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不上哪里对,但又很对的样子

    🤔🤔🤔很早,至少 10 年前,读过这本书。书名记得很牢,还曾用做个性签名,书中内容其实没记住啥,数年后将签名改成:点不亮的自性之光。这回是听书,得是 0.7 倍速,会有种若有所思,看到桌上摆件,自然进入凝视和凝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程大于内容

      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读的过程,而不是书本身的内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实践书中内容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自己。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空寂!就在当下做的事情里

          感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推荐!

            用了一整天闲碎时间刷完,整个人给掏空了,值得反复咀嚼,生活中自觉自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當你專注在開悟,你就在離開開悟了

              當你忘掉開悟,專心的體驗當下、臨在當下,感受生命的時刻,生出屬於自己的智慧,這⋯即是開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晦涩又吸引人的一本书

                搜索到这本书,是因为《世界在你心中》。我最近在做个人探索,持续阅读与个人成长、自我发展有关的书籍,机缘巧合就认识了胡因梦老师,从她对克里斯那穆提的赞誉,进而对这位印度作家产生了好奇。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主要围绕在身心灵方面,他的书对胡因梦老师的向内探索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也希望,看克氏的书对我也有用。双节期间,我把这本《点亮自性之光》翻看了一遍,里面的好些内容都不太理解,可能是我悟道还不够深,但我能确定,这本书是我之后会再次翻阅的书籍。因为我相信,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那么,他看同一本书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或许,能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哲学家并肩而行的日子,晦涩艰难却收获满满。他教人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心,而非盲目追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讲的太详细太直白了,没有一点听不懂,但就是道理我都懂,只是做不到。修行之路还很长很长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也许达不到那个圣洁的境界,但是在你聆听和阅读的过程中,你已经被震撼,被启发,这本身就是美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肯定是好书,就是对读的要求太高。必须静下心来,必须深入进去,才能体会作者的苦口婆心。短短一本书我看了好几天,但值得一读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当前所受的教育总是在不自觉地制约着我们探寻并点亮自性之光,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努力前行;我们总是固执地抱持着某种观念、信仰、理论或模式,自以为是地揣测并塑造生活中的人事物和各种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带你穿透内心觉知那个未知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空寂作为美的子宫

                              空寂作为美的子宫空寂之心不是终点,而是让存在自身分娩的产道。当塞尚凝视圣维克多山数十年,当八大山人的鱼鸟翻成白眼,当艾米莉・狄金森在卧室写下 “我栖居在可能性中”,他们都印证了同一真理:  ** 美不在对象的完满,而在观者之心的足够空旷 —— 这种空不是匮乏,而是准备盛接宇宙倾泻的谦卑姿态。**  正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箴言:“美不过是恐怖的开始,我们尚可承受。” 空寂之心所承受的,正是这令人颤栗的美的重量。到底有没有一个不可名状、超越时间、非思想能够创造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是人心因渴望超越经验而制造出来的幻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下分别心,点亮自性之光

                                语言的确是通往真理的起步阶梯,也是障碍。维特更斯坦的关于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和误导的哲学反思,在此又一次得到深刻印证。自性之光,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什么,人类的语言确实很粗糙,很乏力,很局限。作者已经试着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剖析,去描绘什么是自性之光。大概就是摒除一切执念,超越一切思想,不依附任何权威,不对抗任何念头的冥想状态。这种状态下,自性之光就会油然而生。这有点像《金刚经》讲的 “破相”,看到一切皆是虚妄。有点像心学所说的 “致良知”,回到无善无恶的本体状态。有点像《道德经》的 “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都是思想的产物,而思想本也是虚妄。说到底,都是分别心的产物,都是阶段性的理论和解释。超越这一切的,或者说,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终极基础,有一个终极底座在支撑一切。这,就是自性之光。我们可以借助一切去寻找,但我们不可能在任何这一切中找得到。这看似矛盾,但矛盾也是这种分别心的产物,是在明确是非对错立场下的对比和度量场景,可以超越。超越分别心,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思想、超越度量、超越比较。方能点亮自性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0

                                  只有走出思想的牢笼,活在当下,体验当下,才能解脱烦恼,活出不一样质量的生命。这本书写的很有深度,读懂了可直接开悟,好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一刻的念头与下一刻的念头之间存在一种状态叫空寂

                                      如果让现在的我回答什么值得追求,我会回答平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个无边无界、超越时间的东西?冥想的境界真的难以企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和作者另外一本《365 天冥想》阐述的理念和内容是一样的,后者相对更清晰好读一点。读读这本作为温习,感受下不同的阐述方式也不错。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