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知世故而不世故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孤独的一个。晚熟并不代表拒绝成长,也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应该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没有谁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真善良。晚熟和早熟并没有好坏之分,晚熟不代表不成长,早熟也不代表就内心不善良,如果可以谁不想永远活在象牙塔里,谁不想永远做童话里的公主王子,只是,有些时候你必须成长,有些责任,你不得不扛。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知世故而不世故。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回归日常若非因作者诺贝尔文学奖的盛名,这部作品恐怕仅能登上《小说月刊》,然而它却是我喜欢的一本。它的风格平和而贴近生活,早期的莫言以《红高粱》崭露头角,其后的《丰乳肥臀》、《蛙》、《檀香刑》则写的魔幻。相较之下,这部作品最为写实,充分彰显了作者的聪颖才智,他不走高行健的道路,而是踏实地担任全国作协副主席,也注定这一代作家终究是过渡的一代,对比俄罗斯的帕斯捷尔纳克被开除出作协还要写《日瓦戈医生》,而当获得诺贝尔奖后,他以放弃领取 1958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代价,请求不要强迫他离开祖国,而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也是激烈抨击美国制度,这都是基于俄罗斯民族对自我文化的高度自信,毕竟是产生了多位文学和音乐巨匠的民族(三哥也如此,阿拉伯移民欧美也从不隐含自我民族特性,只有高华们竭力同化和隐藏自身民族性),反映出五四后中国文化还没有蜕变成型。(日韩文化界的脱亚入欧也是商业成功,但文化上并没有站起来)。因为我在青岛十年,对这部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和风俗感到亲切熟悉。山东人的执拗特性写的很生动,每个短篇故事中的人物塑造都展现出作者的功力,可惜都是不连贯的短篇旧作修改稿。【本性善良的人都是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依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为了孤独的一个。】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部分书稿是在户县(鄠邑区)完成的去年读书会分享过读书笔记。直到看到最后一页纸才知道,原来这些手稿大部分都是从 2012 年起,在户县(鄠邑区)完成的。查了一下莫言先生多年的经历,在陕西待的时间还不少。说一个比较特别的读书体验:读《白鹿原》时,心里默念的是关中方言,因为只有这样,才感觉能读出那种味道。读《秦腔》时,有的地方要用陕普,而纯正的关中话有点怪,可能是因为贾先生是陕南人。读《平凡的世界》时,跟着几个主人公,自由切换着陕北话、普通话。读莫言先生的很多文章时,因为我不懂高密话,只好拿关中话代替了。效果竟然奇佳。以前在想为什么这些名家写出来的东西,会有这种奇效呢?他们好像并没有故意使用一些带方言特色的字词,但就是让你觉得有种回归土地的力量。他们和你并不是同一个家乡,但你拿你的家乡话去读,就是能够那么亲切。好的文学大都是在寻根。看来,林海茫茫,树高千尺,却是根连着根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5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晚熟有幸,一起做个晚熟的人态度平和朴实,文字嬉笑怒骂,一如既往熟悉的莫老爷子文风,全新的故乡人事体验,读下来真是酣畅淋漓。莫言在这本书里,提到了晚熟的人的特征:“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开窍。” 对这个晚熟的概念,莫言也有自己的体验。在一次采访里,他就直接坦言自己很希望做个 “晚熟的人”,他说:“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我,这是难度很大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 诚然,成熟代表着固化,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真正晚熟的人,走得更稳、行得更远。也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这股晚熟的劲儿,他成功突破了文学圈的 “诺奖诅咒”—— 就是作家获奖之后,生活会被打乱,再也写不出重量级作品了。在继 2012 年获诺奖后的 10 年,再次拿出了这本《晚熟的人》。晚熟有幸。和莫言一样,一起做个晚熟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解悲苦的人生等不来上架,便买了纸质的书。相比其它篇最触动心的是最后一篇,看完合上书时,一直在愦憾和有点气愤又有点无奈的情绪中,下午刚看了麦家《人生海海》内容同样让人沉重,还有余华的《活着》《第七天》,在那个时代真的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憋屈死了的悲苦。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头一页就写着:“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那些轻生的、不上进类似躺平的、做一些让人不理解事的…,很是不理解看不上,但现在真的要重新想了,很多事真的是没有遇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现在多少也能理解了有那么多的人选择离开世间,他们可能真的有他们自己不得不做的选择。看完这些书,我又深刻的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善解人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是晚熟还是被催熟读莫言的长篇,最头疼的就是人物关系,天生对复杂的关系排斥,所以这短篇的文风,真的蛮喜欢。还有这大白话还有看起来特庸俗的市井生活,跟听七大姑八大姨唠嗑似的,老爷子骂人也犀利。像我这样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读起来暖暖的。实实在在的跟村子的人打过几次交道后,这个群体的人真的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还有时下问题,可以以文学的方式,直言有诲,挺好。