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欲情故纵的想念

    —— 读《老派少女的购物路线》会读这本书,缘起于周之江老师在《安神晚课》中提过。在台湾散文作家洪爱珠的笔下,母亲作为 “老派少女”,给身为女儿的她留下了多少念想、欣喜和怅然若失的感慨。多个月后,我才认真地翻开这本书,把她最深情的部分划线,标注起来。最初,我们的擦肩而过更多是因为母亲的台湾美食和住家饭菜。最后,却被这 “老派少女” 的无限青春所感染。这本书中,更让人惊喜的是作者妙语连珠的金句,抓人心之深,挠人心之痒,忍不住想一口气就读完它。比如,在念及外婆、母亲去世后,自己去上街买东西的时候,“老铺如今都在,生意依旧兴隆,拇指姑娘只要依样画葫芦地去购物吃面,便不觉时光残酷。” 又如,提起在英国念书时,吃到台式卤肉饭时,“活动当天,场子塞满了人,卤肉售完,汤汁粒米不剩。其中有人尝了,回头外带几盒,神情复杂说:这卤肉,好像真的啊。是真的。食物是真的,想家大概也是真的。” 平淡如水的只言片语,最易让人卸下浑身上下的防备,读到心坎上,读到思乡里,读到念旧念家人的爱里。背景音是那个锅碗瓢盆稀疏日常的白噪音嗡嗡回响,稳定而安笃,旋律即思念。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慢下来、细细地看,体味家族传承、食品况味。值得买纸质版,有一搭没一搭地翻~~居然在淘宝的茶叶店里撞见一堆书友,都是奔着 “飞马铁观音” 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神晚课最佳推荐:本书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黄昏清兵卫》

        很喜欢这段文字,尤其是春节期间看 ——『有时听闻别人说,想念家里某某从前烧的什么菜,但人没了,菜也一起没了,就心生警惕。我的经验是,若有什么一生持续念想的菜色,赶得及,就应该设法学会。以后长路走远,恐怕前后无人,把一道家常菜反复练熟,随身携带,是自保的手段。逝者唤不回,如果连菜也丢了,味觉以后就再也无处可泊岸。』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想念的食物,更想念一起吃食物的人

          有趣的是,近年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一类书的作者,通常都是女性作家。她们感情细腻,文笔也生动。行文非常的幽默诙谐,可爱又上头。这本《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就正是这样一本书。我在刚刚翻开此书,读了没几页的时候,就去发微信轰炸我学姐了,摁头安利她读这本。请不要被本书的名字迷惑,这不是一本讲逛商场的书!这是一位台湾女子,在其母亲过世后,开始回忆和写下的一本书。她通过记录成长过程里吃过的食物,与跟着外婆和母亲逛过的菜市场及老铺,还有种种家庭食物与烹饪技巧,细无声地诉说了她们家三代女子,关于饮食的价值观、日常温情琐事,以及一种家族传承。我们每个人,不也都是在一件件与食物相关的故事里,慢慢长大的嘛?读到一半,突然很想念小学校旁边的那家馄饨小笼包。包子是发面的,我每次都要沾极多的油泼辣子和醋。老板认识小时候的我和年轻的我爸妈,到上海工作后有年回去,我爸带我专门去吃,老板已经认不出我,认得我爸。她热情的给我上了包子和小馄饨,我热情的吃完。出来跟爸说,味道不如从前,便再没去过,也不知现在店还在不在。还很想吃医院门口的羊血饸饹,和他家的菜夹饼。饸饹是点完单现压的,木头的压面器就架在烧了滚水的锅上,一团饸饹面团被杠杆挤压成条直接入锅,羊血用热水冒一下,三五分钟就能上桌。饼是炉子打的烧饼,刚出炉时表皮酥脆,中间软韧,还夹着碾碎的一点点小茴香和五香粉。空吃饼,能够吃出浓醇的小麦香。寻常吃法还要在饼里夹菜。土豆丝 / 土豆片 / 海带丝 / 豆芽 / 炒咸菜 / 锅巴之类的菜,有十几种,店家提前做好很多,放一两排在张专门的桌子上。烧饼,都是一张张手工制作而成。老板做饼忙不过来,所以夹菜都是客户自助完成。付好钱,老板帮你把烫手的饼从中间破开,你自己往里塞喜欢吃的菜。能塞多少往往不是依据个人食量,而是一种技术的竞技,直塞到嘴张最大也不能一口咬下最佳。饼是热的菜是冷的,饼是酥香的菜是爽脆的,一口下去满心欢喜。市场口的那家两掺凉皮(米皮和粉皮)搬了一两次后,再没印象吃过;中学门口薄薄的辣味牛肉饼,甚至在其他地方也都没再见过了;砂锅麻食、麻辣米线、大茶壶装的油茶麻花、姥姥家房后的水盆羊肉…… 大半夜的,看这本书想起小时种种,实在是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暴击!因为即使回到西安,这些店与食物,大多已是寻不到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自责,我当然知道我的妈妈不只有母亲这一个角色,但我和她相处的时候总不自觉得就把她对我的好当成她理所当然的义务。所以我读的时候基调有些忧伤,但其实洪爱珠的文字平缓又温柔,你可以把它当作旅行文学,或者美食文集。其实我很羡慕作者和母亲之间关于食物的共识。我和我的妈妈的味觉系统简直不像亲生的,她喜欢重油和重口味的肉食,我喜欢极简调料下食物的本来味道。结果就是每次我给我们准备好饭菜后,还要单独给她调味。但我依旧很喜欢和妈妈一起吃饭,她总是我最忠实是夸夸食客,无论我做什么。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我快结束留学生活要回国了,回家之后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是给妈妈展示一下我是如何在英国料理中活下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食

