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泰戈尔不只是诗,更是生命的学问。

内容简介

以悲悯之心抵抗怀疑与恐惧的侵袭,恢复内心的灵性,让它依然值得我们去敬畏。在安静的心智下,看自然与天性如何为生命带来无尽的欢喜。本书曾以《人的宗教》为名出版于1931年,有别于泰戈尔清新质朴行云流水般的诗歌,而是用典雅考究的文字解读人、灵性与生命。泰戈尔代表的不只是诗,更是生命的学问。这部泰戈尔在69岁时撰写的思想集,沉淀了其一生的思考智慧,于世人、于生命、于艺术都是极大的慰藉。这是泰戈尔的小世界,却是世界中的大声音。从天性、心智到未竟的理想,泰戈尔用近似神性的心灵引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思考人本具的力量,于宗教、哲学、艺术中获得心灵的给养,于纷扰世界中发现安定的力量。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前言
  • 一 人的宇宙
  • 二 创意之心
  • 三 人的满足
  • 四 心灵的合一
  • 五 先知
  • 六 洞察力
  • 七 心的投射
  • 八 音乐创作者
  • 九 大艺术家
  • 十 人的天性
  • 十一 相遇
  • 十二 师者
  • 十三 灵性的自由
  • 十四 生命的四个阶段
  • 结语
  • 附录一 现实的本质: 泰戈尔与爱因斯坦世纪对谈
  • 附录二 夜与晨
  • 泰戈尔大事记
  • 泰戈尔作品简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神性的温柔》是泰戈尔晚年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原名《人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Man),泰戈尔的种姓为婆罗门,具体属于婆罗门种姓中的亚支系 “皮拉里婆罗门”(Pirali Brahmin)。尽管泰戈尔家族属于婆罗门阶层,但 “皮拉里婆罗门” 在传统婆罗门社群中被视为次等,甚至遭到正统婆罗门的排斥。例如,高种姓家族不愿与其联姻,导致泰戈尔在父亲的安排下,被迫迎娶一位文化程度较低、年仅 11 岁的陌生少女。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卡纳特・泰戈尔和父亲德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均为宗教改革团体 “梵社” 的领导人,主张废除种姓制度、推动社会平等。这种家庭氛围促使泰戈尔自幼接触进步思想,但同时也亲历种姓制度对个人自由的压制。泰戈尔留学英国期间深受平等、博爱理念影响,其哲学核心 “和谐论” 主张打破一切人为隔阂,与种姓制度的等级本质直接冲突。印度的婆罗门,虽然身处大英殖民地,但婆罗门们迷之自信,受再多的英文教育,在信仰方面会坚持自我,其核心可凝练为:1. 神性即人性:通过爱、创造与服务实现灵魂觉醒;神性存在于人心中神并非外在的至高权威,而是内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人类通过爱与创造,将内在神性转化为对世界的关怀。2. 生命即旅行:摒弃功利性 “赛跑”,珍视过程之美;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个体生命(有限)需通过精神修炼与宇宙本源(无限)结合。泰戈尔以 “一滴水汇入海洋” 为喻,强调人需超越自我局限,在服务他人与自然中实现灵魂的升华。“人性的完整只能通过实实在在的生命修炼来完成”。3. 痛苦即升华:以歌声回应世界的伤痛。挫折与幸福的辩证关系书中提出 “生活中的挫折滋养着世界的智慧与美丽”。痛苦并非幸福的敌人,而是通往更深层幸福的必经之路。泰戈尔认为印度 “梵我合一” 思想与中国的 “天人合一” 相通,共同指向万物互联的终极真理。我对比泰戈尔和唐代大诗人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VS“雨后的黄昏,万物都在呼吸”(泰戈尔《飞鸟集》第 159 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VS“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飞鸟集》第 86 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VS“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飞鸟集》第 167 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VS“当我离去的时候,世界说它记得我,但那不过是露珠的记忆”(泰戈尔《园丁集》第 13 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VS“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古老的往世”(泰戈尔《吉檀迦利》第 17 首)2025 年 #315

      2
      3

    出版方

    时代华语国际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图书策划、发行为主业,拥有高端时政、大众学术、经管励志、文学文艺、时尚生活、心理自助、人物传记、少儿等八大版块的综合性产品结构,成为产品结构最完整的民营出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