本的身体入手,我们在将自身调节到较佳的状态后,逐步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掌控。作为脑力工作者,可以从感知自身、切换到更舒适的空间、加入协作的群体等入手。基于相关的科学研究,作者所言非虚,可即便如此,也略显单薄,实操中存在着太多需要探索的空间。了解到书中的原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可以有的放矢。换一个大的屏幕,让自己身体动起来,打造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诸如此类的举动都是不错的。在细化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人和环境之间的差异。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作者在理论上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的反馈和调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场思考革命带来的冲击,但也不能因此变得盲目和极端。正如大脑存在局限性一样,本书中所提到的做法也有着自身的边界。我们需要在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取得成就,而不是靠着错误的认知和行动来实现。5. 思考革命我们在通过大脑来思考思考这件事,仔细琢磨起来就挺不可思议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延展思维,停止那些过往的错误做法,开启一场思考革命。革命开始于我们的观念,通过行动,斩获一个又一个结果。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为止还未在应用的过程中看到奇效。再直白一点,我们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相对可靠,可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体会不到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相对而言,很多读者在阅读之后可以先通过一些微小的举动和改变来一步步去验证。是骡子是马,总得拿出来溜溜。即便是科学知识,也需要质疑,更应该接受现实的考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撼于书中的内容,也不免心存疑虑。没有实践的添砖加瓦,理论永远是单薄的。那些穿透过我们身体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本书不光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还能以此进行检验。听别人说得再天花乱坠,结果怎么样还是得自己亲自去试试。哪怕本书作者背靠着权威和科学知识,我们也不应当放弃质疑的精神。科学的精髓就在于质疑。6. 写在最后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光产生了分享的念头,甚至想以此为契机和身边的朋友加以检验。通过阅读和实践的结合,相对更加容易掌握书中的精髓,更了解到需要注意的细节。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一点点的入侵,让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挑战。在机器面前,我们如今能引以为傲的恐怕还是自由意志带来的思考。若没有对此保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想必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更容易沦为无用之人。脑机技术的发展会让人类的思考触及到新的边界。在它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还是多借助脑外资源来让大脑运作得更好。通过它进行更好地思考,帮助我们更好行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条建议是,尽量减少记忆带来的大脑负担。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释放信息,将其外化,从大脑移到外部世界中。大脑是个高效的处理器,但不是很强的存储器。把大量细节记在脑子里,会给大脑太多的认知负担。释放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把想法写在纸上。第二条建议是,尽量减少抽象带来的大脑负担。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更擅长思考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事物。第三条建议是,尽量减少不动带来的大脑负担。动是符合自然的,不动是大脑有意控制的结果。我们在从事脑力劳动时,更应该设法改变自己的状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有收获的观点是身体是大脑的延展。进一步是说身体和外部资源是第二大脑。"手巧" 使得 "心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维刚推荐。思维扩展九大方法。尽管有些重复,但都是言之有物,以假修真。不做没有意义的思考。思维拓展的九大方法:    一、借助外部工具,外化信息。二、将信息、数据转化为实体,感受并展示它。三、改变思考时的身体状态。 四、具体化自己所思考的信息 。五、将思考的信息重新空间化。六、重新社会化我们所思考的信息。七、尽可能通过认知循环来管理自己的思维活动。八、应该尽可能创造认知一致的情境来管理思维。九、延展思维的最后一个方法又要回到人类本身,即自我参照式观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思考如何超越思考》。智力并不是 “我们大脑中固定的一团东西”;相反,“它是一个交互的系统”,是在我们的大脑、身体、空间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流动交互。聪明地思考的能力来自这些内部和外部元素的巧妙协调。思考是头脑的准备,锻炼是与实践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每一个人的经历与思索都能影响它的模式与结构。  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身体与环境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只要运用得法,我们的智慧就可以得到延展和提升。——“思维更像是散步时看到的正在筑巢的鸟,它会在这儿拔出一根细绳,又在那儿插上一根树枝,以可用的物品构建出一个整体。”  而超越思考,准确来说讲的就是一种整合化的感知,把相关联的任何外部事物都作为认知和智慧的延伸,这种延伸就是脑外思考。  本书把脑外思考分为三类,即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分别对应着自我、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保罗独创性地首次将这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为我们揭示了 “最棒的想法如何在大脑之外产生”。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它的能力会受到身体、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的影响。若想高效使用大脑,你就得对环境和心境高度敏感。有句话是 “不是爱情导致心跳,而是心跳导致爱情”,这本书中则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一个更激进的说法,即 “感到伤心是因为我们在哭泣,感到愤怒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攻击,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在颤抖”—— 而不是反过来。三套原则: 身体、环境和社交对大脑的影响。1. 要想动脑,先动身。- 身体和大脑是相互影响的,大脑会指挥身体,身体也会影响大脑。- 低强度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大脑,如站立工作、把玩小物件、借助手势、拖动式使用电子产品和写写画画式思考。- 中等强度活动可以锻炼大脑专注力,如散步。- 高强度活动可以防控自我,提升创造性思维,如跑步。2. 环境可以激发思考。- 多接近自然、创造主场优势和创造间歇性合作空间、3. 用社交激发思考。- 人类不擅长思考概念,但擅长思考人,把人的因素放进去,可以大幅提升思考力。- 大脑减负的建议: 尽量减少记忆、抽象和不动带来的大脑负荷延展思维的九个方法第一个方法: 释放信息,将其外化,即从大脑移到外部世界。这样会释放出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完成要求更高的任务。释放信息最直接的形式是把想法写在纸上,也可以释放在身体上,释放信息也可能是社交性的。信息也可以转移到一个足够大的、能进行物理导航的空间中。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然后继续与它互动,影射它,感受它,调整它,向别人展示它。当给自己的大脑一些可以 “抓住” 的东西时,我们就延展了思维。第二个方法: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然后继续与它互动,映射它,感受它,调整它,向别人展示它。第三个方法是,在从事脑力劳动时,应该设法改变自己的状态。当把大脑当作对环境敏感的器官来对待,而不是像机器一样不假思索地操纵它时,我们就能更聪明地思考。第四个方法开始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即应该尽可能重新具体化自己所思考的信息。第五个方法强调了人类的另一种力量,即应该将思考的信息重新空间化。第六个方法完善了我们的先天能力,即重新社会化我们所思考的信息。第七个方法是,应该尽可能通过认知循环来管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人类生物智能的某些方面得益于内外认知模式的轮换,得益于大脑、身体和世界之间的信息传递。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进行思考,即寻求内感受知觉的判断结果,注意手势所展示的内容,通过动作表现想法,以及留心剧烈运动期间或运动后所产生的灵感;我们可以在空间中传播自己的思想,将思维内容视为一个可以绘制、导航、测量和探索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所认识的人的大脑来思考,从中获得个人无法产生的洞见。第八个方法是,应该尽可能创造认知一致的情境来管理思维。第九个方法:延展思维的最后一个方法又要回到人类本身,即自我参照式观察,应该尽可能将延展思维融入日常环境中,以此来管理思维。这种延展一旦安全地嵌入,就可以完美地服务于我们的思维,支持和增强我们明智思考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放式 vs 封闭式办公环境,哪个更高效?