              美食記錄,準備把書裡的都吃ㄧ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派少女的“家居吃饭史”

                重履三代交织的本土饮食购物路线,追寻与妈妈的往日时光。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用食物记忆留住我们所爱之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就像一位朋友向你诉说过去,从外婆、妈妈到作者,通过种种美食穿成一条线,读来轻松舒适,可以随看随停,在美食方面大开眼界。此外,亦能提醒我们,长辈不是生来就是长辈的,也有青葱岁月,也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市井烟火气息中同样存在不少美的事物和意象,只要我们拥有发现美的眼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食与回忆

                    那些细腻的描写,因为带着着真情,总让人落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周末泡上一杯乌龙,不舍的看完最后一章。同作为一个 "恋旧者" 和爱做饭的人,书中的文字很能引发共鸣。人在异国他乡,也想起了好多味觉上的牵绊。希望日后有机会去书中所写的地方逛逛尝尝,用书中的话结尾 “愿他们时常在那里,一直健朗而长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中长大,回忆是温润的

                        从这本书里处处品味到爱和好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一读

                          昨天由之江老师《安神晚课》,结识了这本书。今天用了 4 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作者洪爱珠 1983 年生人,和我算是同龄人。作者生于台湾,书中内容大都是台湾的、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方的食物,因此好多是我未曾听过、更不曾吃过的,但是包含的怀念之情、思乡之切、过年热闹以及现在的外食之多的遗憾等情感确是共通的。也收藏了直火上蒸米饭、卤肉等菜单以及泡茶的技巧。视某处为家乡,是很私人的事。家乡或可是一个文化体,一张餐桌,一串人名。是以经验或记忆来圈画疆界,毋需护照,或任何人批允。看到最后一句 “我一直以为婚姻可畏,但原来遇上合适的人,就不担心”,也希望自己能遇上合适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暖的文字

                            书中写的是老物件、老吃食、老景物,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思乡之情。作者是个有生活智慧的人,擅于体察生活真味。文字很温暖,很治愈,值得慢慢阅读品味。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老友,让我有缘与一个有趣的灵魂相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了之江老师的晚课介绍,找来本书一读。文字,内容,都让人感觉温暖,像似与熟悉的家人亲朋聊天,不必正襟危坐,不必凝思费神。虽然写的吃食没有尝过,虽然南北风物不同,但逛市场与相熟的店主聊几句食材家常;妈妈在厨房忙忙碌碌,一室弥漫饭菜的芬芳...... 让自己莫名的小小哀伤,从前的日子正如大潮后退,手握的记忆残留几颗细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书名耽误的好书,尽是似海柔情。

                                舒国治的序也是一绝:“洪爱珠这本书,说是写吃饭,也更是写家人。说是写饮食的审美,也更是写人生的句点逗点。说是写世道家园风俗之返视,也更是写自己怀亲从而修心养爱的过程。所以书名虽叫购物路线,也其实是少女成长路数。她写购物路线,其实帮你们恁多读此书的女娃儿点出了有志气女子大可信心满满过笃定日子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食物,是回忆,更是爱

