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为园丁,做好父母!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其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好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是像木匠一样将孩子雕刻成既定的样子,而是像园丁一样,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安全且富有爱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创造未来。

      5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心“浇灌”

      我常引用这句: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主要责任是斩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对我们的影响,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然后我们的孩子自然能教出出色的一代人。教育孩子,不用上一代人的 “雕刻” 而该用我的的心去 “浇灌”,用园丁之心去陪伴孩子成长。过去人们常把孩子看作不完整的人,但最近 10 年,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不仅比成年人更善于学习,他们还充满了创造力,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些道德意识。这天生就有的能力,我们也只用浇灌就行,孩的自然能成为他该有和想要的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英日课解读过,育儿必读

        现在只有复杂的人才敢相信教育孩子是个简单的事,只有聪明的人才敢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聪明不聪明,只有掌握重要知识的人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重要。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这本《园丁与木匠》也许能先改变你,再改变你的育儿思路。

          2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榜样与陪伴就是父母的教育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书名就鲜明的提出教育孩子的两种思维模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分工,人们越来越多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木匠思维,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孩子制造成有用的理想产品,好的木匠会考虑材质,进行精心设计和雕琢,对社会来说能制造伟大作品让人羡慕,作品拙劣遭人鄙视,自己毁坏材质无限懊恼。好的作品不忍放手转让,坏的作品可能希望毁掉,这一切用于教育孩子都是木匠思维。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创造的作品,最主要是以父母的价值观来决定,而不是尊从孩子自身的意愿。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园丁思维,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而是那个在我们死后依然要继续生活的人,他们不是我们的作品,而是我们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正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基因传承,在他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天性改变不了,只能接受,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花。我们能做的只有陪伴和呵护。顺其自然的欣赏。园丁能做的只有短短成材成型前的呵护和陪伴,其实时间很短暂,只能感恩的珍惜。本书万维钢有详细的解读,另外洋人本身对子女没有华人过多的牵绊,同子女关系也更潇洒,国人社会就是从农耕文化的传统家族向工业文化原子化家庭转型,太多的不适应,自我经验随著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养育子女确实应该放在年龄大些,心智成熟期。可以享受和子女共同成长的乐趣,做园丁关键的是时间和耐心。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育儿宝典

            我们不能以木匠式的方法替孩子成长,而是要以爱的名义和园丁式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在育儿的路上,塑造心智和观念,让孩子正确的处理好情绪与烦恼,让他们获得心灵成长和智力的教育同样重要。木匠式的父母追求的是按照社会明确的成功标准来精雕细琢,让他们按照固定的标准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扮演的是一个绝对权威的角色,而孩子只能顺从,这样的育儿方式虽然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却压抑了孩子的个性,甚至损害了孩子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茁壮成长的心灵。园丁式的父母,追求的是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干预孩子自身的选择,而是做到全方位的陪伴,让孩子自己创造具有无限未来的可能。木匠式的父母是一种封闭的思维,把孩子的成功视为单一的成绩好,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要;园丁式的父母是一种开放的思维与包容的心态,不在意孩子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而是放眼未来,在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为其提供资源,让他们学会自由生长。也许你提供的不是爱,而是你的控制欲,因为不想让自己难堪,而强行增加自己的期待给孩子,使其迷失了对于未来方向的判断。也许你在意的不是事,而是你的尊严感,因为不想让自己丢脸,就总是释放自己的情绪给盖子,使其模糊了对于自由意识的觉醒。养育孩子不是要求按照统一的模式或标准的体系打造孩子的认知,而是能够做到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从孩子的出生、成长和教育上面,家长每个时间期待都是不一样,从孩子出生,我们就想让他能快快乐乐、健康平安的长大;在养育阶段,我们希望他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以免陷入认知误区;在教育阶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为孩子树立起榜样,指引前进的道路,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点亮孩子,也刷新自己的成长。所以,养育孩子,真正的是让他们能够平稳的适应外界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当下所面临的挑战,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外界所带来的影响,用辩证的方式看到科技带来的影响和便利,用成熟的态度引导孩子价值观的确立。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人父母的本质,是爱❤

