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乱”中有谁能超然世外

    当皇帝决定用武力炫耀盛世时,就决定了后续的结果:当唐朝的边将和节度使们掌握了足够的权力,当他们的战争足以让中央政府的财政失控,当皇帝的政令在节度使对地方的全权掌控中被削弱,盛世就已经毁掉了。我们可以说,盛世毁于战争。但事实上,唐玄宗后期的战争之所以增加,节度使之所以出现,又是唐朝从建立之初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缺陷的必然结果。本书所做的,就是追寻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盛世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崩塌,以及盛世中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不管是皇帝、宰相、武将,还是盛世中的普通人,他们共同导演和见证了这个盛世,又眼看着它崩塌,却没有人能够将它救下…… 而这一切,又是从唐朝特有的皇室政变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细说唐史

      今天英女王去世,享年 96 岁,并没什么日不落。所谓史册,就是我们生活的每一刻。盛唐也是一样,作者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出版的书我都看过,这部书一般,唐朝从 618 到 907 年前后 289 年,许知远问许倬云老先生对中国普通老百姓那个朝代最幸福,老人说是汉朝。以我的看法对老百姓来说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无论是那个朝代,只要太平就是盛世。说回这本书,很详细的把唐朝历史梳理了一遍,文字流畅,易读,把 300 年的唐朝大事记都梳理了一遍,朝代也是生命体,都是由盛到衰,再多的《资治通鉴》“警世恒言” 也难逃生物周期律。唐朝的兴盛和衰亡都是历史的必然,唐朝的君王继承问题,从开始就是个 bug,导致后期的残酷倾轧,强悍的游牧民族都类似(如后期蒙元)。唐朝处于冷兵器时期,骑兵(战马)自从马镫出现以后,骑兵在平原地带对步兵就是完全碾压了。但养马太费钱了,如果没有掠夺,农业很难长期供养,参看奥斯曼帝国的骑士团。奥斯曼帝国扼守欧亚非交通要道,靠商业税收支撑了 600 年,而唐朝路上丝绸之路的没落也让长安迁移汴京。被迫的地方军阀的府兵制,如果没有一个雄才圣主压制自然会 “安史之乱”。盛唐和弱宋是一体两面。

        4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隋朝末年到唐朝末年,一段让人感慨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盛世的崩溃

          刚好最近在学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郭建龙老师的新书上市,就忍不住加入了日常阅读任务。一晃两个星期过去,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心中的大唐盛世与乱世景象都更加的深刻和清晰起来了。唐朝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为宗室有很强的胡人血统,从建国开始都是在征伐中建立起来的帝国。草原与中原二元对立的世界在李唐王室这里得到了统一,特别是太宗年代,对待双方的手段炉火纯青,太宗也被冠予 “天可汗” 的尊称。到了开元盛世,李唐王朝经过近百年的内部休养生息,已经真正具备了盛世的基础。在这个时代出生的文人墨客,撑起了盛唐的文化高峰。但盛世底下也一直蕴藏着危机,使得文化上的盛唐比真实的盛唐来得晚了一些,二者交替演变,过后就是苟延残喘一般的衰退了。唐朝的税收一直都不健康,各种税种林立,且不方便征收,世家大族把持着地方上的资源,国库收入一直受限。在和平时期还可以将就下去,但到了战争频繁的时期,这样的税收体系就不足以支撑整个帝国的运转。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的官僚体系和财政体系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节度使总览地方大权,财政军事一把抓,和中央王朝渐行渐远。而中央失去了地方上的支持,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自己直辖的军事力量,国家陷入一种眼中的权力倾轧和内耗中,帝国逐渐向内崩塌。而唐代压在皇室和官员头上的都是很恐怖的不信任感。从唐太宗开始的一轮又一轮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给皇室成员带来了极强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皇室内部的政治损耗给整个帝国的决策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皇帝和官员之间的不信任感也在这种制度中一直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这种信任机制的缺乏,官员退出机制的缺乏,使得唐代的武治最后演变成一场场军事叛逆,善始善终成为一种稀缺的奢望。以武治国的唐朝最终没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卷。唐朝因为武力强盛和开放,融合了各个地域的文化生态,特别是来自西域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起绘就了盛唐开放包容的底色,诗人们对盛唐无限的遐想留给我们回味无穷。感觉现在的美国和盛唐的气质反倒是最像的,同样的武功和开放包容,再加上财税体系的改善,一座新的文化高峰在世界树立起旗帜。而中国在经历了千年的融合之后,形成了自己更深沉的底色,文治强于武功。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我无法清晰界定的历史书or故事书

