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晦涩又吸引人的一本书
搜索到这本书,是因为《世界在你心中》。我最近在做个人探索,持续阅读与个人成长、自我发展有关的书籍,机缘巧合就认识了胡因梦老师,从她对克里斯那穆提的赞誉,进而对这位印度作家产生了好奇。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主要围绕在身心灵方面,他的书对胡因梦老师的向内探索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也希望,看克氏的书对我也有用。双节期间,我把这本《点亮自性之光》翻看了一遍,里面的好些内容都不太理解,可能是我悟道还不够深,但我能确定,这本书是我之后会再次翻阅的书籍。因为我相信,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那么,他看同一本书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或许,能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空寂作为美的子宫空寂作为美的子宫空寂之心不是终点,而是让存在自身分娩的产道。当塞尚凝视圣维克多山数十年,当八大山人的鱼鸟翻成白眼,当艾米莉・狄金森在卧室写下 “我栖居在可能性中”,他们都印证了同一真理: ** 美不在对象的完满,而在观者之心的足够空旷 —— 这种空不是匮乏,而是准备盛接宇宙倾泻的谦卑姿态。** 正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的箴言:“美不过是恐怖的开始,我们尚可承受。” 空寂之心所承受的,正是这令人颤栗的美的重量。到底有没有一个不可名状、超越时间、非思想能够创造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是人心因渴望超越经验而制造出来的幻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放下分别心,点亮自性之光语言的确是通往真理的起步阶梯,也是障碍。维特更斯坦的关于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和误导的哲学反思,在此又一次得到深刻印证。自性之光,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什么,人类的语言确实很粗糙,很乏力,很局限。作者已经试着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剖析,去描绘什么是自性之光。大概就是摒除一切执念,超越一切思想,不依附任何权威,不对抗任何念头的冥想状态。这种状态下,自性之光就会油然而生。这有点像《金刚经》讲的 “破相”,看到一切皆是虚妄。有点像心学所说的 “致良知”,回到无善无恶的本体状态。有点像《道德经》的 “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都是思想的产物,而思想本也是虚妄。说到底,都是分别心的产物,都是阶段性的理论和解释。超越这一切的,或者说,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终极基础,有一个终极底座在支撑一切。这,就是自性之光。我们可以借助一切去寻找,但我们不可能在任何这一切中找得到。这看似矛盾,但矛盾也是这种分别心的产物,是在明确是非对错立场下的对比和度量场景,可以超越。超越分别心,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思想、超越度量、超越比较。方能点亮自性之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