              本书作者是世界顶尖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她的著作还有《孩子如何思考》、《孩子如何学习》等,是非常有名非常优秀的育儿图书,同样推荐阅读。在《园丁与木匠》中,作者并没有像其他 “育儿书籍” 一样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导和规范,这并不是一本教养类的实践指南 —— 不是教你如何给孩子喂饭、如何给孩子穿衣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教孩子阅读、如何给孩子选早教班 —— 而是从发展心理学家的专业角度,运用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的科学实验研究证据,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底层向读者阐述了儿童时期人的发展规律和意义,为我们展示童年时期对人的一生、对整个人类进化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儿童时期的必要性和关键性,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本质和动机,让父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各种 “混乱无序的行为举止” 中的进化与发展上的意义。在我看来,这本书交给我们的是原则性的 “道”,而实践类的育儿书籍交给我们的是运用上的 “术”。只有在明确原则的 “道” 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方式方法上的 “术”,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书中很多实验非常有启发,建议认真研读反思,能收获到很多新的知识。作者写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不断地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为人父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人父母的本质,是爱。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中去,这种爱不仅来自亲生父母,还来自抚育孩子的所有人,它具有超越性,是我们所有人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不是他们的成就和荣耀,而且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正如作者所强调和坚信的:“对所有人类而言,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有孩子的父母推荐阅读,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更好地发展亲子关系。没有孩子的朋友同样推荐阅读,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父母,为成为友好的陪伴者,为成为父母做好准备。我认为全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1. 关注你的孩子,并给与无条件的爱。2. 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3. 漫长的童年时间给了孩子探索、试错、学习的机会,这将为他们成年的生活奠定基础。孩子天生就是 “调皮淘气” 的,这正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本能。童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准备阶段,是一种解决风险的高效方案,这是进化保留下来的优势。4. 身教重于言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孩子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比你教孩子做了什么,要重要得多。在孩子身上,能看见父母的影子,在父母身上,能预见孩子的未来。孩子的观察、模仿和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太多,并且他们随时在观察父母,所以成为优秀的榜样,以身作则,非常重要。5. 依恋模式决定了孩子更相信谁,也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安全型的孩子是最健康的状态,而决定依恋模式的,是婴幼儿时期父母是否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养育环境,是否给与了足够的关爱和陪伴。6. 玩耍和打闹是孩子的天性,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和小伙伴的游戏、相处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去幼儿园、小学读书的重要原因:进入社会网络,发展社交能力。父母应该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而不是强制教给他们一堆我们认为 “好” 的东西。7. 孩子天生能从玩耍中学到东西,所以玩既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休息和奖励,玩就是最好的学习,玩是一种战略需求。六岁以下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认字和学加减法,而是充分地玩。如果你想教孩子什么的话,不如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然后引导孩子去探索,去发现,和孩子一起玩耍,寓教于乐。关键点在于,放下你的高傲自大,允许孩子带路,让他们引导你去一个奇妙的世界来一场欢乐的冒险。这是非常有趣的体验。8. 孩子在学龄前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在学龄期开始训练和掌握未来生活的技能,在青春期要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采取行动。9. 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及后果,而且因为他们高估了收益及奖励。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性的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10. 为人父母的本质就是爱。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在现代社会常见教养模式中,有些父母就像是木匠,将材料塑造成最终的产品,以符合自己最初的计划,但孩子既不是材料也不是固定的产品。而园丁的工作则是为花园洒水施肥,除草松土,保障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给与关怀和陪伴,不去拔苗助长,让花朵自由生长。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关爱、安全、稳定、温暖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蓬勃发展,让他们可以去探索全世界,不是逼迫他们去学习,而是关怀他们、支持他们、倾听他们,帮助他们学习自己热爱的事情。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发展心理学给出的育儿建议很简单也很枯燥:关注你的孩子,并给与无条件的爱。人类拥有比其他许多动物要漫长的童年时光,这是进化保留下来的优势,漫长的童年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探索、试错和学习的良机。童年是一个受保护的特殊时期,它给了孩子喘息的时间,帮助他们掌握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在拥有安全、稳定、充满关爱的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生存能有保障,需求能被满足,就有了获得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能够有机会试错,把在儿童期探索获得的经验教训运用在成年之后,成为未来适应社会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的,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参照一系列育儿书籍给孩子 “制定规范”“教学教导” 要有用得多。这是从 “道” 的层面讲述底层逻辑,描绘根本原则。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你对孩子做了什么,要重要得多。同样的,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生活资源、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与孩子多沟通多倾听,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多回答孩子一些为什么,都可以帮助他们茁壮成长。父母并不需要教授孩子太多知识,孩子会自己去探索、学习,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与关怀、支持和信任。无论孩子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勇敢还是谨慎,是开朗还是内向,是能集中注意力还是喜欢天马行空,是玫瑰还是牡丹,我们都要无条件地关爱他们,尽己所能地去抚养他们。我们对孩子那特殊的、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独一无二表示尊重和支持。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中去,这种爱不仅来自亲生父母,还来自抚育孩子的所有人,它具有超越性,是我们所有人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不是他们的成就和荣耀,而且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正如作者所强调和坚信的:“对所有人类而言,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知何故,爱将我们与这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的陪伴中获得深刻的满足感,这与我们从中获得的任何好处都毫无关系。我们可以将这些深刻、积极的依恋和承诺的感觉视为奖励爱情本身的一种进化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园丁与木匠

