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从《资本论》到《知本论》,魔幻的茑屋经济学~
看完了~有种要说声 "失敬" 的感觉,增田老爷子居然是披着企业家外衣的经济学家~对于茑屋书店感兴趣的小伙伴来说,这本小册子将告诉你其商业逻辑是如何构思的,以及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是什么?其中部分观点,隐隐与乔治・吉尔德的《后资本主义生活》有异曲同工般的呼应。1. 商业的一个逻辑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品牌是致力于独特的价值主张。按照价值这个逻辑,增田老爷子对于消费零售市场发展趋势的理解是酱子的:第一阶段,匮乏时代生产力受限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不足,导致总供给不足,市场总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只要商品能具备基础功能,价值就是商品本身,商品不愁卖不出去,所以是卖方市场。第二阶段,平台时代资本驱动、生产技术创新双重 buff 下,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进入多样化供给充裕时代,市场供大于求,处于充分竞争状态。这阶段已经是买方市场,但价值中心从商品本身转移了,帮助消费者完成筛选的场所(平台),在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比如商业综合体、便利店、传统 / 直播 / 短视频电商、团购等等都算。前两天,富豪榜 1 钟睒睒吐槽榜 3 拼多多、榜 4 抖音,属于是价值中心从商品转移到平台的冲突,消费领域一直是渠道为王的,谁离消费者近,谁就创造价值。第三阶段,当平台也泛滥成灾,进入充分竞争状态时,如何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呢?主导第一二阶段的资本,在这一阶段已经不起作用。还记得当年王健林与马云的赌局吗,就是新旧商业平台之争,他们都要面对未来出现的新平台,都要面对第三阶段的挑战。增田宗昭说,应对第三阶段的商业方案,他思考了 30 多年。改革开放 40 余年,中国市场迅速穿越第一二阶段,也到达第三阶段,当然具体市场格局不完全一样,各平台 / 场所林立争夺消费者的局面是相同的。2. 阿里巴巴的首席军师 —— 曾鸣 2018 年讲的智能商业战略,按前述逻辑处于 2.5 阶段,由 BI 帮助消费者做选择。前两年马化腾、马云提出的新零售,也属于这个方向,增田宗昭说,尽管运用了新技术,顶多还是处于第二阶段的卖家思维。增田老爷子认为,应该从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中找答案。以影视、图书、音乐为例,消费者其实需要的是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载体,但厂家商家为便于销售流通,提供的是标准化实体产品,导致书友发烧友家里,书籍碟片堆积如山成为负担。 因此茑屋旗下 100 多门店提供租赁服务,遵循的是一个不新鲜的观点:服务即销售,内容即产品。中国市场则以电子书、在线视频主导,就是两个市场的不同之处,日本还有中古图书市场,出售品相较好的二手图书。在中国,实体图书也没有消亡的意思,租赁也会共存,不过需求趋于小众。3. 增田老爷子认为,茑屋书店的完全体是一种应对第三阶段的解决方案,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 T 积分,这个 2003 年推出的通用积分系统,目前在日本已经有 7000 多万会员,着实惊人~在大大小小不同平台上几乎都有积分,目的是用户留存,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量积分最后都过期了,因为用户记不住 n 多平台积分的状况,抛开浪费不说,各平台积分设计初衷也没有实现。因此 CCC 集团的 T 积分 应运而生,可以打通不同平台、品牌的积分,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一个 T 积分系统,就可以享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优惠服务。想象一下,京东商城、拼多多、瑞幸咖啡、星巴克、猫眼电影、优衣库、携程….. 共用一种积分的场面,有多科幻~增田老爷子的 T 积分,正在整合日本各类商家,可以想象在中国复制难度有多大。不过,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用户,不应该是商业服务的第一性原理吗~T 积分的另一个功用是打通跨平台用户数据,喜欢看某种影片 / 图书 / 音乐的消费者,会不会在其他消费时的偏好有某种共性?基于不同场景完整用户行为大数据,便于形成更准确的用户画像,再应用于第三阶段下的商业服务。中国互联网基建虽然发达,线下实体也在不断提升数字智能化,不过依然是一个个数据孤岛,离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还很遥远,可能从商业上根本不具备可行性。4. 古典经济学派告诉我们,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的学科。到了前述说的第三阶段,随着技术、生产力的提高,传统意义上商品、平台不再稀缺,受制于高效率下的服务品质可以提高,以之前看似低效率不经济的方式,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增长。