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能第一本听书之后迫切想阅读文字版的书

    可能是第一本在听书之后迫切想阅读文字版的书 ctrl+F 和搜索引擎已经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听书成了拓展我知识的一种方式,这本书可能是第一本在我听书之后如此迫切想读文字版的书。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很小,几万字,很快就能看完了;可能是因为悉达多的五次觉醒;可能是因为悉达多面对孩子的无奈;可能是因为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切合我现在的心境;可能是我内心也有个未曾觉察的灵魂?虽然说听了一遍,再看一遍还是有很多一时理解不了的东西,可能还要再看几遍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听书是个好东西,自己读书更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涵丰富,值得一读,尤其是最后一卷,反复阅读,有更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悉达多——如丝缎般的故事

        也许是书名里有 "诗歌" 二字,尽管这是一本小说,尽管这是中译本,还是读出了如诗如歌的语言之美(以至于好奇原文是否更甚)。读完后才知道有些版本把加泰玛译作乔达摩,感觉后者更有感觉,因为和悉达多连在一起,马上就在心里激起了化学反应。阅读的过程就像在欣赏一匹丝缎,光洁、顺滑、轻柔。悉达多的人生在眼前徐徐展开,不知道接下来会展现出什么纹样,让人充满好奇。看到光泽,让人赞叹,看到阴影,也令人惊奇。悉达多成为沙门僧很好理解,转入卡玛拉花园却未曾想到,再与船夫、河水为伴,更是意料之外。有趣的是,即便随着主角的经历起起伏伏,心境却一直较为平和,没有生出强烈的情绪,惊奇或感动,似乎都是淡淡的,但回味却绵长。不论是不发一语道尽世间秘密的河流,还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呈现的时间,又或是只可体验无法言说的真理,在生活中的不经意处,悄悄闪回脑海里,越想越值得琢磨。看到页码,知道尾声将近,急切想揭开结局 —— 悉达多最后如何了?故事戛然而止。就这样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 良久,才回过神来。也许,这便是 "刹那即永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悉达多是求道者,未成就者,乔达摩是得道者,成就者。