                  最近一直在嚷嚷着要重新养育自己,结果感觉效果似乎不怎么显著。也读了不少育儿书,这一本大概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了。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局限性 —— 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 都是从外在如何去改造,而不是从内里如何去温养。而我对自己的重新养育,其实根本还是在走父母的老路 —— 木匠式父母,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但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想想我得自我重新养育不也是想要让自己变成什么样子的,而不是用心去寻找已经被丢失了的自己。真正好的养育,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园丁式养育模型有三层特点: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父母要做一个园丁式的木匠

                    人类能成为万物之灵,就是人类比任何动物都懂得教育孩子,而这本书说如何当父母,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教育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教育孩子,一直不是有没有爱的问题,而是如何去爱孩子的问题。当然,首先好父母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要保障有足够的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以及良好的读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环境条件。其次就是父母要自己做一个聪明能干的好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主要的教材,有什么样的父母,一般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反过来说通过孩子也可以知道父母是什么样的。另外,好的父母要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玩耍和游戏,做到寓教于乐,把从父母要孩子们去做,变成孩子们要自己去做。有人说,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孩子们都是家庭社会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为父母,既要当好园丁,也要当好木匠,好父母要做一个园丁式的木匠,园丁是个木匠,就是保证孩子们能够正常的生长并长大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父母既要当园丁,又要当木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父母?

                      读了《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我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木匠式育儿理念。


                      从命令式育儿,到正向管教式育儿,其实都属于木匠式育儿,都是想按照自己的理念,把孩子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但是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生物,有他自己的路要走。
                      很多亲密关系的冲突,都是因为,想让对方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冠之以爱的名义。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父母,那就是当一个园丁式父母,给孩子提供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让他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为什么正面管教理念之下,依然有那么多的育儿冲突,其实也正说明,还是不懂孩子。
                      同时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收获是,孩子的模仿式学习,是有自己的判断力的,他只模仿那些,他充分信任的人的那些喜欢的行为。
                      那么基于这一点认识的话,我们想影响孩子,就要做好自己,如此, 又有一个新观念了,育己才是最大的育儿。
                      这和育儿就是育己,貌似一样,但截然不同,后者是以孩子为中心,越想抓住孩子,孩子跑得越远。
                      我们有独立的自我,孩子才会照样学样,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
                      认知改变了,这本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那么具体如何成为园丁式父母呢,就是以孩子的方式去影响他,也就是游戏化。
                      举几个小小的例子,说明孩子的天性是游戏化的玩。
                      去洗澡 [流泪] VS 去卫生间玩水 [色]
                      自己走 [流泪] VS 我跑你追 [色]
                      穿衣服 [流泪] VS 来钻洞洞
                      游戏化育儿这个主题有一些好的书单推荐给你:《玩法养育​》《游戏力​》《让孩子轻松学会时间管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何爱护孩子

                        一直以为《园丁与木匠》和其他育儿书一样讲述怎么陪伴孩子怎么处理不同的反应。后来才意识到这是通过历史来总结出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在现在这种家庭构成中茁壮成长。以及孩子真的需要怎样的陪伴和支持。我们有办法去更好的教育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园丁式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去蓬勃发展

