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老中在学者的不断检讨中前进
葛剑雄教授是国内著名历史学家,他和学生张宏杰的著作都风行一时,也开创了借古喻今的历史文风,可见中国的历史从来不止是过往,从葛老师年轻时的 “海瑞罢官”,到晚年屏幕上流行的《大国崛起》都是一脉相承。但冯叔讲,现在的年轻人对比他们那批 92 派,已经不屑 “大词”,可见 90 后开始已经对国体的自信和认可,最近对比中西对历史的讲述,西方文化不是延续的所以为了凝聚民族自尊和团结,肯定记述丰功伟绩为主,而中国大一统几千年已经超稳定,所以学者主要是挑毛病,居安思危,比如葛老师的从开始十六个片段到本书十九个,后期再加 “宝船远航” 二十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是检讨,老中就是在学者们不断全方位检讨中,持续精进。随便说个片段,比如《汉魏禅让》,讲曹丕篡位,让汉献帝把禅让的戏码做足,借此写到南朝宋武帝刘裕建立刘宋时,杀害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及其前任晋安帝司马德宗),这一事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杀害前朝禅位皇帝” 的恶劣先例,彻底打破了此前 “禅位皇帝可保荣华” 的传统,开启了后世篡位者 “赶尽杀绝” 的恶例:南朝齐萧道成代宋,杀宋顺帝刘准;南朝梁萧衍代齐,杀齐和帝萧宝融;清朝入关后,追杀明朝宗室(如 “朱三太子”)亦受此影响。但其实这些都是少数游牧民族的不自信,每次游牧民族入侵,都是从肃杀开始,只有深谙中华文化的,才有自信让末代皇帝溥仪彻底脱胎换骨,从天潢贵胄变成 “社会主义新人”。2025 年 #257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十九个断代串联起了中国读完葛剑雄教授的《历史学是什么》之后,迫切的想要继续阅读,被葛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深入浅出但又富有深度的文学表达能力所折服。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并不是叙述每一代历史,而是选取了十九个能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历史进行了叙述和剖析。从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到乾隆肃贪,每一件历史都是对于当时历史以及现在社会有重大推进和影响的事情。中国一词由来已久,但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人们才广泛使用中国一词。中国一词代表了五十六个民族以及不断变化的人口。但最初的中国一词据考证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最初代表的是中原人民,它不断兼容包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国。无论是赵武灵王的 “胡服骑射” 改革还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全面汉化,亦或者唐朝、清朝那样的民族大融合。都告诉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当源源不断地外来活力注入有碰撞有火花有融合的民族(人)才可能长久不衰。改革需要勇气,尤其是打破一个旧秩序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必然是多数人唱挽歌,少数人唱赞歌。前方阻力重重,但还是总有一批英明的头脑去带领一群 “乌合之众” 砥砺前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史要始于正史,然后博览、慎思,成长于质疑🌟 推荐:可以从更立体的维度,带你看见历史的另一面。多一家之言,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真相只在当时,现在还原的所有所谓真相仅仅是合乎情理的推断。但是,这种方法非常好,博采多家言,独立思考、审慎明辨,成一家之言。📚 李世民当然在历史上是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客观的说,有明显的修改起居注的嫌疑。再结合多种史书分析互相的作案动机,作者的结论很合乎情理,很有说服力。1. 个人形象上,自己的确很强,但是别人未必有正史上写的那么弱;包括敌人。2. 作案动机上,老大处于优势地位,可能只是防人之心太弱,没有想到夺嫡这么残忍。3. 夺嫡只是第一步,夺嫡之后如果不尽快登基,也有可能不稳,所以继续逼李渊退位。这也正说明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4. 跟随之人,其决心也可以推理一下,成则扬名天下;不做则一生平平淡淡;败则可能杀身之祸。但是走到功高可以平太子甚至高于太子时,成功率升高;可堪冒险。🎾 这一片段的李世民与上一讲的王莽相比,当然能力都很强,也有几个不同点:1. 王、李都是从小生于帝王家,但是王大多数时候是低矮的、底层奋斗上来的;李不但亲自参与老爸的造反,之后也是一路独霸一方,打打杀杀。政权出自枪杆子,李掌控力更强。王靠文靠威望。2. 从登上皇位的过程,我觉得王莽更好一些,铺垫了很多,时机也算可以,众望所归。李就突兀多了,抢。想起发哥电影里的一句话:朕不给,你不能抢。3. 登上皇位之后,都是有理想立志做圣君的。但是王还是帝王术不够,改革要真刀真枪的流血战斗,不会顺风顺水就成功了;那时候的环境,应该把威望逐步转化为兵权的绝对掌控。但是当时身边文居多,武只是没触动利益的时候拥护。而李不同,他是一整套出可以带兵打仗,入可以运筹帷幄治国的班子。如果王莽再蛰伏几年,稳住阵脚,看清形势,消弱豪强;等有了几条线上的肱骨大臣,再推行改革…… 如果李建成早点重视安全,早一些听从建议,不做完美太子…… 当然,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如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故事随想一个悲剧:尹壮图想做青史留名的谏诤之臣,他希望乾隆帝整治官风,革除积弊,看到更海晏河清的社会。但是,他被乾隆帝狠狠羞辱了一顿,愿望落空,在大臣中间沦为笑柄。尹壮图的悲剧,集中展现古代帝王好大喜功的一面,帝王权威远比事情对错重要,给帝王出难题,不给面子,很难在官场生存下去。之所以乾隆帝晚年不再严厉整肃贪腐,是因为他的疲惫,官风腐败则是因为制度体系高度依赖皇帝一人,侧面反映专制集权之深。在乾隆帝事先通气的情况下,官员为了迎接尹壮图的检查而粉饰太平,也反映满清集权体制对官员的束缚力,乾隆帝统治术的高明,足以维持长时间的社会稳定,政治太平。明朝用廷杖对付敢提意见的大臣,而清乾隆帝采取的是羞辱,大同小异,都在把专制集权推向顶点。“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的集权体制,高度依赖帝王个人素养,而个人素养的变化十分不确定,这也导致乾隆帝往后的大清风雨飘摇。尹壮图被嘉庆帝重用,其实也难以在官场激起波澜。尹壮图的悲剧,说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缺少独立人格,以服从皇权为主,在这两对矛盾中间通常走向服从的极端。一个疑惑:雍正帝可以平定青海,但是对于安南对云南边境的挑衅,为何采取赐地的 “出奇料理”?出兵安南有哪些方面的成本?信息传递不便,是否影响作战?为什么中国古代缺少向外开拓、探索的 “空间智慧”?一个传统:为什么曹丕即位前需要三推三让的谦卑态度?推翻一个王朝,于道义和舆论占亏,统治根基薄弱,所以需要试探出真正的支持者,欲擒故纵的态度能让自己和支持者做好更充足的准备,等到时机成熟,曹丕代汉自立。谦卑也能留下美名,彰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