            正如笔者所言,唐代由于处于印刷术的早期,书籍的印刷还没有完全普及,导致唐代的文本流传下来的比宋代少得多。另外,与宋代的资料比起来,唐人的记载更加天马行空,往往更具传奇性,却缺乏史实依据。决定了本书不可能像《汴京之围》那样更加细节化。而这也是我无法界定本书的原因,很少有人物的成长描写(尤其是像一本故事书那样的成长史,更多的是像我们展现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由盛转衰的全景图,它更加注重写全景,逻辑清晰的分析了历史背后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都是自找的

              王朝的崩塌,一般说来无非都会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国力衰竭而亡国;二是治域无方,不纳谏受言,偏听偏信,率性而为,自以为是,瞎折腾,百姓揭竿而起而亡国;三是外交乏术,到处树敌,乃至外族入侵,抵御无力而亡国。唐明皇遭遇灭顶之灾,应该是一二两种原因都有吧。拿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盛世的到来,往往意味着政府内部以及政府和民间达成了一定的互信,尽量不要互相伤害,这样节省了互相防备的成本,并可以通过放松管制,来促进民间经济的自我修复和发展。而一个盛世的结束,往往源于政府大把地花钱,其中花钱最大的项目往往是战争或者对外关系。如果不知道克制,一味地炫耀盛世武功,往往适得其反,由于财政花费过度,必然通过加税或者让渡中央权力的方式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就会造成整个政治的失衡,从而导致盛世的崩塌。这个规律不仅对古代社会有效,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避免战争、克制地选择和平,并通过放松民间管控来改善经济环境,在社会中产生互信的基础,至今依然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看似简单的教条,却需要多大的智慧才能做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不信任引发的几百年乱世

                本来是可以不爆发的安史之乱,就这么虎不拉几地爆发了。本来两年内有无数机会可以终止,硬是继续了。皇上不信任宰相,宰相怕皇上。将军之间互相踩互相举报。皇上借机挨个收拾。后来即使上上下下都意识到问题,信任也回不来了。刹车片坏了一般的失控。史思明比安禄山更能打。每一个关键进程都不是必然的都是偶发的,不断的反叛反叛反叛。安史都是儿子杀的。好像郭子仪也不怎么能打,只是更人畜无害。不得山西者不得天下。没有任何人任何利益方受益。还可以搭配张明扬老师的《弃长安》一起看。

                  5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许

                  首先,一个方面的问题也许对政权的造成的影响不会太严重,但是如果内政,军事,财政同时存在问题,那政权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这就像中医里面的一个说法,一味药可能不会让人中毒,但当把三味不同药效的三种药放到一起时,毒发身亡只是时间问题。第二,底层人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社会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没有藏富于民,所谓的盛世也许其实很可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盛世与崩塌的启发