                          ️很多育儿书谈的都是育儿技巧,句式都是 “如何”,“怎么”,这本育儿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并没有提供育儿技巧,而是从发展心理学和进化的角度探讨了 “为什么要育儿”“做父母的本质是什么” 这样根源性的问题。️相比其他物种,人类有漫长的童年期,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养育孩子,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童年是一段受保护的时期,孩子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尽情地探索,为成为成年人后的生存做准备,这种探索里也包含着变异与创新,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保障。父母所做的就是在孩子的这个混乱期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保障他们的探索本能不被破坏,引导他们从 “无序” 走向 “有序”。️作者认为,做父母的本质是爱,它不是指向一个目标,相反,照顾孩子,是投入一段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中,我们因照顾孩子而爱孩子。“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从长远看也是人类持续进化的保障。️作者倡导做园丁式的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的父母。所谓木匠式的父母就是把孩子看作原材料,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特定类型的人,而园丁式的父母致力于创造一个生态系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丰富的环境,供孩子蓬勃发展,园丁式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一定最聪明,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韧性,能更好的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照顾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而不只是因为我们未来可能会获得孩子的回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分,因为讨论的问题值得

                            这本书写的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书名。他提醒你,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你是更希望自己像一个园丁,还是更希望自己像一个木匠,用刀削斧凿,把孩子砸成一个确定的样子?还是可以保持开放性的心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你就做那个园丁?前言和后记的启发程度远大于书中间的内容。从我们为什么要养育一个孩子的高度,从历史上人类的发展,这些高层次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高度确实值得我们来读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和后记🤭🤭。至于中间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其实整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了:孩子要比你想的聪明得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教育,我们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理念