药以动态视角精细化的视角,看待消费升级趋势,大众消费将分解为不同的小众需求。以商家的不经济,即成本高,包括房租、装修、人员、it 系统等等换来顾客的不经济,即多消费,高客单价、高毛利率、高复购率…… 寸土寸金的日本,茑屋书店的占地面积可谓奢侈。增田老爷子说,《资本论》的基础是唯物史观,按马克思的说法,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等。当从工业革命到智能化的工业 4.0 时代,生产关系、供求关系都在改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影响,螺旋上升,稀缺时代的消费零售思维需要改变。5. 马克思告诉我们,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上升,当质变达到量变,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化。因此,增田宗昭在不断的调整 CCC 集团,IPO 十年后又私有化,然后采用多米巴模式,分拆成一个个小团队。让每个员工都能听到炮火,保持整个企业的灵敏度。CCC 集团一直在变化,是因为增田宗昭在探索,也可以说折腾不止,茑屋书店是增田经济学指导下的未来消费试验场,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可复制,不一定适应中国市场,也不一定总有效~就酱,茑屋书店系列一键三连之二有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关于构建一份事业的价值观这本书是茑屋书店创始人的作品,书中以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作为线索,将他创立茑屋书店的开始,过程,发展中的心态转变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认知(也就是提案)的资本,而且公司要有人性的温度,一切要以客户利益为中心。这些看起来朴素的观点,却支撑了 1500 多家茑屋书店的分店,可见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作者在书的分类这件小事上,都可以琢磨出一套系统的创新方案。同时,面对互联网售书的冲击,他能很冷静地找到传统书店的优势,并且将顾客紧紧抓住。不得不说,认知的资本论将会是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和资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提案力”与“知的资本”一家成功的书店,不仅需要情怀、资本,更需要思考如何贴近读者,去推动创新,才能越走越好。作为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提倡 “生活提案力”,即希望通过回到顾客的角度原点,重新安排商业元素的组合,营造最好的体验,提供最优的建议。而关于理想中的组织,增田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海里的沙丁鱼每一条都很弱小,为了弥补这种弱小,它们抱团行动。即使遭到大型鱼类袭击,整个鱼群仍然会像一个生物一样保持队形,频繁地变换方向,躲避攻击。每一条都是各自独立的存在,没有统率鱼群的领头鱼,在鱼群中却能采取统一的行动,也不会散开。增田认为这才是今后商业单位应有的形态。此外,增田还引用了《小王子》里的一句话 ——“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注视同一个方向。” 理想中的组织,正应该是充满这种 “爱” 的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靈魂的一本書前陣子去日本蔦屋書店參訪,回來讀了這本書。很後悔沒能在出發前用功一點先讀這本書。書中對於「提案力」的詮釋和實踐讓我充滿感動很受啟發,特別是我自己是內容產業工作者,也算是生產「知識資本」的一員,經常為了生活工作日常而忘記核心價值,需要經常被提醒。有個大前輩在平常的「遇見中」有這樣的提醒,真的當頭棒喝。我自己最喜歡武田圖書館的部分,能把這樣的提案力帶入公家單位,需要難以想像的溝通和毅力。莫名讓我想起許多年前的漫畫「聖堂教父」(台灣的譯名,不確定內地怎麼翻譯),一個在政壇、一個在黑道,兩個人用兩種觀點改變日本社會結構。改變永遠無法只在一個點發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境” 这个维度一直被忽略了。但是实际上,不正是在 “心境” 这个难以通过逻辑进行说明的词语中,仍然有着创新的可能性吗?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得出的关键词是 “舒适”。我认为今后,既非便利店又非大型购物中心的实体店,想要取得相对于网店的优势,就要在提供舒适感上下功夫。网络可以让用户感到舒适吗?不,网络本来就不是照顾这种要素的媒体。换句话说,它们的方向本就不同。就像自来水管道无所谓舒适与否,铁道线路无所谓舒适与否(电车倒是有舒适与不舒适之分)一样,网络存在于舒适之类的感觉之外。如果说建设和维护自来水管道、铁道线路或互联网的是财务资本,那么要脱离这些,设计舒适的时间和空间,只能靠知的资本。因为这是知的资本的产物,所以才称得上是 “创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