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0千字
字数
202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份关于庄子思想的读《庄》心得。
内容简介
庄子既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千百年来,《庄子》一书以其深邃的思想跨越时代,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士精神世界的构建。
本书主体内容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庄子思想研究,主要探讨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全德境界、畸人人格、“不得已”思想等,解析了《秋水》中的天人之思、《渔父》中的“法天贵真”说及《至乐》中的髑髅寓言之意旨等,探究了《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庄子、惠子和大树等形象;
下篇为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主要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曹植、竹林名士、陶渊明、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等文士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论 《庄子》中的道与德
- 一、庄子的道论
- 二、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
- 三、体道之法:吾丧我、心斋、坐忘
- 四、庄子的德论
- 五、道和德在《庄子》文本里的投射
- 上篇 庄子思想研究
- 第一章 庄子的齐物思想
- 一、逍遥与齐物之关系
- 二、齐物与平等之区别
- 第二章 庄子的全德境界
- 一、用心若镜
- 二、与物为春
- 三、游心乎德之和
- 四、逍遥境界与全德境界
- 第三章 《德充符》之“德”
- 一、“德”的基本内涵
- 二、德与灵府——成和之修
- 三、忘形与无情:“德”与形、情之关系
- 四、道与德:得道者与有德者
- 第四章 庄子的畸人人格
- 一、何谓“畸人”
- 二、恶知礼意
- 三、死生一体
- 四、安之若命
- 五、畸人与真人
- 第五章 庄子的“不得已”思想
- 一、人固有所不得已
- 二、托不得已以养中
- 三、动以不得已之谓德
- 第六章 《秋水》中的天人之思
- 一、无以人灭天
- 二、达理明权
- 三、“反其真”之境界
- 第七章 《渔父》中的“法天贵真”说
- 一、“法天贵真”说以庄子思想为主导
- 二、“法天贵真”说中掺杂有儒家思想因素
- 三、《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中的渔父
- 第八章 《至乐》篇髑髅寓言之意旨
- 一、“乐死恶生”说
- 二、“向死而生”说
- 三、“安生安死”说
- 四、髑髅寓言与庄子生死观
- 第九章 《庄子》中的老子
- 一、《庄子》内篇中的老子
- 二、外、杂篇中作为孔子之师的老子
- 三、外、杂篇中指点道家之士的老子
- 四、《天下》篇对老子的评价
- 第十章 《庄子》对孔子的“诋訿”
- 一、内篇中的孔子形象
- 二、外篇中的孔子形象
- 三、杂篇中的孔子形象
- 第十一章 《庄子》中的庄子
- 一、《庄子》中反映的庄子思想
- 二、庄子的日常生活
- 三、《庄子》中其他人对庄子的评论
- 第十二章 《庄子》中的惠子
- 一、惠子与庄子的交往
- 二、《庄子》对惠子的评价
- 三、作为政治家的惠子
- 第十三章 《庄子》中的大树
- 一、《庄子》中的树木
- 二、《逍遥游》中的大樗树
- 三、《人间世》中的栎社树
- 四、《人间世》中的商丘之木
- 五、《山木》中的山中之木
- 下篇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章 曹植《髑髅说》及其生死观
- 一、《髑髅说》与《庄子·至乐》及张衡《髑髅赋》之异同
- 二、曹植接受道家思想的动态过程
- 三、曹植《髑髅说》的生死观
- 第二章 《洛神赋》中的幻觉体验与赴水隐喻
- 一、有关《洛神赋》的旧说
- 二、曹植的抑郁型心境障碍
- 三、洛神是曹植的精神性幻觉
- 第三章 庄子思想对竹林名士的影响
- 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 二、阮籍:轻名教而任自然
- 三、山涛:尊名教而任自然
- 四、向秀:顺名教而任自然
- 第四章 陶渊明《形影神》中的庄子之理
- 一、儒家、佛教与《形影神》组诗之关系
- 二、新自然说与《形影神》组诗之关系
- 三、《形影神》组诗中的庄子之理
- 第五章 李白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 一、李白诗文所引的《庄子》典故
- 二、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
- 三、李白《大鹏赋》与《庄子·逍遥游》之联系
- 第六章 李商隐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庄子》典故
-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物化手法
- 三、李商隐《重祭外舅司徒公文》释义
- 第七章 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
- 一、“阳挤而阴助之”
- 二、苏轼此说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 三、苏轼此说长久流行的内在原因
- 四、苏轼此说在后世的流变
- 附录 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发题》释读
- 一、《老子》一书难以读懂的理由
- 二、对《老子》内在旨意的揭示
- 三、对《老子》文学特色的梳理
- 跋 从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
- 一、义理庄学
- 二、人间庄学
- 三、推动庄子思想融入当代社会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