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望之巅

    💡💡💡看了之后,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答案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在绝望之巅》。“在绝望之巅,对荒谬的激情是唯一能向混乱投去一束恶魔之光的东西。”— 齐奥朗在《在绝望之巅》中发出强烈谴责基督教的声音,以及撰写惊人文章《逃离十字架》(“The Flight from the Cross”) 的人,与齐奥朗在现实生活中是罗马尼亚东正教牧师之子这一形象产生了冲突。你无法从这场旋风中幸免于难的感觉,也来自纯粹的内在层面的圆满。生命的火焰在密闭的炉子里燃烧,热量无法从中逃逸。那些生活在外部层面的人,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拯救:然而当他们并未意识到任何危险时,他们有什么可拯救的地方呢?内在体验的爆发会把人带入绝对危险的领域,因为有意在体验中扎下根基的生命,终究只能否定自己。生命太有限、太零散,无法忍受巨大的紧张。所有神秘主义者在经历过巨大的狂喜之后,不都感到自己无法再活下去了吗?那些在正常边界之外感受过生命、孤独、绝望和死亡的人,还能对这个世界怀抱什么期待呢?人只有通过净化掉生命中的偶然和意外因素,才能接触到生命的核心。顾名思义,形而上的存在感就是狂喜,所有形而上的体系都植根于形形色色的狂喜。也有许多其他形式的狂喜,鉴于某种精神或气质的配置,不一定会导致超验。永恒只能被理解为主观经验。它不能被客观地设想,因为人的时间有限性,使他无法把无限当作一个不受限制的时间进程的概念去把握。因此,对永恒的体验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强度,而通向永恒的途径是对暂时性的超越。人们必须与时间作艰苦的斗争,才能 —— 一旦克服了瞬间连续不断的妄念 —— 彻底地生活在进入永恒的一瞬间。我深信,耶稣在十字架上,羡慕起了无名之辈的命运,假如他能够,他会退到世界上最不起眼的角落,在那里,没有人会向他乞求希望或救赎。我可以想象他与罗马士兵单独在一起,恳求他们把他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拔掉钉子,让他逃到人类受苦的回音传达不到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突然不再相信他的使命 —— 他太开明了,不可能是怀疑论者 —— 而是因为,为别人死去,比自己死去更难承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他知道,他的思想只有通过他自己的牺牲,才能取得胜利。时间,在这种夜间的荒芜中,不再为行为和物体所占据:它变成了一个不断增长的虚无,一个不断膨胀的空洞,一场来自外部的威胁。这时,寂静就会响起哀伤的喧嚣,那是为死去的宇宙敲响的丧钟。只有将时间和存在区分开来的人,才生活在这场戏里:若是逃离后者,就会被前者压垮。他能感觉到时间是如何像死亡一样步步逼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孩子兴冲冲地跟我说,里面有些短篇跟她心里想的一模一样!我很好奇,齐奥朗写这部书时在想什么?我于是问孩子,可是我没有听懂,其实真的没有看明白这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望之巅,是对自我的解构

          那么,受苦吧,把快乐喝到最后一滴,哭或笑吧,在绝望或快乐中尖叫吧,歌唱死亡或爱情吧,因为没有什么会长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绝望之巅

            我们没有冲破思想的牢笼,怎么会体会到死亡,痛苦,绝望的瞬间体会,没有经历痛苦怎么能理解幸福的真谛,没有经历死亡的威胁,怎么能知道活下去的意义,我们时常徘徊在这些边缘,深陷于其中,既然要不痛不痒的承受,何不冲出重围向前行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抑郁

              先说结果,我们看书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对没有此类需求的朋友不推荐这本书,在你心理没有足够强大时不推荐阅读。本人因为朋友的孩子高中退学,看成绩是班上前 8,看嗜好也无不良嗜好,很可惜因为抑郁不得不休学,孩子是热爱学习的,但进到教室却无法坚持下去,只有回家,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约着一起玩。我试图想在这本书里找答案,找解决办法,书中看有些观点过于深邃,有些看问题的角度也是自己从不曾有过,我承认自己是肤浅了。我也头一次感到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不愿意交流,也许他们有太多思想只想讲给自己听。我无法进入他的内心,当然也就没法将他带出来。但有一条,我坚信运动会对抑郁有所改善。适量的运动会让患者找回自己,从而控制自己。既然无法进入他的内心,就让他自己找回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晦涩难懂的一本哲学书,我试图在一些短语中记录金句,但其实很难。抑郁这个,还是陌生的,一些话题下难有共鸣,于是就有隔膜,但为什么还是看完了?想看看整本下来,作者想表达什么?精神时间到底是怎么样?直到读到,最后的几个章节,挺有意思,关于工作,爱,觉得语言表达非常有趣且有力,会大量比喻,具象描述抽象,思想层面的东西,很神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唯一的答案,唯一的真实,就是沉默。

                  混沌与清醒并存,我感受到了大脑的痛苦挣扎,它无力挣脱又在无声呐喊,这份极其矛盾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就在此时此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发疯文学

                    虽说现实绝对比这本 “发疯文学” 还要颠但也不代表我就想看这本虚无之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绝望是人寻求自我的证明,对内心情感的探索可圈可点,然而过于追求 “永恒” 二字,在年少时尚可以抚平对世界的不安,长大后这种对内心的探索很容易蔓生为执拗。比如对女性的态度:她是无知且优雅的,而男性是深思且沉默的。固化女性形象的同时反映出了自己的弱点:需要一个稳固的牢不可动的基石来压住自己的心,好让它不能被风吹走。这么做是非常软弱且自私的。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沉醉于自我就会看不见他人,在这一点上,黑塞要诚恳得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说是INFP人会喜欢的书

                        “?” 我不是这样的。感觉就像是是一本随笔,脱口而出却没有回头思考。我没有看到内容上的共鸣,标题倒是有的。这种写法很自我很主观。(我写这条也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似懂非懂,似是而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看得我真绝望

                            如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