                                    开放式办公环境的优势之一是促进同事交流和沟通。可以轻松分享想法、协作解决问题,及时传递信息,提高团队效率。开放式办公环境的劣势也不容忽视。缺乏隐私可能影响个人创新能力。在公共空间里,难以找到安静的角落进行思考和独立工作。噪音和干扰也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对于需要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任务来说,开放式办公环境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相比之下,封闭式办公环境更适合个人思考和独立工作。在私密的空间中,我们可以专注思考、解决问题。隐私也给予员工更多自由和舒适感。封闭式办公环境也存在劣势。封闭式办公环境可能缺乏开放氛围,限制创新和新思维的产生。为了平衡开放式和封闭式办公环境,提出了 "间歇性合作" 的空间布置方法。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工作区域,既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又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可以设置开放的合作区域,供团队集体讨论和协作。也可以设置相对私密的独立工作区域,供个人思考和创新。这样的布置既满足了团队的需求,又保护了个体的隐私和独立性。此外,利用故事性记忆方法也可以增强记忆效果。从故事中回忆出的信息要比从说明文中获得的信息多出 50%。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通过使用故事性元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思考和记忆。环境和行为的同步可以促进心理的同步,进而提高集体思考和团队协作的效果。在会议前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物品,如设计图纸,以激发共同思考和合作。在沟通中,散步或跑步也比坐下来更容易深入交流。此外,模仿对方的口音在熟悉的人之间可以促进理解和沟通刚读完这本书,做了几个方面的改变:1、工作的时候,能站着就不要坐着,还要时不时动动腿,走动着思考。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就正在做踢腿。2、把每日坐着思考一小时,替换成每晚散步时思考一小时。3、把前一天思考完成的问题,存进 “问题库”,然后把它同时抛给朋友,看看他们如何回答。关于大脑的延展方式,你还有什么好用的方法,分享出来一起讨论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介绍的,或许是知行合一的底层逻辑

                                      也就是说,行动本身就是思考的一部分,知行合一,两者本身就是一件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标题attracting,内容boring

                                        如果不是万维钢老师写了推荐序,其实听一听得到陈章鱼老师的听书讲解,比读原书有趣得多。原书大量的案例讲解,实属毫无对象感的自我表达(或许译者带入了个人在脑科学专业的视角),关于此书的英文标题(the extend of mind),如果直译就是 “思维的延展”,译者貌似讨巧的标题反而让人觉得,读过此书之后并无思维方式跃升的收获。所谓具身认知、身体语言、外在环境的影响、交互式思维等,在我看来,本来也就属于一听就明白的事情,何须费大量笔墨来论证?如此之大费周章的论述及案例,除了给我在阅读文本时造成思维跳来跳去之外,毫无价值可言。当然,也并不是全无收获。至少,在所谓的 “分布式认知” 模式下的集体思维方式,在管理学上还是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第二点,至少说明了一点,人是社会动物,在社会性活动中并不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行事。所谓《象与骑象人》中的观点,感性才是理性的主人。所谓的《思考如何超越思考》,其实就其内容而言,并无更深刻的论述和讲解,也仅仅只是认知科学领域的入门书籍而已。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股票交易员如何通过练习身体扫描、精准描述感受等训练,大幅提升业绩?医生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的诊断?普利策奖得主如何在一面墙上绘制错综复杂的写作大纲,从而完成厚达 4000 页的历史巨著?管理者如何挣脱《乌合之众》带来的偏见,大大提升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能力? 事实上,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学着把整个世界变成你思维的延伸,你将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AGI 时代呼啸而来,面对人机协作的生存周期,重新理解大脑的个体意义具体而深远。大脑不是计算机、肌肉,而是喜鹊,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 “思考” 的原理 —— 延展思维决定思考力。延展思维的本质是情境认知的扩展,思考力来自在具体场景中的刻意练习。去建立延展思维的场景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人机共生的新常态。作者基于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大幅提升思考能力的大脑秘密:借助大脑之外的事物思考。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开启这项了不起的变革:通过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来大幅拓展心智和思维,并基于此来逐一领会其中诸多简单而有效的实践方法,你将在这趟饱含传奇性和科学性的阅读之旅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会事半功倍的思考方式。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