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看

    这期里的关于双减和职业教育的报道很好看,信息很扎实,而不是更多的情绪。推荐。

      6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月的必读咨询

      1、 最近一段时间每当看到 “双减” 政策。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因为 “惯性” 而产生过度忧愁。“双减” 政策让家庭支出确实能减一大块。可看着天天在家打闹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路未来会怎么变。别人的孩子也这样吗?     2、中国企业的 “出海” 之路,过去是国企、大企业 “出海”。他们的 “船” 大,看得远、有资本、能抗大风浪,今后会有很多微小企业 “出海”。一叶扁舟能抗住什么?     3、智能化、数字化到底有多少企业实现了。中小薇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道路还有多少路要走?      看的越多越糊涂了,该怎么找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杂志罗振宇老师也安利过了,一直都有水准之上的表现 。本期我觉得有几个课题我比较喜欢:1⃣当然是阿富汙相关的问题 2⃣虎扑绝望的上市之路 3⃣教培行业,从盛夏至凛冬 4⃣“双减” 的政策风暴 5⃣职业教育的春天?6⃣疫情加速退休腳步?7⃣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其他还有许多主题,也都还不错。就像看一本杂志,可以很愉快的看过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周商刊读后感》——最难的考题,如何办教育?

          一、文章简介本次所选文章来源于《第一财经(月刊 2021 年 9 期)》有故事栏目,包括 “双减” 政策对教培行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升学困境一系列对教育行业的 “把脉” 和思考。如果说要选一个跨越各个年龄段和职业都能够备受关注的话题,教育必然位列其中。本文从不同的切口对中国国民教育这个庞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目前的发展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二、问题提炼 1、“双减” 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怎样的?2、校外培训究竟创造何种价值?3、如何破除 “教育内卷” 和 “学历内卷” 的双重困境?4、在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间如何抉择? 三、思考感悟教育在中国被赋予了特别的社会意义,人们将 “阶层流动” 的重担压到了这个词身上。所以当人们讨论教育的时候,仿佛也就是在讨论公平、正义、身份、地位乃至于未来。从今年知道 “双减” 这个词开始,我并未听过一句减轻负担所带来的轻松愉悦,反而满耳尽是寒冷、萧索、困惑和迷茫。“给学生减负”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由来已久,我一度怀疑是否有对应的英语词汇能做出合理的翻译和阐释。从这篇文章中我梳理出了 “双减” 政策出台的历史脉络:1955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新中国第一个 “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18 年 8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治理,为行业前景埋下了重大不确定性。2018 年底,被形容为 “史上最严减负令” 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出台,提出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控制考试数量、限制竞赛” 等要求。校内减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校外培训需求,出现校外增负局面。2019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静。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校外培训的 “在线教育平台” 意外成为资本新宠,当年教育行业累计融资 1164 亿元,其中在线教育占九成。2021 年 1 月,在线教育爆出聘请演员扮演老师在多个平台营销的 “广告撞脸丑闻”。中纪委网站很快发文指出资本对在线教育的刺激。在线教育公司在主流媒体上的品牌广告投放被一律禁止。“两会” 期间,教育内卷主题被再度热议,习近平在参加教育界政协委员联组会议时,直接抨击培训乱象是顽瘴痼疾。“两会” 闭幕不久,《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四问校外培训乱象。5 月 21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 意见》)。审议通过后并未对外公布细则。7 月 24 日,《“双减” 意见》全文被发布在教育部网站,并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同步向全社会传播。 这份 “红头文件” 的印发单位不是教育部而是国务院办公厅,且起草过程并未采用以往国家产业核心政策的制定程序 —— 用一份征求意见稿来过渡和论证,表明了此次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推动改革的坚决意志。这份文件被称为 “史上最严禁补令”,在部分地区执行层面的监管操作甚至超越文本要求,把 “扫黄打非禁补” 列为同等严重的判罚程度。面对政策的决绝,教培机构和家长双方都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中。资本的焦虑我们容易理解,对家长而言,与其说是焦虑,不如说是无助更恰当了。教培机构用最强的教研团队和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给望子女为龙凤的家长们开出一剂贴心药方,谁报的班更多,内卷得越起劲,焦虑也就越能得到缓解。补课的拐棍没有了,谁还知道怎么学习呢?其实政策制定的初衷不难理解,政策制定者的关键判断是:只有回归学校,才有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针之下,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公平显然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教培机构确实不是 “万恶之源”,“教育市场化” 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当下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如若不加管制,社会的上升阶梯总是会越来越窄的。与这个大目标相比,过度领先和进度超前的中小学生们停下来等等后进者,确实也算不得什么问题了。 一方面是为了学历 “不择手段” 的家长,另一方面学历本身也在不断地通胀贬值。郁闷的年轻人们小时候被许以重利(一般是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云云)半推半就地学习,等真拿到了文凭,又切身感觉到这个东西能提供的安全感实在是廉价。在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离严重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也许是一条出路,现在关于效仿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讨论越来越多,直接从学校培养到工厂,以确定性来对冲廉价感。但在产业风口几年换一波的当下,由谁来承受市场波动提前几年为学生们订好方向和课程体系,给学生以确定性和安全感,也又是一个难题。有人被无用的高等教育蹉跎时间,有人被落后的职业教育蹉跎时间,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面临如此复杂决策谁又能做到不焦虑呢。 再回头看看校园之内,在中产阶级越来越多的当下,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选择反而成为一个问题。私立学校的学费由 “一般家庭承受不了” 变为 “多数中产家庭都能承受”,为了更高的薪水而打拼忙碌的家长被 “全封闭、寄宿制、严格管理” 带来的心力节省所诱惑。文章中的父母纠结于到底是每天回家增进亲子关系,还是封闭寄宿锻炼适应能力,最终还是屈服于一块重点学校的招牌。谁也不能否认重点学校出成绩的概率,但从微观层面而言,即便是 “不具备条件也要硬上” 的思路,也不能保证就有确定的成效。有一本书《教养的迷思》(朱迪斯・哈里斯),说的是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连父母的作用都是如此,那私立还是公立、文科亦或理科,真的就更是迷思了。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谈,读一读平行班也是很好的人生经历,在公平的教育中竞争所培养的自信是没有依赖性的,外物对于个人来说也许确有加持,但安全感如果来源于自我以外,那这份安全感的安全性也是需要存有疑虑的吧。如果站在终身学习者的角度而言,所谓教育的问题就更简单了。最近 B 站和抖音新晋的科普 UP 主,85 岁的海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老爷子,每天日程表还是被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工作计划已经排到了 90 岁。反正都是要学习一辈子的,有几年学得慢一点,有几年和一帮人而非另一帮人学,又能有什么影响呢。兀自前行,哪管得洪水滔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期最有感触的思想教育问题。随着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教育在每个时代都会承载不同的期待,也需要不同的理念与实践。在今天,关于教育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来的世界无法预知,而变化速度之快又难于把握,人们寄希望于教育能提供未来的保障,但显然,无论是 K12 还是高等教育,教育行业自身可能还尚未适应并更好地理解当下这个时代,更无法承载国家及家庭的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杂志的心得

