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希望能看到《大亮集》的出版

    老人今年百岁诞辰,本书是 15 年前汇集出版,书中关于物理学方面比较学术,其他文章都很精彩,其中怀念邓稼先的文章结合老人百岁感言,尤为感人。老人说:做科学研究要成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Perception(眼光)Persistence(坚持)Power(动力)看老人一生,1990 年回国见闻和 97 回归讲话,和 04 年回归清华园的讲话,体现老人的眼光,坚持和内在的爱国动力。很佩服老人一生的执着坚持,无论是和李远哲的争执还是 82 岁时的婚姻,老人都依然故我的乐观,这也是老人长寿的因素吧,老人生逢中国于低谷黑暗之中,15 年前出版《曙光集》,寓意中国终于走出黑暗看到曙光,嘱托翁帆为其看中国的 “天亮”,现在老人长寿百岁,祝愿老人能写出 “大亮集”。抄录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者也。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集合了杨振宁前作中的不少重要篇章

      杨振宁几十年来出版过很多书,比如《读书教学四十年》、《三十九年心路》、《读书教学又十年》,但因为出版太早都不容易买到了。而这本书中集合了不少从前重要的篇章,是杨振宁 1980 年代到 2007 年间主要的思考和关注。不过这里涉及的物理的篇章,知识门槛很高。


      而另一本《晨曦集》,我觉得是了解杨振宁最近 10 年所思所想最好的书。比如他对放弃美国国籍的思考,反对建造加速器的理由。它和《曙光集》像姐妹篇一样,由于 85 岁后科研工作就很少了,书中又收录了更多亲朋好友的回忆文章,所以知识难度远没有《曙光集》那么高。姐妹篇这两本书,杨振宁的夫人翁帆都参与了大量工作。

        6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喜欢物理学

        我喜欢物理学,因此我也很敬仰物理学家(包括数学家),《曙光集》能把杨振宁和我距离拉近的书,也能让我在看事物的观点再向前一步。我们 80 后是周围事物变化最大的一代,也应该最不焦虑一代,但是事实刚刚相反这一代非常焦虑,因为这是对事情的视觉太聚焦,没有放大到时间、空间带入理想的思考,曙光集恰恰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提供思考,小的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大的到民族复兴问题都有,包含着我的偏爱给五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点,判断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的判断力一定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在某个领域,如果缺少必要的知识,缺少足够的学习和训练,判断力就免谈。你以为你有判断力,恐怕只是幻觉而已。第二点,判断力需要我们超越日常经验、现象描述和表面观感,迫使自己在本质层面去思考。比如说,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是 “成功” 的,那么你是不是得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成功’?” 如果你希望你找到一个人,你可以好好地爱他,并且把这种爱维护好、保护好,那么你是不是得想明白:“到底什么是‘爱’?”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曙光~~~开始的地方

            对于各大学科的概念我是不理解的,但是我也能通过概念背后的学习逻辑去窥探高手的成长之路。见识~态度~格局,吴军老师的三部曲,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也能通过学习通往更高台阶的道路。人常常以为自己自由,就是无法真实的认识人作为目的的存在也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特别喜欢杨振宁老先生,想着读点他的书来多了解了解思想,这本书难度系数太高,里面有大量的物理学之类的公式,看不明白。只挑了几章能看懂的看了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不是量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达到其他人几辈子,这句话不对,根本不是几辈子,十辈子,或者百辈子比拟,这不是数量的问题,这是质量的问题。杨振宁的一生既是质量,又是数量的顶级。牛人身边都是牛人,你身边牛人多吗?如果多,你可能也是牛人,如果不多,你肯定不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当我们看一幅特别大的画时,只有反复变化观察的距离,把近看和远看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看清这幅画、理解这幅画,我们对这幅画的解读才是透彻的。2. 如果要成为一个善于探索未知、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就必须推演法和归纳法两者兼备。3. 判断力需要我们超越日常经验、现象描述和表面观感,迫使自己在本质层面去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到物理学高峰现场,感受物理之美

                    读完这本书,对物理之美,有了更深的触动
                    对什么是家国情怀,有了更立体的感受。
                    杨先生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卓克老师说,是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除了 1957 年因为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之外,杨米尔斯方程也值得再获一次诺贝尔奖。然而杨先生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是 “能够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杨先生和很多物理学的高峰时期的巨匠们有过深入的交集,回到物理学发生的现场去看待当今成为经典的物理学理论是如何被发现出来的,这对于认识物理之美极具价值。
                    我自我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不太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是因为他们只会讲授逻辑,而不会讲授故事,不会激发学生内心对于科学深邃之美的好奇心和渴望。我学了一大堆干巴巴的公式,听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科学家的名字,产生了一大堆反感的情绪。
                    如果我当时读了杨先生的《曙光集》,这种物理之美的深邃,绝对能够吸引很多好奇的求知青年。我想以后我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物理或者其他科学知识,也会引导他多读一读这种回到科学发生现场的书。
                    比如群论可以解释铺瓷砖问题,霓和虹的区别可以从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来,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数可以从库仑力变换推导。发现这些遥远的相似性,进而感受到深邃的美。
                    杨先生的一生的经历,也是中国从百年屈辱到复兴的一个浓缩。杨先生出生在中国,长期生活在美国,对于中西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对于中国的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很有启发性。他说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现在这个政府制造出来的问题,而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后大大超过预期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根据杨振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一些演讲、或者讨论,经由其妻子翁帆整理而来。


                      杨振宁在开篇就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打了一个比方,里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文字:
                      如果一个封闭的屋子里着火了,并且很难跑出来,里面有一群熟睡的人,如果你不叫醒他们,他们可能会安静地死去。但是如果你叫醒了其中几个清醒的人,但是他们也跑不出来,你就以为这是对他们好吗?
                      杨振宁希望做一个物理学界的鲁迅,把物理学的眼光、思维,通过书籍向大家展示出来,他非常坚定地相信科学的未来是美好的,会变得大亮。
                      他说,虽然我看不到大亮的那一天了,但是翁帆答应我了,她会帮我看到那一天。
                      这是一种科学家的气质和境界。
                      书中有杨振宁在不同地点的演讲集整理集合,你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看。
                      其中有一个内容,我觉得可能对理工科的同仁们特别有帮助。他说,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大事,除了有机遇,还要有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有把握机遇的能力,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机遇,又有眼光的人。
                      牛顿是科学史上及其幸运的一个人,因为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去建立世界的体系。
                      杨振宁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是一个既有眼光,又有机遇的人呢?
                      因为对于相对论来说,洛伦兹有数学,但没有物理学;庞加莱有哲学,但也没有物理学。
                      而爱因斯坦则有自由的眼光。什么是自由的眼光呢?就是能同时近观和远看同一课题。洛伦兹失败是因为他只有近距离的眼光,而庞加莱失败了是因为他只有远距离的眼光。
                      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的因素。
                      爱因斯坦没有遇到机遇,他是自己亲手创造了机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跳跃式阅读,因为对于物理学实在不懂,杨先生谈及加入美国国籍与翁帆的婚姻印象深刻,都是外界比较受争议的事情,听先生叙述没有解释没有争辩,像叙述家常一样平静真诚,先生说翁帆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份礼物,能感觉到在外人看似不匹配的婚姻对当事人来说是另一番光景,因为真正的幸福从来与别人无关,祝福杨先生和翁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了这本书,“杨振宁” 就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变得具体生动,杨振宁是伟大的也是幸福的,这样的人是天做成的,这样的人生可遇不可求。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