                                  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作者笔下的文字及回忆,总是很轻易触动我的内心,让我跟着想起很多温暖的回忆。《老派少女的购物路线》,初看这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教我们如何购物的,带着好奇的心思翻开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从鱼丸开始,到卤肉、粥粉面饭、宴席、茶叶茶食等,作者对每一样食物的描述,对如何做的细节的回忆,都让人觉得很温暖,因为这里面有着外婆、有着妈妈、有着童年的各种情感,触动人心。在深夜看到 “外婆走了十年,以为会陪伴我许久的妈妈,刻下也正在分秒转身。恍惚间她们松手,长长的百年大街上,四顾仅余我一人” 这一段时,一时间无比想念离开许久的外婆,想念每个周日到她家吃饭的快乐;“而让我们魂牵梦萦,后来再也没有了的,永远是一些其他的东西”,菜还是那个菜,只是,外婆的味道再也吃不到了,所以,“现在回过头去找米苔目,怀念的仍不是味道,而是童年。” 每一句文字,确实都是戳在我心窝上的,让我总是不能放下这本书。且因为我是潮汕人的缘故,书里写的很多的食物于我而言,亦是从小就很熟悉的,更增添了我对这本书对作者的亲切之感。说到喝粥,说到潮汕人的 “食糜”,我可就太有话说了。文中关于如何煲一锅潮州粥的描述,就是我从小经历过来的,“转文火…… 不时搅拌,免其黐底。不多久,粥水熬出胶。熄火加盖,焖半个钟。” 如若不是真的煲过粥,谁能懂?今天在外面吃的所谓潮汕砂锅粥,总觉得差点意思,我想大概就是缺少了这细火慢熬的功夫了吧,总归得回老家才吃的上。还有菜脯,也就是萝卜干,也是潮汕特有,我前两天还特意从老家带过来给同事,可把她开心坏了。用来煎蛋、炒饭确是一绝,正如文中所写,“菜脯蛋稍煎出焦痕时最香。” 还有我很喜欢的翻砂芋头,也是有名的潮汕菜。“热吃,糖霜薄致,和芋一口松化,华美非常”,只可惜这道菜不容易做,只有我爸才能掌握精髓,我至今学不会。卤鹅也是潮菜经典菜色之一,我不喜欢吃广式腊味,总觉得不对我胃口,若想吃,我妈总会到市场自己买鸭肉鹅肉,然后回家自己卤,那才是我最带的味道。每年过年的鸭翅膀鹅翅膀,也会默认留给我们姐弟,小时候不懂觉得理所当然,长大了才知道那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正如作者总能在每一样食物中找到回忆,我发现我也能。有些是已经成为吃不到的遗憾,有些是当下还能吃到的幸福,时间冷静,从来都是人缺乏察觉。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作者让我觉得亲人离开不仅仅是一件悲伤的事。虽然她的外婆、妈妈都不在了,但我能从她的文字中,从她对食物的怀念中,感受到其实外婆和妈妈还在陪伴着她。“世人有时轻看物质,不知人生难料,须有旧物相伴,回忆才能轻轻附着其上。” 所以,有回忆其实就挺好。是食物,是回忆,更是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窗外雨滴敲窗,沉浸书里看新老台湾人与大陆藕断丝连的口味,台湾本土的味道串烧,还有洪女士透过食物对家人、家庭的缅怀,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感悟,非常温馨舒畅,嘴角上扬,心里也开始怀念家乡和亲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稀松平常的家常菜里品出的是故人故事。值得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拿来读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馨的食物笔记

                                        通过食物来记录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色香而情浓,别有一番风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终将成为老派少男少女

                                          是为这书名才将书加入书架,但翻开一看与我之前想象的内容完全不同,以为会是类似《阳光姐妹淘》那类的故事。不过一开始读,就似乎在氤氲的烟火气中隐现出了一个身影 —— 那是作者在厨房间忙碌的母亲。娓娓道来间,作者本人、作者的外婆、作者的家人,以及作者在一次次采买中遇到的人事物都渐渐有了形象。其实,我曾经也冒过写一写家里老人的想法,但终是抓不住精髓。所以读完这本语言平实无华但却让人倍感温暖又略含遗憾的书时,才体会到作者的功力与功力底下更深层的爱。愿我也能在记忆模糊之前,尽量记录些什么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