          悉达多一生探求的三重阶段和境界。第一阶段,他是选择出世的青年,抛弃一切,禁欲苦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二阶段,他是选择入世的中年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三阶段,他是一无所有的老人,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天人合一,顿悟成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个名叫 “悉达多” 的年轻人,用一生求道,最终顿悟成佛的故事。悉达多出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他聪明、英俊,出生高贵,姿态优雅、风度翩翩,还有爱他的亲人和朋友。用现在的话说,他出生在别人一生都可能到不了的 “终点”。但是,悉达多不快乐。他已经掌握了父母、师长传授给他的知识,但是他的内心仍然不平静,灵魂不安宁。他的 “自我” 还不够清晰,对 “本质” 的问题还不能明确地回答。这不是矫情,对世界本质的追求是一个纯粹的灵魂的自然追求。悉达多的困惑也很自然,毕竟现在的他还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世界于他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几个沙门经过悉达多所住的城市。第二天,悉达多不顾父亲的不舍,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成为一名沙门,开始苦修的生活。他的朋友歌文达追随他,一起成了苦行者。三年间,悉达多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 “我” 死掉,他没有渴望、梦想、快乐和悲伤,看着世人的生、老、病、死,快乐、痛苦,他觉得一切貌似充实,但终为虚幻,蝼蚁与人,并无不同。然而,即使把自我弃绝了千百次,自我终会回归,悉达多又会感觉到生命的承重。可见,逃避自我,摒弃人欲,并不能获得将人从虚无中解脱。此时,悉达多和歌文达听说了关于世尊乔达摩的传闻,他是一位得道之人,他们便前去拜访。乔达摩的出场非常动人:“佛默默地行走,沉浸在沉思中。他平静的神情中没有快乐,也没有忧伤。在他身上看不到寻求,看不到欲望,看不到可以,没有任何努力的痕迹 —— 有的只是光明与安详。” 悉达多和歌文达一起聆听了世尊讲道,之后歌文达留下追随世尊,而悉达多独自上路,继续自己的追寻。因为他知道语言只能传递知识,智慧需要自己体悟。悉达多离开世尊后,决定去人群中体会世俗。他跟着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一开始他虽身在其中,但内心是个旁观者。他看着人们工作、苦恼、快乐和愚蠢感到同情和好奇。刚开始,他只是在和生意、四周的人们玩游戏,观察他们,但是他的心,从未投入到这里面。悉达多很快就掌握了游戏规则,赚了很多钱。但游戏玩得太久,便也沉沦,漫长的世俗生活也侵蚀了他的心灵。他自己也染上了一般人的某些特性,他变得满腹牢骚、懒惰、无情,却没有学到世人对自己、子女、荣誉、希望的爱。在一晚的梦中,悉达多忽然醒悟,看着自己背离初心,腐朽堕落,他痛不欲生,想要自杀。他抛弃了所有的财富和地位,离开了情人甘玛拉,流浪到森林中。他走到一条河边,准备自杀,但是从灵魂中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让他意识到自己行动的愚蠢,自己居然希望以毁灭躯体的方式去寻找平静。觉醒后的悉达多重新开始了追寻,他遇到了另一位 “得道” 者,摆渡人,瓦树地瓦。如果说世尊用 “言传” 教导世人,那么摆渡人就是用 “身教”。他没有成体系的教义,也不善言辞,但是他教会了悉达多聆听河水,带着悉达多过着质朴踏实的生活。悉达多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但是等待他的是另一个考验。他又遇到了甘玛拉,此时的甘玛拉已经皈依了佛,带着和悉达多的儿子去朝拜即将死去的世尊。但在离渡口不远的地方,她被蛇咬伤,中毒而死,死前将儿子托付给了悉达多。之前悉达多和甘玛拉在一起时只学会了爱的技巧,并不懂得爱,如今他懂了,他深爱着儿子,想要带儿子一起摆脱轮回之苦。但儿子只渴望回到荣华富贵的生活中去,对突然冒出来的父亲只有憎恶。悉达多理智上明白,儿子要走属于他自己的路,没有人可以代替或者阻止,但在情感上他无法放弃自己的儿子,只能僵持。终于有一天,儿子逃走了。悉达多悲伤万分,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他心上划开了一道伤口。在这道伤口中,悉达多看到了他父亲的面孔。他年轻时候离开了父亲加入沙门,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父亲是否也遭遇过和他一样的失子之痛?每个人都要走一遍自己的路,前人受过的苦、犯过的错,后人依然会再受、再犯,故事一遍遍重演,一遍遍轮回,所以众生皆苦。悉达多在凡人的痛苦中悟道了,他不再沉溺于悲伤,懂得了世人的快乐与悲伤、爱与恨、妄念与执着,欲望、罪恶、浅薄、愚蠢皆被包容,他不再用善恶这样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向往想象中完美的幻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的真实。这本书李迪迪解读地很棒,我是从听书过来,又反复读了几遍,读到悉达多在凡人的痛苦中挣扎时,强烈的情绪笼罩着我,感到自己几乎被撕裂。最后,悉达多悟道了,结局还算圆满。世上有多少人已经被世俗的世界层层网住,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却又不知道该追寻什么,在蹉跎中耗费了生命。悉达多领悟的 “道” 太博大,我从理性出发尝试解读,感性上觉得还是隔了一层雾,但即使不能像悉达多一样悟道,认真地生活,爱亲爱的人,也算是一种修行。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跟着故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感受着作者的思想,读完恍如隔世,重回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个故事有惊喜,第三个故事有灵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悉达多》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是一本启迪人们找到自我的 “心灵之书”。它的 “文化反射弧” 很长,出版 40 年后,在心灵觉醒的一代嬉皮士中找到了知音,成为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的最爱,摇滚乐队 Radiohead 和传奇摇滚人物尼克・德里克的灵感来源,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大学生们人手一册,如今,百年后的中国,也常有作家和读者坦言自己曾在最迷茫的时刻反复阅读了它 20 多遍。小说主人公悉达多的故事脱胎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传说,但又完全不同。在这本书里,黑塞虚构了一个叫悉达多的求道者,讲述了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探索求知的过程。在这本书里,悉达多走了一条艰难曲折、布满荆棘的险路,这是所有独立思考的求真求知者的人生路。本书的核心内容:《悉达多》讲了两件事:第一是关于求知的境界的问题;第二是关于自我,或者说人生境界的问题。这个特立独行的求道者,一生的探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是选择出世的青年,抛弃一切,禁欲苦行;第二阶段,他是选择入世的中年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又再次抛弃一切,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三阶段,他是一无所有的老人,在河边做了船夫,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顿悟成佛。无论求知还是做人,在这本书里,都是同一件事,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路。这是一个人从 “自我” 走向 “自性”,从小我走向大我和天人合一的过程。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悉达多一生探索自我、求知求真的三个阶段和五次觉醒的过程:第一部分讲悉达多的出世阶段;第二部分讲入世阶段;第三部分讲顿悟,以及书外的典故,也就是作家黑塞与心理学家荣格这两个特立独行的求道者灵魂相遇的故事。《悉达多》讲了两件事,一是求知的境界问题,悉达多最后悟到,智慧是无法言传的,圣贤之言对求道者来说可能只是空洞的废话,你以为你明白的道理,其实你并不明白,只能亲自去经历体会才能真明白,获得真智慧。正所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二是关于自我,或者说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黑塞和荣格相遇了。所谓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也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人要从小我走向大我,从 ego 走向 self,也就是自性,达到人格的完善。总之,无论求知还是做人,在这本书里,都是同一件事,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路。但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你走完这条路,你只能自己去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觉醒之书,《悉达多》是我阅读黑塞的第一本小说,震撼人心,欲罢不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后一篇《悉达多》,看得一知半解。看完之后,特别折服于作者对于人的心理历程的细致描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悉达多而被黑塞圈粉

                          大段的内心独白,太精彩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松咸宜

                            盖特露德和悉达多认真的看完了,盖特露德像青春永驻的少年对爱情的探索和向往,描述的爱情的氛围令人不经沉醉想起自己的故事,悉达多就厉害了,跟随着悉达多寻找阿特曼,居然能让看书人也心里倍感平静,深入他的思想思考🤔也会让我思考如何才能获的内心平静。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