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东难民之苦

    非虚构纪实作品文笔不错,画面感强,以叙利亚本书记录了 2015 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至难民大规模涌入欧洲的过程,主人公哈希姆,一位平凡的叙利亚男子,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成为了流离失所的难民。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和三个孩子,他踏上了逃亡之路,记者跟随记录,从叙利亚出逃埃及,只身渡海到意大利,因为欧盟规定对难民不能遣返,大量中东难民乘坐极其简陋的船(因为是一次性的),到意大利沿海主动呼叫海岸警备队投案,警备队将这些人带上岸集中区,因为意大利的就业和待遇并不好也拿不到身份,只能做粗工,大多数难民都继续北上,沿途一些东欧国家边境都加铁网了,这些人乘火车躲过稽查,艰辛到达瑞典,北欧国家因人口问题输入移民,哈希姆最终申请到永久居留,完成全家的移民。本书还穿插了其他难民在埃及和欧洲其他地区的遭遇,以及对蛇头的深入采访。作者帕特里克・金斯利,是英国《卫报》第一位专职报道难民问题的记者。他跨越了三大洲、17 个国家,亲身经历并追踪了无数次难民大逃亡的惊心动魄和。非虚构纪实文学是欧美创造的强项,文笔细腻流畅,很强的镜头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对细节的描述有张有弛,烘托气氛险象环生,可读可学。但本书承袭西方一贯的立场,并不追究问题的起源,如本书主人公国内受到迫害,并不是简单的专制政府的强暴,根源是西方鼓动的阿拉伯之春在中东延烧,叙利亚现政权吸取埃及的教训,不轻易放权,得到什叶派伊朗的支持,和西方支持的反对派混战,致使叙利亚长期内战,而占人口多数的反对派,主人公所属的逊尼派只得逃忘,开始是涌向埃及,土耳其和黎巴嫩等周围国家,最终奔向欧洲,欧盟的无边界和人口老龄化,也间接鼓励难民的涌入,吊诡的是难民多数是穆斯林,也给欧洲人口结构带来很大问题,英国脱欧这也是部分原因,西方媒体貌似可以无所顾忌,但核心还是要政治正确,中东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没有人站出来谴责。如蛇头所说:过去你们白人也没有签证来到我们这里,现在我们要过去。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移民

      也看过旧小说或许战争和逃亡,不过相对这本书,都显得那么单薄,这是本新闻纪实,真真老师有解读,触动于真真老师的介绍,找来原书读了一遍,难民,真的是难民,比想象的难。    偷渡有诸多危险,饥饿寒冷以及各个关卡的盘查和凌辱,甚至有生命危险,被杀掉或者葬身大海或者前面,不过对于偷渡者而言,所有的可能性都值得尝试,生活已经绝望,只要离开就有希望,这是难民们最基本的心态。   难民们渡海的主要放弃是通过蛇头,交一笔钱,开一条破船到意大利附近的公海上,然后向意大利海警求救,出于人道主义,欧盟国家为往往伸出援手,不过,也侧面上助长了非洲难民进一步涌进意大利乃至欧盟,那是他们的希望。   人们更愿意去欧盟成员国,意大利是他们的首选,而那些虽在欧洲却没有欧洲范儿的国家却让他们感到失望和恐惧比如希腊匈牙利和塞尔维亚。    客观上讲,每一个人都是利用别人的不幸在获利,卖空调的希望天气热一点,就连棺材铺的也在祈祷生意兴隆,从这一点来讲,这些蛇头认为自己解决了那些难民们的偷渡问题,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他们是在做好事,获得报酬是应该的,天经地义,在道德的深处,他们更愿意讲组织偷渡当做一门生意,你情我愿,互不相欠。    最终,难民们在欧盟挤开一道小缝,可这远远不够,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图上国与国的界限,就像一根耻辱线

        这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听说过叙利亚战争,一直以为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拿起这本书,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地图,地图上一根根的国境线意味着什么。为战争中逃难的人捏把汗,为苦恼国家的人们哀伤。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国境线,希望都像瑞典德国那样给逃难的人们以真正的尊严。人们需要生活,需要活着,带着安全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有一条暗含的主线,一位名叫哈希姆・阿拉 - 苏基的叙利亚人,几经波折移民瑞典的故事。可这样的 “幸运儿” 能有多少,又有多少葬身在逃亡路途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未尽的苦难》

            《我未尽的苦难》讲述了 2015 年前后,由于中东地区发生内战,大量的难民涌向欧洲,他们这一路所经历的苦难。无论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迁徙运动的一个片段。在难民问题的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原因。本书的核心内容:一、一个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哈希姆,他都遭遇了什么?二、难民危机到底是什么样的?欧洲政府又该何去何从?这本书实在太震撼了。当我读完内容,再回看这本书封面的时候,我才发现,一艘艘满载着生命的小船像是漂浮在海上的棺材,他们每个人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更让我受到触动的是,哈希姆在一封信里说:总有很多人一直给你希望和信心,帮助你穿越重重黑暗。是啊,尽管会遭遇这么多无尽的苦难,但是依然有千千万万个哈希姆,他们心怀勇气和美好,奔赴在前往未来的路上。正如这本书在序言中引用的《奥德赛》中的那句话一样:如果有哪位神明预谋让我再次遭遇海难,我坚强的心足可承受这种打击。在大海上,在战斗中,什么样的磨难我没有受过!该来的就让它来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躲避战火,他们从叙利亚逃往埃及、利比亚,再偷渡去欧洲,期间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生命,不过是浪涛上的一片枯叶,随时皆可能被吞没。我们在抱怨我国各种不好的时候,真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这个年代。我们这代人不仅身处和平之中,还享受着社会高速发展的红利。要知,当身处漩涡,个人的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对难民来说除了安全和食物,他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尊严吧。看过他们的遭遇,比起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不顺,这又算得了什么。我对生活在当下和平富足的环境下还抱怨自暴自弃的我自己惭愧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对于个人到底是什么

                  十年前,自己一直在抱怨我天朝死板的考考考。德语老师的女儿说 “虽然我的家庭不一定真的富裕或者把爸妈地位显赫,但是感谢上帝让我出生在一个安定富庶的国家”,那个时候语言班里有难民,有部落的公主,有遗留的俄罗斯人,有高种姓的印度人和小康家庭出身的我。老是被抨击说 “不民主,不自由”,但这些媒体所谓的 “民主” 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压迫与剥削上的。这本书,告诉你 “民主” 和 “人道” 下的阴影。这些细节,具体到每一缕解压品的副产品尼古丁。读后感不知道该怎么写到个人,因为以我现有的水准除了 “感谢父母把我生在一个安定富庶的国家” 之外不能有更多的体悟。但是我一定要看到这些光与影,铭记于心并谨慎克己,不要妄言。

                    转发
                    评论