故事大多开放式结局,有点到为止的克制。过瘾么,不过瘾,不过瘾?也过瘾。所以才能一口气读下来。“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 这种人心最直白的执念,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说了,会回忆起自己有过的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只是更多时候比较幸运,是梦想成真的喜悦。所以看到别人的同样心境,抱有一份善意,懂得才有慈悲。“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并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善良与赤城,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其实只要是在社会中,人就无法避免被催熟,钝感力让人晚熟,但心的干净确是法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左镰》当年众人欺打喜子兄妹二人时,“我” 确实记不清是谁领的头,但面对刘老三和父亲的威严拷打下,处于恐惧下的二哥供了田奎,未能预想到后果的 “我” 附和了二哥的说词。真相究竟是否领头人是田奎,未知。但 “我” 的的确确是撒了慌的。在六十年代的封建迷信保守下,无论最终是否因为 “我” 和二哥的说词才导致田奎失去右手,但当时的 “我” 肯定也是锻打左镰的一轮锤。而田奎就如那把加钢的左镰,在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这就是生活。如果没有看完整本书,我就以为作者只是单纯写的是晚熟的人。晚熟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思想上较晚成熟的人。读到最后,才理解莫言真正意义上的晚熟。我久久不能释怀因封建保守失去右手的田奎、为在专制腐败下被逼死的李圣洁老师而愤懑、被愚昧的流言碎语害死的不到七岁的清灵而痛心。直至今天,类似这种悲剧仍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上演着。“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反而认为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坏的坏人的心里还存在着良知,所以还知道自己的坏,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坏的坏人,心里只有自以为是,他永远都以为自己去正确的,他永远都认为别人欠他的,他永远都在恨别人、骂别人。” 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遇这类人。所谓早熟、晚熟的人呀。是愚昧自信的人和善良的人呀。人生其实就如一块烧红的铁,每个人都是铁匠,在不断的锤炼锻打造就着自己的与他人的人生形态。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晚熟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男人,你应该晚熟。莫言诺奖后的首部小说,是一本短篇小说。我特别喜欢看短篇小说,一次可以读 1-2 个故事,不会占有太长时间,而且短篇小说更浓缩,能吸引人需要更强的功力。读了一个月,刚好读完,每天读一点。显然,莫言这次把诺奖后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新思考放入了自家亲戚和邻居的谱系中,讲述一个个人和事儿,依然是从解放讲到文革,从改革开放讲到自己获奖后的故乡。虽然没有最喜欢的故事,但 "晚熟" 这个词成为我最近常常使用的词语。做为一个晚熟的人,我依然对人和事充满旺盛的好奇,希望 11 月是更加浓烈的一个月。 “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 蒋二道,“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晚熟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早熟或者晚熟,都是面对命运的方式。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魂牵梦绕的什么。早熟的人容易对这个世界低头,像成熟的稻谷,被生活所累,弯了腰。晚熟的人却像冬日山间的松柏,虽腰身折弯,却蓄势待发。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你又傻又呆,别人权衡利弊时,你一片赤诚,一把年纪了才开窍,仿佛那些年都白活了。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实并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没有哪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而且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良明朗。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说人总是越活越平和,我们称之为成长。成长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等于否定自己,而且为了改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晚熟的人》有感作者小说《晚熟的人》里面提到有的人小时候胆大,长大了胆小;有的人小时候胆小,长大了胆大。这句话我挺有感触的。过年时候碰上了我初中女同学,她还是那样美,身材还是那样好。远处瞧见,我一眼便认出了她。见到同学倍感亲切,我走近聊了几句,得知她离婚三四年了,她有俩女儿,小的不到四岁,都随了前夫。她说到我们境况的差距,我有点好奇的问,如果你觉得不合适为啥不早点离,还生二胎呢?她说因为骨子里传统,虽然从结婚开始就觉得不合适,但她觉得应该一生守一人,结果竟然还是离婚了。我有点恍惚,我想起我们上初一,她就开始了各种爱美,开始控制饮食减肥,开始理解人际关系,我还处于还没开化的时候,她已经成熟了很多。而如今她的做法,却让我觉得仿佛不是同一个人。回顾我小时候,生在贫穷的家庭,从小志气低,胆子小。反而是长大后做的事情反而胆大起来,真的是奇怪。《活出生命的意义》里面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最近改了名字,希望学学莫言老师,少说话,话多得罪人,多码字吧。我也是晚熟的人,静待花开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