                    前几天,我花了超过七个小时阅读完郭建龙的最新作品《盛世与崩塌》。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重点讲述了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读后除了感慨以外,还有不少启发。安史之乱作为一场波及几千万的大事,直接决定了唐朝的命运,对唐朝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也是唐朝转折的重大因素。而经过郭建龙老师的解读,我才知道,唐朝的这场动乱,其实是唐朝自身的三大问题造成的,分别是内斗、外敌和财政问题。内斗就是皇室成员之间,会为了争夺皇位展开无情的厮杀。这种情况由唐太宗李世民造就,而成为一种唐朝携带的基因,让唐朝始终处于内斗的阴影之下,皇室成员之间不时的内斗,让政权稳定性大打折扣,书中举的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的例子,让我尤其深刻。内斗的结果是,作为皇帝总要提防其他皇室成员,而提防又让统治成本变得高昂。这是唐朝始终挥之不去的硬伤。外敌是指唐朝盛世期间,面临着诸多边境敌人的骚扰和入侵,例如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在他们虎视眈眈之下,唐朝必须加大军事投入,与外敌的不断缠斗,不仅消耗唐朝的军事实力,更让唐朝的财政捉襟见肘。财政问题又是唐朝的一个硬伤。唐朝时期的财政问题集中体现在收税乏力方面,而收税乏力的根源,在于唐朝缺乏隋朝的管理能力,无法精确的统计人口数量,且存在着不少人口隐瞒的情况,更让收税异常艰难。上述三个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也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要打击外敌的入侵,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想要具备这种实力,就必须有雄厚的财政支撑。财政吃紧又必须解决外敌的问题,让唐朝政府伤透脑筋。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在边境地区节度使的身上做文章。他们利用胡人来牵制胡人,提拔类似安禄山之类的人物,并且,让节度使同时拥有军权和财权,使得他们成为地方的土皇帝。这种结果让安禄山之流,可以在地方称霸,逐渐成为抗衡中央的强大力量。节度使力量的强大,与唐朝对官员的不信任,把唐朝的政治推入一个死循环之中。节度使一强大起来,唐朝政府就担心他们会叛变,于是,就必须想办法将他们处理掉。而处理强大节度使的后果,让其他节度使心有余悸,就不得不想办法继续强化自身的实力,逼迫他们造反,否则就会面临被杀的境地。在这种局面下,强大起来的安禄山除了反叛,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他必须赶在被杀之前,争取主动,以谋求一线生机。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在这种解不开的死结中,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安史之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权力场域的参与者对制度或传统的选择性利用,才是制度成其为制度、传统成其为传统的主导力量。唐朝皇帝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无形中树立了内斗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选择性利用,也成为唐朝不可承受的负担。因为有内斗的传统,使得皇帝对其他皇室成员乃至其他官员有严重的不信任感,因为不信任,所以才会处处提防,而处处提防的后果,让官员无法安心为朝廷效忠,不为朝廷效忠让皇帝猜疑和打击,打击的后果是引起其他官员的害怕和反抗,于是,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叛乱事件,最终演变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看完这部历史著作,在唏嘘之余,我才知道,所谓的盛世其实隐藏着危机,而如何避免这种危机转化为真正的威胁,则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还是要有危机意识,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平时光,警惕战争的言论和行径,这或许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一点启发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唐帝国的成败逻辑

                      看完了《弃长安》,又看完了《盛世的崩塌》,对唐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唐朝是很多人心驰神往的朝代,却又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朝代。本有着包罗万象的气魄,却偏偏在巅峰之时戛然而止,唐玄宗一手把唐朝推向了巅峰,也几乎是亲手终结了这个盛世。原因究竟何在?其实在开国之初就奠定了悲剧的根源: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宫廷政变的基因,进而埋下了君臣之间互相不信任的种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基调,这是政治方面。而不健康的财政制度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在《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一书里有详细描述。不健康的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军事制度,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导致了节度使权力的极度膨胀。君臣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导致了安禄山的骑虎难下。可以说,安禄山不反,也会有其他人会反。而安禄山其实本没有很大野心,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从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手下可见一斑。但君臣之间缺乏足够的互信,导致错过了一次次提前结束战争的机会,还在内地设计了节度使,直接导致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形成和中央权力的衰微,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唐朝政治得失

                        这本书把唐朝三百年历史梳理一遍,史料丰富,观察细致,比较精彩生动,经验教训总结到位。但我认为,作者讲到的财税体系混乱,地方割据,内斗,在历朝历代都是通病,不是唐朝独有。理财能力欠缺是封建王朝通病,任何一个王朝都会在后期收不上税,为了补上亏空要掠夺民间财富,官逼民反,为了平反要掏银子,继续横征暴敛,又激起更大的叛乱,各路势力乘虚而入,这是封建政权被颠覆的逻辑。作者认为,唐朝是好战的,在远征高句丽上炫耀武力掏空国库。这确实是唐朝典型特征,但盛唐的开放、进取,支撑起国力,国际影响力巨大,并且气势豪迈的唐诗也是唐朝独有,生命力是巨大的。比起明清的奴性,这个时期的国民性是活泼的,诗人有这份雄心壮志,不怕挫折的精神值得学习。但 “天下虽大,好战必亡”,无论是对外征战还是对内争斗,都是严重内耗。唐太宗和武则天得位不正,其实反映出皇家内斗,王位继承没有规则,秩序混乱,到后面也没有很好解决。虽说唐太宗和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形象,功绩卓著,施行仁政,励精图治,但为了王位大打出手,确实造成严重内耗。清雍正帝采用秘密立储制度是比较先进的,规范的,能不忘前车之鉴是好事。而宋朝有严格的权力制约体系,防止有人轻易杀人,比起内斗无底线的唐朝要和平一些,官员就敢说真话,办实事,才有王安石大刀阔斧改革。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但是,唐太宗没有制度约束完全可以不听大臣们的,甚至可以杀人,但唐太宗出于自觉的责任心,为江山计而虚心纳谏,也为立个人设。但是朝政中杀人没有制度约束,“形成了皇帝可以随便杀人,大臣和宗室之间胜者为王的风气,使得唐代的内斗愈演愈烈”。但是这些问题没有一下子压垮唐朝,而是慢慢把它推向衰弱。这个王朝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容错能力比较高,其实更多地应该去借鉴。科举制度在武则天的完善下,做得挺好的,打破阶层固化,世族门阀不是那么根深蒂固了,社会活力被激发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帝国兴衰的转折