                              一、总体感受这不是一本教给你具体教养方法的书,这是一本偏向于教育理念的书,它揭示的内容也许会让你感觉到对孩子的失控,甚至怀疑它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正是这种失控才更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二、读书目的教育是几乎让每一个家长都头疼的问题。现实中,我是拥有 2 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上小学,一个学龄前。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教育的问题也让我十分头疼,因此我非常想知道孩子的发展规律,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家长口中的 “神兽”?怀揣着这个目的,我需要选一本教育类的书来读。三、选书为什么选《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首先看豆瓣评分,“8.1 分”,这个分数相当的不错,说明这本书是经过了读者检验的。其次看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说明她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三个孩子的奶奶,说明他拥有丰富的育儿经历。特别这种经过了两代人的育儿周期,既当过妈妈又当过奶奶的人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长久的角度去观察孩子,避免了只押宝孩子前半生的片面教育。这种既有学术经验又有教育阅历的人写出来的,受到了豆瓣高分好评的书自然是我阅读的首选。最后重要的一点,万维钢老师推荐的书,这个不接受反驳:)四、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是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前所未有的想法、从而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并改变未来。教育孩子,不是木匠做桌子,不能根据家长的一厢情愿而雕刻。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最重要的是给予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五、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内容(一)孩子的童年是混乱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是文静的天使,有的孩子是捣乱的魔王?混乱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1、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技能各不相同,这样才能通过多样性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无论是保守的安静,还是冒险的创新,都能给人类未来的演化提供多样性。2、孩子的大脑天生就适合探索。大脑先随机生成多种可能性,再保留可行的选项。把这些可能性储备起来,为将来的新环境做准备。无论是天使宝宝,或是魔王宝宝,都是随机产生的一种探索机制。宝宝大脑的天职就是探索,自然比成年人更加的混乱,而这混乱是为将来做准备。感想:我们经历比孩子多,自然想给孩子指出高效的道路,可孩子钟爱的却是混乱,喜欢每种可能都尝试一下。这就是混乱与高效的矛盾。(二)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模式孩子学习模式有三种:分别是试错模式、模仿模式、听学模式。1、试错模式:自己通过试错找出答案,这是生物的本能。感想:试错模式就是最好的探索方法,我们不让孩子探索是与本能作战,是无法取胜的。因此,只要风险可控,我们就要允许孩子试错。2、模仿模式:模仿别人达到目的,孩子只模仿有趣结果的行为。感想:想让孩子模仿你,必须让孩子觉得模仿你的行为是有趣的,并能从中得到及时反馈。3、听学模式:听别人的话来做,孩子会自行判断,只听自信且靠谱人的话。感想:如果让孩子发现了你说话不自信或者你在骗他,以后孩子会越来越不听你的话,请做个自信且靠谱的家长。总之,我们要把三种模式结合起来教育孩子。(三)学校比拼 —— 专注力的竞争 6 岁以前,孩子大脑适合探索式学习,也就是通过试错、模仿和听讲,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探索世界。此时,大脑的功能就是让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兴趣,因此很容易转移注意力。6 岁以后,孩子的大脑就多了一项技能,掌控式学习,让你可以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快速调用某项技能的能力。认字与算数都是掌控式学习。为什么区分幼儿园与小学,就在于孩子的大脑更适合探索式学习还是掌控式学习?贯穿小学到大学的几乎都是掌控式学习,那掌控式学习的关键是什么呢?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学校的教育,可以说就是一场注意力的比拼。小学的学习难度不高,为什么会占用这么长的时间,原因就在于给与孩子充分的时间来适应掌控式学习。感受:如果你的孩子注意力很强,恭喜你,作为家长你可能会很省心。反之,当孩子入学之后,无论孩子喜不喜欢,你都必须想法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注意:探索式学习是通过兴趣探索学习的种类,而掌握式学习则是掌握知识的技能,两者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先后顺序之别。6 岁以前学习不是不可以学习认字、算数,但会事倍功半,并剥夺孩子探索的能力。同时,即使 6 岁以后,过分的注意力训练也会让孩子的创造力降低。感受:注意力也许会让你可以获得一个高分的学生,但可能因此丧失了一个探索、改变世界的天才。探索还是掌握,将是摆在家长面前艰难的抉择。六、其他重要内容上面是我现阶段所关心的话题,除了这些,书中还提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孩子为什么拥有一个漫长的童年,难道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好吗?玩到底有什么好玩的?玩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孩子为什么喜欢打闹?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有危险吗?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再次陷入混乱,此时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在网络世界的今天,孩子会不会陷入迷失?如果作为家长的你很感兴趣,建议读一读原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惊喜的美好(《园丁与木匠》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有意思的是,我认为这本书说的不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对父母的。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剧场效应也好,内卷也好,赢在起跑线也好,作为父母总是在焦虑,如果孩子在一开始就不如别人,以后会不会一直是个输家。或许是因为体系化的教育体制,工业化时代确立的教育体系,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在学校种取得优势或许是孩子未来更好生活的前提。就像书里说的:“学校教育对成功来说越来越重要,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学校教育来说越来越重要。而在一个学校教育是成功关键的世界里,父母的责任不可避免地变成了确保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 毕竟,在学校这样一个简单环境中,竞争是肉眼可见的,也是相对单一的。当有唯一的衡量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跟容易以这个标准为行动的出发点,让自己越来越适应这样的竞争。这当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对于更长、更复杂的人生来说,或许并不是只有这一种竞争的方式。就像书里面所论证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听、在看、在模仿、在玩中学习到的东西,远比我们所以为的学习的要多。同样的,对于学龄的孩子来说,除了我们要让他们学习的知识、方法以外,他们在学校中要学习的更重要的事情,或许是如何与同龄人进行沟通、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是他们将要也是一定要学会的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的前提。对于教育,我们还是要学会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书里说:“成人的习惯让这世界上的大量东西被视而不见。” 我们实在是太容易把常见的东西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是我们让自己轻松一点、简单一点的方法,也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世界几乎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我们用所谓的 “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来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已经捉襟见肘,然而我们一方面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想让们学会更多的东西,一方面又把视线聚焦在竞争和我们能够理解的方面,这或许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多少有些 “不公平” 或许是的。就拿最简单的读书这件事来说,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书本世界的人来说,读书这件事仿佛是天经地义,我们会觉得书籍是我们获取信息、提升能力的最用力的手段。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或许不仅仅是书本,书也不再是他们奉若圭臬的工具,或者说阅读书籍不再是他们获得信息的最高效的技术手段。“科技之于孩子,就像阅读之于我们。我们这一代人在童年运用开放和灵活的大脑掌握了阅读技能,而现在出生的这一代将会沉浸在数码世界里,不知不觉地适应它。这一代人才是数码原生。” 所以,对于做父母的我们来说,或许更要理解的是:第一作为父母,是一个注定指向分离的付出爱的过程,是一个不会以回报为目的的过程,所以对于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告诉自己,我们也没有变成我们父母想让我们变成的样子,所以对自己的孩子要接受他们勇于变成自己。第二是,在作为父母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是没有收获,但是我们的收获并不是一个符合我们心意的孩子,而是我们与一个独立的生命建立一种无法分割的、任何其他都无法替代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会让我们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为人父母后,你的自我会被扩大,里面包含了另一个人,也就是孩子的价值观和兴趣,即便他的价值观和兴趣与你自己的完全不同。“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会看着他们无可挽回地走向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未来。那就做一个园丁,让花园自然生长的美好,带给我们惊喜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养育孩子必读书