              看完《第一财经》杂志第 9 期,书中主要围绕近期热点事件去叙述、分析,如国家实施 “双减” 政策后对教培行业的冲击、阿富汗事件的因由及普通人收到的影响等,其他如科技行业的新进展,如亚马逊云科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动态。其实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冬冬之死》,说不出缘由,但觉得有些伤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经杂志应该这方面多刨根问底,多调查研究,多建议献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四星给《我所认识的三个阿富汗女孩》特别值得一读,庆幸自己在一个平安的国家和地区,看到几个女孩的故事,尤其是知道最近的动态,感觉真的有点绝望,希望她们在动乱中平安。职业化教育这篇对我的项目也有用,只要做到好工作,大家都能接受中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啊哈时刻摘抄:学习的错位就在于,在最好的学习年纪,我们不懂人生。只要清晨走进公园,看到那些能歌善舞、吹奏悠扬丝竹的叔叔阿姨,在小区健身园看到轻松推拉着健腹轮、露出 8 块腹肌的大爷,你一定会重新定义人生的精彩,进而开始提前替自己后悔,当我老了,我可能啥也不会。从小到大,我们听了无数遍 “学习是为了自己”。遗憾的是,听得最多的那些年,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们既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也难以形成价值判断,实在难以共情。所以,我们总能在琴房里看到孩子委屈地边哭边弹。因为对于此刻的他,学习就是不明所以的练习、毫无概念的紧迫以及家长难以理解的生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双减” 下的教育培训,能否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衷,也需要义务教育阶段有所探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月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职普比相当” 的说法在家长圈中引发了焦虑,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借鉴德国教育制度的设计之外,如何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产教融合,进而改变社会观念,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刷完,无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的错位就在于,在最好的学习年纪,我们不懂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习的错位就在于,在最好的学习年纪不懂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育现状重新了解和梳理

                                    双减政策的系列文章很详实,现在教育的现状,教育机构的转型,以及太原家长的艰难选择道出了太原家长的真实困境,作为在太原工作生活关注教育现状但还无上学需求的的太原打工人来说,文章中提到的选择困难症确实是不同岗位父母面临的难题。希望国家的教育政策越来越公平,让更多的家长不为孩子上学而烦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财经是一本好刊物

                                      财经刊物,应该贴近时政、贴近群众生活,把国家、企业、民众的政治经济生活现状与国家政策的关联度阐述清楚。我认为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来看,除了农业没有现代化 (已半现代化),其他已实现现代化。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已实现准现代化,但在国家及社区 (会) 治理和菅理体系和能力方面,尚未现代化,财经杂志应该这方面多刨根问底,多调查研究,多建议献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喜欢的一本杂志 喜欢里面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报道 比如这期的双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难题,这一期的封面报道,记者们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我们试图从几个维度探讨这一轮教改的初衷及影响:于教培行业而言,最严 “禁补令” 触发的是生存危机;于政策而言,是对延续了数十年的教育方针的重大调整纠偏;于家长和孩子而言,则是一个又一个不确定性的增加。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