                          这本书基本就是把盛唐从武后到唐玄宗再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完整地回放了一遍。全盛时期的唐帝国气象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其政治的败坏极为迅速,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始终有着不信任的顽症,这不仅体现在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还体现在官僚集团内部。在皇帝这里,因为财政支出的压力,不得不从贤相集团的任用转向聚敛集团的任用,使得政治生态进一步败坏。同时皇帝对于官僚集团的不信任,也会导致宦官和外戚势力的增强,这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规律。再者,唐帝国内部的斗争往往不留有余地,经常就是相互倾轧,血腥内斗,你死我活。这些都是导致后面安史之乱的因素,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最后提到唐朝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唐诗以及诗人,诗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加高级,作诗是士大夫的专有技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当时选拨官员的考察项目,就相当于当今高考的必备科目,有着很强的指挥棒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唐朝出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了,其中杜甫的诗之多,之全,甚至可以被称为诗史。这些诗人在政治动荡中命运起起伏伏,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尽管再三提醒自己,理解社会科学不要单一归因,不要去找本质规律,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就是忍不住有这种倾向。这种和本能缠斗的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为什么社会科学不要单一归因呢?和自然科学不一样,社会科学没有办法复现。在我看来,我们认识社会科学,比如了解一段过去的历史,是基于现在看过去,变量是不一样的。但是,即便如此,历史对现代仍然有借鉴意义。我的阅读习惯是,先进入作者的叙事情境,如果可以打动我,再循着这本书的线索收集线索。所以很自然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在叙事线索,和作者的 "密码三部曲" 是一致的:财政、军事和哲学。于是去检索了 "密码三部曲" 的目录,果然。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政治、战争和诗。为什么 "诗" 和 "哲学" 可以对应上?在古代中国的学术语境里,它们都代表古代知识精英的知识范畴。在唐代,由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偏好,导致诗歌这种表达形式兴盛。作者先追溯了唐代在开国之初的体制和治理风格。因为玄武门之变,唐代宗室内部一直有很高的不安全系数,也就是制度无法保障宗室的个人生命。无论主动被动,卷入权力斗争的人,只要是处于下落,就会随时失去生命。官员集团也是如此。不要说手握兵权的武将,哪怕是文官集团的宰相,一旦大权旁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种政治生态是让权力中心的人时时恐惧的。再就是古代社会一直不能突破的财政问题:因为经济来源的单一,主要依赖农业税收,那么在中央财政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就一定会向民间剥夺。唐代开国皇帝有胡人血统,又一心想要征服四方。战争是需要大量的财政供养的。财政和军事线索,这本书讲述得很清晰。这本书中的诗歌线索,更像是当时社会局面下的一种社会景象。财政和军事线索更像是混乱缠斗着,在促成一次又一次事件,累积爆发。诗歌线索更像是这种社会局面下的现实反应。也就是说,财政和军事线索像是 "因",诗歌线索像是 "果"。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可能在看完 "密码三部曲" 后,这个问题可以被解答。另外注意到,这本书所有的引文都来自于史书典籍,资料很扎实。又因为有当代的叙事视角,阅读流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读者并不是要和作者比较谁更聪明,而是交谈,获取信息,补充新视角。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越来越喜欢郭建龙写历史的方式,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研究、提炼,为一段历史补上血肉。国外很流行这种非虚构写作,《巴黎烧了吗》《克里米亚战争》等都属此类。继《汴京之围》后,郭建龙把视线聚焦到唐玄宗登基到安史之乱结束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正如《盛世的崩塌》书名所透露的信息,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人们不由得疑惑,那样辉煌强盛的帝国如何衰败得如此迅速如此不可收拾? 作者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方面的理由,这也是大唐自建立以来就埋在帝国骨子里的基因缺陷。一是由玄武门政变开启的大唐宫廷政治和权力交接的血腥传统。权力斗争的双方不死不休,毫无和解的可能。到唐玄宗时代,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残酷的权力争夺,大多数的权力交接都伴随着无数的鲜血和人头落地,唐玄宗本人就是宫廷政变的胜利者。这导致了皇帝和官员之间,官员和官员之间,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沿袭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格局,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只有恐惧;二是唐帝国建国之初建立的复杂而低效的税收政策,导致帝国财政收入的巨大空缺,因为惯性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予以改变。 当皇帝选择不同的官员集团时,这两个致命缺陷便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当皇帝选择用贤相集团时,因为贤相集团的政治底线,各种对立的政治势力不会发展到剧烈冲突的地步,国家因避免了战争也勉强维持了财政的运转,矛盾暂时被掩盖。但皇帝渴望更多的税收渴望更多的军事胜利之心并没有消除,一旦皇帝的这种渴望无法压抑,就逐渐滑向依靠敛财集团,李林甫、杨国忠这类无底线的敛财之人一旦居于高位,他们在为皇帝敛财的同时,也投其所好地纵容其发动对外战争的野心。帝国的财政危机爆发,君臣的互相猜忌和恐惧升级。曾经繁荣强大的帝国,就这样走入了恶性循环。 特别令人悲哀的是,包括安绿山在内的许多手握兵权的武将,大多是被逼反的。一名武将如果拥有了反的实力,要么被皇帝收拾,家破人亡,要么只有为自保走上谋反之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而武将巨大的权力恰恰是为了解决帝国的财政危机被皇帝赋予的。可以说如果唐玄宗在位时能够解决任何一个先天缺陷,安史之乱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很快会结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了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这些杰出的诗人大多是官员,本身是大唐政治动荡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用诗作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其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成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缩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盛极而衰只八年

