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说的是,我们否弃了自我意识,回归到与万物为一的自然淳朴状态。可是呢,“一与言为二”,我们一旦言说了,这个 “言” 就代表了 “我” 的见解,这就导致了那个自然淳朴的 “一” 的状态的撕裂,被我们否弃的自我又开始冒头了。所以,不管你怎么言说庄子,一旦言说了,就避免不了这种状态的产生。也就是说,这位 “暗黑系” 庄子,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颜世安的庄子。当然,经由我的一番解读,又带上了我的色彩。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的阅读,要看缘分,心态对了,这本书读起来效果就会加成。以后有机会研读完庄子基础原典,再次阅读,估计感受又会不同。读这本书现实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回想出世的开阔无限,面对现实的种种景况。一切就会淡然从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个人来说,灾难的原因既然不是某种直接的东西,而是隐蔽在遥远的地方,那么这种原因就已经不重要了,原因实际上消失在黑暗混沌的背景之中。有时,过于遥远的原因就如无原因一样,实质是蛮横地把个人无力承受的灾难无来由地强加给个人。所以,庄子文中所有关于人类灾难起因的讨论,都不能解除一种来自个人感受的深刻创伤。这种创伤感顽强地(虽然并不总是直接地)弥散在庄子行文之中。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庄子的人生痛苦感受,以及庄子寻求的解脱痛苦的独特方式都很重要。庄子多次说到人类灾难是何时开始的。有关这一点,他的说法不一。有时是认为灾难起于尧舜时代,有时是认为起于黄帝时代,有时是认为起于燧人伏羲时代,还有的时候是认为起于混沌初开的时候。这些时间各不相同的灾难起源说,并不是认真的历史追述,我们不必当真地去研究为何有时说尧舜,有时又说是黄帝或燧人。应当注意的是庄子在这些不同版本的灾难起源说中表达了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为了提示古代乌托邦。既然灾难起于某位古帝王,那么这位古帝王之前当然就是人类健康纯朴的时代,庄子曾屡次描述这样健康纯朴的时代。追述古代乌托邦是先秦道家的传统,如老子著名的 “小国寡民” 就是最早的古代乌托邦。庄子也有这种传统的乌托邦信仰,只是这种信仰似乎不太强烈。另一种意思是,庄子似乎有一种倾向,即把人类灾难起源,向更为邈远难言的远古推去。尧、黄帝、燧人、伏羲,不用说都是战国时代有关人类历史最远古的传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庄子思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痛苦,以及面对这种痛苦的出路问题。2. 庄子思想的精神根源,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3. 在我们否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之后,我们的内心不会空无一物。恰恰相反,在否弃了自我意识之后,我们会给生命植入自然本有的活力,人的生命会变得非常充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战国乱世中独特的生存智慧

            庄子的 “游世” 并非单纯躺平或避世,而是以嬉笑怒骂、随遇而安的外在姿态,掩盖对世俗价值的深刻否定。这种 “无可无不可” 的态度,本质是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权力争夺的无声抗议‌。我感觉庄子是清醒的认识到社会规则的荒诞性(如权力倾轧、道德虚伪),选择以 “冷眼旁观” 的孤独姿态保持精神独立,拒绝被世俗价值观同化‌。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庄子却主张 “无我”,认为执着于功名、道德、家族责任皆是 “人为枷锁”。他通过寓言(如 “子非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回归自然本真‌。传统隐士寄情山水以求避祸,庄子则认为物理归隐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真正的自由需通过精神上剥离世俗欲望(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实现‌。庄子看似逃避现实,实则以极端方式(如 “躺平任嘲”)暴露世俗价值的虚伪性,其冷嘲热讽是对权力与道德绑架的尖锐批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秦孤勇者

              庄子看透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却也没有像隐者一样纯粹归隐山林。庄子和所有人都不同,他选择直面这个世界的黑暗,承认整个存在的荒谬,然后用游戏的态度对抗它,嘲弄它。但庄子又没有被世界的黑暗完全吞没,在绝望中用自然生活清醒生命,用 “无我” 来感受世界的本真。庄子不接受任何温和的妥协,从逼仄的文化世界中创造了 “无我” 的新境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能无畏地沉入黑暗,然后绽放光明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游世与自然生活》如果一切无所依,人会不会坠入空虚?我觉得是个问题。庄子反对一切,他所追求的是什么呢?乱世自保?著名隐士?单纯的精神胜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都不是。游世可能是本书讲的最接近庄子所说的境界,可惜自己理解的不算太多。只能谈谈自己想法,游世主动在于游,不拘泥,不拖沓,不在乎甚至是自己,活在 “道” 里,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只是欠缺的是,真的穷,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五斗米虽不能折腰,也是困顿不堪。道是什么?道就是自然,一切随风又随缘。道不是最开始的那个本源,本源的道存在日常寻见的一切中。活着不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死了也无需辈之、痛之,也可以歌之、蹈之。抓不住,也无需抓住。庄子给我们的可能就是逍遥,逍遥又是一个似仙的状态。总是有种说不明白的感觉,也许好的作品都是如此,难以理解也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比较深奥,听起来似懂非懂,要认真听慢速的听,收获可能会更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谦虚,庄子思想的具体实践,说不清楚就是说不清楚,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假惺惺的,很好,很喜欢希望能够再次您的新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我看过描写庄子哲学最好的没有之一

                      也听了了很多大咖和专家对庄子的思想分析。唯有这本,让我无从做笔记,似乎庄子完整的道,就摆在我的心里了,言语不能传,心心相印,心领神会。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磨难,我 8 岁的儿子得了绝症,生命正在倒数,各种并发症和痛苦会一步步向他走来,痛在他身,疼在我心,习庄子哲学,直面痛苦,接受磨难,一个个故事配合庄子的时代背景和心理活动揣测,让庄子活了,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的人如此之少。也许像庄子的游戏世间,避世思想,不求名利一般。好书,好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