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
这一部分,单看副标题就知道很矛盾,盛世为何用饥饿作为前缀?中国人口口相传的两位最牛皇帝 —— 秦皇汉武,而西方人选的 100 位对历史贡献大的领导人里,中国的有两位,秦始皇没有争议,另一位却是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西方人对隋文帝评价相对高,而中国人对隋文帝的评价相对低了。因为隋文帝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皇帝,具有鲜明的两面性。一面是高智商,外在表现是建立了那么多优秀的制度,这也正是西方文化看重的东西。另一面则是低情商,外在表现是苛刻多疑和急功近利。这让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真正的道德和精神,而这也是中国文化比较看重的东西。把这两面加起来,才可能是一个相对全面的隋文帝。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而设立国子监,却因十年国子监没出人才,就撤了,真可谓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听得进建议,但又太听得进建议。真可谓是,成也独孤,败也独孤。不知大名鼎鼎暴君杨广是如何败掉如此大好的基业的呢?且看第三部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普六茹坚一千多年来,人们经常说,隋文帝最大的问题是选错了接班人,因此才导致了隋朝的短命。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我们无从知道,如果杨勇接班,是不是能比杨广更好。我们永远无法改变隋朝的走向,但是,我们可以一次次地回首隋朝的来路。回首那个叫普六茹那罗延的孩子如何在金戈铁马中成长,回首那个叫杨坚的皇帝如何在惊涛骇浪中历练,也回首那个被称为隋文帝的人如何在历史中被反复定位。隋文帝是一位历史人物,但对他的每一次定位都饱含着新时代的精神。我们一直在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但我们也一直悄悄地把自己的烦恼和期待加在历史上,期待历史真的能够勾连起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饥饿盛世#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16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四)历史 -《大隋兴衰四十年 2:饥饿盛世》(93)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隋唐英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大隋兴衰四十年 2:饥饿盛世》,隋唐史学者蒙曼成名作,写尽大隋令人窒息的 38 年兴亡权斗史。本册为第二部,为你讲述饥饿盛世。隋朝君臣十几年励精图治,迎来堪称国泰民安的黄金时期一 “开皇盛世”。当时的百姓,无不相信在隋文帝的英明领导下,大隋王朝将越走越好。但是在外表强盛至极的太平盛世之下,皇家内部却隐藏着深深的矛盾。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再浓的亲情也不堪一击。杨坚的儿子之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继位之争,朝臣也被卷入政治旋涡,各保其主,殊死较量。而隋文帝杨坚晚年时期,在膨胀的皇权面前,用人思路日渐褊狭,开始放纵治政。最终功臣被杀,太子被黜,三王身死,缺乏政治道德的杨广占得上风,成功上位。待他崩于仁寿宫大宝殿,留给杨广的,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也是一个上下离心、人人自为身谋的,矛盾重重的朝堂局面。也给后人留下,隋文帝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杀的千古谜团。2、精彩内容:①江南统治上至王孙公主,下至平民百姓,肯定有无数江南女子被掠入北方,也肯定有无数江南士人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到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按照《隋书》的记载,“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这当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动荡。其次,隋朝对江南的社会改造太急了。南朝是典型的士族社会,皇权比较衰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也比较宽松,世家大族、地方领袖乃至少数民族首领,都为所欲为。可能正是因为平陈战争太顺了,所以,隋朝的统治者对江南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结果造成了统治政策的简单粗暴,因此也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不满。开皇九年(589),隋军进入江南地区时,老百姓还望风迎降,转过年来,到开皇十年(590)年底,民间的风向就转了。老百姓纷纷谣传,隋朝不仅要把他们的官员、文人迁往北方,还要把普通老百姓也统统迁到北方去。杨广其实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简单粗暴地让北方人给南方人当老师,教人家五教,杨广就充分尊重南方儒家知识分子,让他们自己编书;隋文帝限制江南佛教的发展,杨广就尽自己的力量在江南护法。通过他这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工作方式,让江南的民心平服了不少。这难道不是和隋文帝对着干吗?当然不是,这才是杨广的聪明之处,隋文帝让他来,就是让他怀柔江南,平复民怨的呀。就这样,杨素用武,杨广用文,经过杨素与杨广 “胡萝卜加大棒” 的共同攻势,到开皇十二年(592)年底,江南的叛乱终于被平定。②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载的称号 ——“开皇之治”。可想而知,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那么隋文帝在当政期间都有什么建树?社会状况究竟如何?就在隋朝南征北战的同时,国内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个业绩在历史上有个专有名词,叫 “开皇之治”。这可是个非常光荣的称号。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 “之治” 的时代并不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不过是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等有数的几个,换言之,只有政治清明、社会蓬勃发展的时期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隋朝建立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非常大,他们都占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人根本不向政府报户口,当然也就不纳赋税。所谓输籍定样,其实就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叫上户,什么标准叫中户,什么标准叫下户,上、中、下户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赋役在上面写得明明白白的,任何人一查就知道。而且,整个细则贯彻着上户多交,下户少交的原则,明确保护弱势群体。尽管当时国家刚刚建立,哪里都等着钱用,隋文帝还是慨然下诏说:“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任何人,只要进献一卷图书,就给他一匹缣。这一匹缣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国家的赋税分租、调两部分,其中,一个农民一年的调就是一匹缣,也就是说,只要你给国家贡献一卷书,你一年差不多二分之一的赋税就不用交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蒙曼的《隋朝兴衰四十年 2 饥饿盛世》这一册讲了隋朝开局的兴盛,但是盛世外表下,确实有一些危机,主要在继承人上,杨广天才搬的演技蒙蔽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看似是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个人感觉还是三:1 首先的过于严格的道德要求,比如对个人的节俭,一夫一妻制,等等,后世之人对太子杨勇的可惜,但是他的问题也客观存在,杨广也一样,不过是影帝演技,杨勇就杨颖演技了,这样的可能来自于孩子对父亲做法的逆反,当初筚路蓝缕创业,一起都合情合理;现在国家兴盛,后代肯定想不通,这是客观规律 2 第一部,武人政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关陇贵族的问题,八柱国的遗产后代,权力分配,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为后来灭亡埋下伏笔 3 政治上的 “极端”“幼稚”,主要体现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不排除是通俗讲稿,讲的通俗点,但是在叙述独孤皇后隋文帝选择接班人上,读起来觉得如同儿戏,虽然古代 “家天下”,但简直就是家长里短,很不成熟;我是从唐代史来的,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一级;唐玄宗讲究制衡,知人善任,基本上都是封建王朝政治家的标准做法,读起来至少是封建政治的感觉,隋朝这个就。。。隋实亡于隋文帝,由于政权的非正统性地位,导致隋文帝极度的权利欲,造成其多疑和性情乖张,这种扭曲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下一代,从太子杨忠到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再到杨俊、杨秀、杨谅,无一得善终。在这种多疑的性格和高压政治下,官场的趋向也发生了变化。趋炎附势的小人成了朝廷的主力军,人人自危的后果是官员无心正事,百姓民不聊生。而所谓雄才大略也不过是拿了别人的胜利果实而已,至于陈朝,那是他咎由自取大势所趋罢了。而杨坚给杨广留下的只是一个外表光鲜实则内已腐朽不堪的政权。正像《出师表》里所说,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