                                张明扬在《弃长安》一书中写道:『盛唐的名字就叫长安。』盛世戛然而止于安禄山起兵那天: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初九。但对于长安这座城市和生长于斯的上百万居民而言,盛世完结于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他们的皇帝在这一天弃城而去。『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杜甫的一首《哀王孙》,道尽安史之乱时的兵荒马乱。连皇室子弟都难以自保,只落得衣衫褴褛,体无完肤,与乞丐无异。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不过还是要推荐这本《盛世的崩塌》。郭建龙老师的水平一如既往,读起来感觉跟《汴京之围》一样,让人拿起来就想一口气看完,尤其是几幅彩色手绘地图非常贴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危危将倾,盛唐而衰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空穴来风,也一定会有其原因!盛唐这个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超级大厦,危危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都是聪明人

                                    一群聪明人,却无可奈何的被时代的洪流和制度的车轮裹挟着横冲直撞,血肉模糊,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覆巢之下无完卵

                                      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原本读到历史,觉得安史之乱来的那么突然,破坏性那么广泛,让曾经的盛世一夜之间全部毁灭,且后世也很难重现当时的繁华,令人唏嘘。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历史的车辙用看不见的印记,早已揭示了这个结局 —— 看似强大的唐王朝,让所有人都无法获得安全感,他们只能靠互相伤害以求得生存。雪崩不是突然来临的,他是一片片雪花集聚了巨大的能量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爆发的。所有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裹挟,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所有人,在历史面前,又是无比脆弱的,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整本书的行文结构,高情商的说法就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低情商的说法就是记流水账。当然,对于作者本人是持高度肯定的态度。这么多史实资料,要把它们梳理清楚,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叙述出来,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洞察盛世崩塌后的原因,都是需要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对于本人来说,太多的唐朝的人物,官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让我读完以后对盛世崩塌的原因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够了。我想对于我最有用的一点是,让我终于理清了唐朝中后期这些著名诗人之间他们的关系。以前从历史书,从语文书了解到的这些诗人只知道他们平时的生平,相当于是一个个的点,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总算是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本书由武后专权切入,历经唐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把大唐的财政、官僚、战争的宏大和各阶段诗人的沉浮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窥见了开元盛世的由来;一方面也看到了盛世消逝的必然。三类人在唐朝都是朝不保夕的。武将,如哥舒翰、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等等一众名将星光闪耀,可也都落得黯然收场(也就郭子仪好一些)。贤相集团和敛财集团的切换,却是盛世崩塌的转折,而根本在皇帝对武功的追求。唐代诗人,这本书只看每部分的最后一章节,就是关于那个时代律诗的形成,诗人的经历的一个专题了,我们也可以更多的感受杜甫、李白、王维、高适、孟浩然等等那个时代的一众文人的坎坷人生。那些好的诗文更多的是人生的历练。如果说也是星光璀璨,那是读者感受的璀璨,他们自己也许更多的是无奈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