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朝最后的120天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72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清朝最后 120 天》(149)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清朝兴衰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十本是《清朝最后 120 天》,本书是对清朝最后 120 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其覆灭前的历史光景。从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 120 余天。这 120 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 3000 年封建王朝、300 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记忆。作者从多个维度细致而具体地交代了武昌起义后的清政府在军事、财政、外交、中枢运转上的应对得失,再现清廷从匆忙处置到无奈退位的历史进程,用具象化的写作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2、精彩内容:①武昌起义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八时,位于武昌城内黄土坡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响起清脆的枪声,共进会会员、士兵程正瀛开枪打伤前来巡营的排长陶启胜,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之后,一群士兵在革命党代表熊秉坤的带领下,冲出营房,走上大街,占据了武昌城中和门(今起义门)近旁的楚望台军械库。当晚,在炮兵的支援下,起义军开始攻打湖广总督署。狼狈之下,湖广总督瑞澂被迫凿开督署后花园临江的围墙,仓皇避往停泊在长江之上的楚豫兵轮。一夜激战过后,起义军于八月二十日清晨占据武昌,当天下午即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俗称湖北军政府),并通电全国,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这一事件,史称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大幕由此揭开。为镇压起义,清廷先是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兵马南下,又于八月二十三日被迫重新起用赋闲在家三年的袁世凯。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袁世凯再次出山。这是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又一次粉墨登场。在积极筹备武力镇压的同时,袁世凯派旧部刘承恩、蔡廷干等与湖北军政府方面接触,试图招抚,但未获进展。九月十一日、十月初七日,冯国璋率部先后攻占汉口、汉阳。尽管冯国璋宣称 “长江随时可渡,武昌唾手可得”,但袁世凯还是认为,彻底平定湖北革命党并非最佳策略。这短短的 120 多天,却发生了让人眼花缭乱的风云变化:袁世凯出山、南北和谈、清帝退位…… 而极端政治动态的变化中,又间杂着各地的社会动乱、财政上难解的困局、皇室的离心离德等,终于让不堪重负的清政府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切的开始,都是武昌起义时打向陶启胜的那一枪。②最后 120 天武昌起义爆发仅 120 多天清朝即告灭亡的结果,可以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时为清功臣馆总纂的恽毓鼎,在清廷颁布退位诏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自武昌乱起,至今不过一百二十日。八月十九以前,犹是太平一统江山也。自来亡国,无如是之速者。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自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逊位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决定一个政权命途的,从长远看,自然是政治、经济、军事、民心等历史合力的结果 —— 比如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军事孱弱、民心背弃等。但从短期看,危机爆发后临机处置的正确与否也起到延缓或加速的作用。只是众多关于辛亥革命历史的著作,往往对清朝最后的 120 天一笔带过,关于武昌起义后清廷的应对多只是寥寥几笔,而缺乏翔实、深入的剖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武昌起义的爆发引发了官员的请假、辞职潮:不包括九月十一日奕劻内阁辞职导致的 20 多位二品以上高官的离去,仅据《大清宣统政纪》所做的不完全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清帝逊位,二品以上高官请假者,至少有 57 人之多?林林总总的请假、辞职、逃亡乱象,使清廷官员请假制度形同虚设,也反映了清廷高官的腐朽无能。这些官场乱象,严重影响了清廷中枢的运转。③一国二主清帝退位了,但孙中山关于清 “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 的主张并未得到贯彻,袁世凯在北方组织临时政府,改称 “前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领”,使得当时的中国,事实上存在南北两个政府的情形。常言一国不容二主,但从 2 月 15 日到 4 月 1 日的四十六天,当时的中国却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临时大总统的现象。两个政府、两个大总统,这样一来,大总统究竟由谁来当、孙袁之间的平衡与交接,就成了新的问题。十一月初六日,孙中山抵上海。第二天,各省代表会电告黎元洪,定期选举总统,再由被选者电告袁世凯,如和议成立,即当避席。十一月初十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以十六比一的票数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各省代表会议的决定,也就在这天,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袁世凯、希望袁早日运动清帝逊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帝制,这部书结合了很多新史料,还原了从爆发到清帝逊位 120 天清朝的表现。清朝没有认真重视武昌起义和它带来的冲击波,因为革命派之前的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清政府没有想到立宪派能和革命派联手,导致十四省独立。两江的失陷,没有了财赋的支持,清政府举步维艰,孙中山的革命政府也没有资金的加持,导致袁世凯能够两边逢源,将清政府和革命派通通拿捏很死,造就了袁大总统,也告诉了中国人民完成中国社会转型还要继续求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是一个个细节构成的

        “历史宜粗不宜细”“求同存异” 是我们熟知的两句话。但我认为,“宜粗不宜细” 是政治家着眼大局、搁置争议的治国方略,而对于治史者来说,应是 “宜粗更宜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武昌武昌

          重塑了对清末各势力的认识,武昌起义之细节,清政府之反应,历史的复杂性。“宜粗更宜细”“求同更考异” 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