                                  在探索和学习养育孩子时,我们大多数人找寻的是方法和经验,而艾莉森・高普尼克这个奶奶级的科学家在《园丁与木匠》里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最需要搞清楚的不是方法和工具,而是理念和关系,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为人父母,而不是教养子女,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起过去和未来。(To be a parent,is to be a bridg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读到此,深以为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想要成为园丁

                                    父母和孩子的故事里不只有辛劳和琐碎,更有希望。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留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For lovely eyes, seek out the good in people. ——Audrey Hepburn 为啥这么好的观点要局限在父母和子女的社会关系上呢,选老婆不也是选到一颗优秀的种子就造一个大棚让她烂漫地长的过程嘛,甚至当儿子也是帮老爸老妈收拾收拾脚底下的蚊蝇虫卵。实际上好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双发现美的眼睛,把艺术品从污浊中拯救出来的艺术家,而他可以是园林艺术家,也可以是雕刻艺术家。达不到艺术家的水平,那就退而求其次当个园丁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见解新颖独到,为人父母,要努力做一名园丁,而不是一个木匠。记得万老师提过,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不坏靠家庭,优秀靠遗传,卓越靠学习”。尽可能给孩子成长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相对富足的环境,不让孩子从小受到稀缺的伤害,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善于学习,拥有一个比较健全人格基础,我想,这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艾莉森・戈普尼克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该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2. 如果你想在院子里给自己弄个小花园,很可能你弯腰驼背地忙了一天,汗流浃背,累得跟狗一样,结果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是按你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真正的园丁在种东西的时候,不是想着要种出最大的西红柿,或者最美的兰花,他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植物可以在里面共同生长,只要你保证土壤丰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3.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人类童年的全部意义所在 —— 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各种新奇的、怪异的、有趣的、难以预测的变化都可以发生,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应对的方法,等他们长大以后,每一代人能做上一代人预料不到的事情。4.[核心观点]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园丁种花,其本质是爱。这种爱没有目标,没有蓝图,但它确实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去改变我们爱的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 “花园”。在这个花园里,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5. 过去十几年来,进化生物学上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同的物种,未成熟期越长,大脑更大,成年后就越聪明,越灵活,越善于学习。(案例:澳大利亚有袋动物短尾矮袋鼠 vs 美洲亲戚弗吉尼亚州负鼠;鸟类分为早熟性的和晚熟性)大脑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但拥有一个强大的大脑又有助于物种更好的生存,意味着你有充足的余地发育出更大的大脑,从而投资一个更长的童年,帮助你的后代再长更大一点的大脑,如此类推。6. 我们这样一个物种,注定要应对环境中最大程度的变化性与不可预测性,而我们的童年就是一种核心的适应策略 —— 我们巨大的大脑以及漫长的童年,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保护性的时空,让他们能不断试验出新的想法和行为,每一代人都创造出一个略微不同的世界,并超越前人。7. 但进化的目的就是制造差异,差异才有生存与繁荣的机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孩子、有童年,就是为了他们能负担得起这样的大脑 —— 一个在不可预测的环境里,善于应对变化的大脑;一个非常擅长学习、变化,而不擅长于计划、行动的大脑。童年都是乱糟糟的,而乱糟糟恰恰是童年对进化的贡献 8. 进化生物学里有著名的 “祖母效应”,绝经后的女性寿命越长,就越能帮助她们的女儿和孙子辈,从而促使更多孙辈子女出生。也就是说,很可能是祖母的投入,确保了童年的存在,确保一个孩子可以未成熟这么久。9. 在人类社会中,孩子漫长的未成熟期得到了母亲、父亲、祖父母甚至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慷慨支持。孩子是某种特定的长期承诺最纯粹的例子。这种关系的关键是关爱和照顾的行为本身。正是这种承诺保证了孩子一个长期的受保护的未成熟期 10. 戈普尼克认为,在理解真实世界,包括人的层面,儿童的思维方式类似于科学家: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从而了解世界的因果关系,并对这个世界的可能性保持足够的开放态度。根据她的研究,儿童很早就懂得揣摩母亲的心意,并根据对方的回应发展出 “内在运作模式”。11. 发现世界的真相,也就是理论,与创造新世界,也就是想象,这两种根本能力共同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进化优势。12.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奖赏不是孩子的成绩或奖杯,甚至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或者婚礼,而是与那个孩子在一起时那种分分钟的喜悦,以及那个孩子与你在一起时那种分分钟的喜悦。”13. 父母要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只要保证土壤富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